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史【五、巴洛克时代】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艺术启蒙网

经历过漫长的中世纪和150年文艺复兴的铺垫,西方音乐的历史终于迈入了巴洛克时代。在这一时期,复调音乐

声乐器乐上都迎来了大爆发,诞生了许多有着重要意义的成果,并流传至今。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著名音乐家的名字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大放光芒,并且紧紧的和巴洛克时代联系在一起。

巴洛克时代起于1600年前后,终于1750年前后,这一划分依据是:1600年前后诞生了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而1750年前后,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并且表现出向主调音乐逐步发展的趋势,各式器乐体裁也逐步成型稳定(这正是古典主义时代的特征),好巧不巧的是,J·S·巴赫正是1750年去世的,他的去世,也宣告了巴洛克时代的落幕。

这一章最重要的便是讲述几种重要的巴洛克时期的声乐和器乐体裁,以及他们的几位代表,而且考虑到这一时期记谱法

已经开始成熟,所以会切入一些技术上的分析。

一、巴洛克,世界近代史起点

巴洛克(Baroque),该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原意为“不规则的珍珠”,即含有“怪诞的,凌乱的美”的意思,最早是形容时代建筑艺术的,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史借鉴这一概念。

这一段时期是真正意义上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做一个时间轴的横向对比,此时的中国是明末清初[1]清乾隆前中期[2],在这个时期,欧洲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大事:

  1. 经济角度看,地理大发现[3]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代,新航路大量的开辟,欧洲人在世界各地浪了一圈,增长了见识,发展了贸易业,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万恶的殖民时代也由此开始。
  2. 政治角度看,经济上的增长和贸易业发展带来的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急需政治上扫清障碍,最早的几个资产阶级革命就发生在巴洛克时期,比较著名的有荷兰的“尼德兰革命[4]”和英国的“光荣革命[5]”,欧洲从这个时代开始,资产阶级的力量开始与封建地主阶级
  1. 博弈并且在古典主义时代后期取得上风。
  2. 科学角度看,出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对技术上的需要,经典物理学开始在巴洛克时期萌芽和发展,早期的代表人物伽利略[6]牛顿[7]都是这个时期的人物。以他们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搭建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框架。
  3. 文化角度看,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形成了强劲的理性,求是,自我审视的精神,虽然没有彻底葬送欧洲的封建势力和天主教,但是已经对他们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比如音乐,从巴洛克时代开始,宫廷逐渐成为音乐发展的中心,教廷的重要性则慢慢减弱。

综上所述,巴洛克时期无论对于欧洲来说还是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时代,它吹响了世界近代史的号角,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巴洛克时代的音乐

从这个时期开始,音乐的发展进入一个大爆发阶段,各式各样的体裁都在巴洛克时期开始萌芽,我主要分成声乐和器乐两大类来进行叙述。

1、声乐大发展,歌剧诞生,大型宗教声乐套曲

要说巴洛克时代在声乐上最辉煌的成果,歌剧[8](Opera)绝对当仁不让。这个自17世纪初诞生的艺术体裁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艺术影响力,经典节目经常在各大歌剧院上演。同时,天主教虽然统治力下滑,但是宗教音乐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几种宗教声乐套曲体裁有康塔塔(Cantata)、受难曲(Passion)等。

补充一点,虽然歌剧到了巴洛克时代才诞生,但是“戏剧”这个概念早在古希腊时代便有了,著名的古希腊悲剧就是当时极为重要的音乐体裁,后来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有以格里高利圣咏

为基础的宗教剧,民间有自己的戏剧体裁(比如意大利的牧歌剧),巴洛克的歌剧在吸收前人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

⑴ 歌剧及它的诞生、发展

  • 先声:1597年,诞生了时间线意义上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Dafne),该剧由利努契尼写剧本,由佩里
  • 作曲,可惜的是,该剧的乐谱只留下残片,并不完整;1600年,二人再次合作创作了《尤里狄茜》(Euridice),而且完整保存了下来,这可以视为第一部时间上最早且完整保留的歌剧,但是以音乐的角度看,尚缺一丝火候。
  • 诞生:1607年,蒙特威尔第[9]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牧歌创作经验,创作出了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奥菲欧》(L'Orfeo),这部作品宣告了歌剧时代的到来,这也被视为巴洛克时代的起点。(我放了我最喜欢的一个版本:由Jean-Claude Malgoire,和Jacky Lautem执导,我真的很喜欢序曲的弦乐,太有味道。)

分享:【歌剧/中字】蒙特威尔第:奥菲欧【Jean-Claude Malgoire指挥】Monteverdi: L'Orfeo

  • 发展:歌剧最早起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而且之后的意大利一直是歌剧的中心,在意大利,歌剧先后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四个著名的城市得到不同特点的发展:

佛罗伦萨:前文已讲述,1597年的《达芙妮》和1600年的《尤里狄茜》诞生于佛罗伦萨,是作为礼物献给佛罗伦萨的大公爵梅迪奇

家族的,这里,是意大利歌剧的起点。

罗马:罗马是天主教的中心,宗教势力很强,歌剧在这一站受到了很强的影响,由此发展方向产生了偏差,后来的音乐史学称之为清唱剧,代表人物和作品是卡瓦莱埃里(E.Cavalieri,约1550—1602)创作的《灵与肉的体现》(La rappresentazione di Anima,edi Corpo),这种清唱剧虽然具有一定的戏剧内容,但是更多的却是涉及到宗教道德层面,并且影响了康塔塔和受难曲。

威尼斯:蒙特威尔第活动的主要城市,1607年,蒙特威尔第创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他也由此成为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歌剧艺术也是在此逐渐走向成熟。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历史上第一座歌剧院——圣卡西亚诺,歌剧开始从宫廷和贵族阶层中走出,面向普通市民阶层。

圣卡西亚诺内景(图源:网络,侵删)

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是意大利著名的城市之一,也是意大利歌剧改革的尾声,在这里,歌剧渐趋成熟,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由五幕删减为三幕(在这之前都是五幕,比如奥菲欧),其中序曲采用“快—慢—快”的方式组织来开场,这种处理手法影响了后来的交响曲;二是宣叙调[10]咏叹调[11](aria)都逐渐成熟,宣叙调分为干念式和伴奏式,咏叹调则诞生了返始咏叹调这种全新的形式(由A·斯卡拉蒂创立)。其代表人物是那不勒斯作曲家A·斯卡拉蒂[12](A·Scarlatti),其代表作为《皮罗与黛梅特廖》、《十人团

的垮台》等。

A·斯卡拉蒂(图源:百度百科,侵删)
  • 辐射与扩散:歌剧除了在意大利本土发展的同时,作为一种本身就十分优秀的艺术形式,它逐渐在别的欧洲国家得到引进和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法国、另外在德国和英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法国:法国是除了意大利外歌剧发展最好的国家,当时意大利诞生了自己的歌剧,而法国也有自己的舞台表演形式——古典悲剧和芭蕾,于是法国作曲家尝试着结合意大利歌剧的形式进行综合性的创作。1659年由法国的康贝尔创作的《波莫纳》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并由此为起点,结合法国人自身的特质,法国歌剧产生了全新的特点,音乐史称之为“抒情悲剧”(Trageolie lyrique),其代表人物为吕利[13]拉莫[14]

吕利,法籍意大利人,抒情悲剧的创始者,1661年入法国籍,长期活动于法国,服务于太阳王路易十四

,代表作品为《阿尔切斯特》等,他改变了序曲的结构,不再采用意大利歌剧的形式,而是采用“慢—快—慢”的形式来组织抒情悲剧,自成一格;拉莫,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继吕利后又一位重要的法国歌剧代表人物,代表歌剧作品有《伊波利特与阿里西埃》、《达尔达尼乌斯》等,值得一提的是,拉莫是现代和声学

的先驱,其理论著作《和声学》、《和声的产生》等著作,奠定了近代功能和声学理论的基础。

吕利和拉莫为法国的歌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西方古典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吕利(左)与拉莫(右)(图源:网络,侵删)

德国:德国的歌剧起步较于意大利和法国稍晚,1678年,德国汉堡[15]建立了德国第一座歌剧院,由此德国歌剧以汉堡为起点开始了发展。

德国著名的歌剧代表人物有:凯赛尔(R·Keiser,1674~1739)、亨德尔[16](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泰勒曼[17](G.Philipp Telemann,1681~1767)等。

英国:和法国一样,英国早期也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表演形式——假面剧。假面剧的由来颇有渊源,具体源头已不可考,混杂着诸多因素于其中,主要涉及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礼拜乐和赞美诗(见文艺复兴系列),英国本身的戏剧积淀(如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和喜剧),英国中世纪宫廷假面文化等等,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英国在巴洛克早期十分流行一种称之为“假面剧”的舞台表演形式。

英国歌剧在假面剧的基础上发展,成果不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作曲家普赛尔[18]和他的代表作《狄多与埃涅阿斯》普赛尔是真正使英国歌剧开始具有本民族色彩的作曲家。

分享:普塞尔《狄多与埃涅阿斯》

歌剧作为巴洛克时期乃至现在最为重要的音乐成果之一,是人类文明宝库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艺术之美感染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除歌剧外,巴洛克还诞生了诸多大型声乐套曲。

⑵ 大型宗教声乐套曲:从清唱剧到康塔塔、受难曲

  • 清唱剧:前文已述,歌剧在意大利罗马受强大的宗教势力影响,逐步发展为一种为宗教服务的清唱剧。这种清唱剧在很多方面和歌剧类似,比如同样有序曲、间奏曲
  • 、宣叙调、咏叹调等,只是因为无动作、表演、布景等元素,所以区别于歌剧。清唱剧影响了后来的康塔塔,受难曲。
  • 康塔塔(Cantata):康塔塔是一种包含了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管弦乐等诸多元素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其规模比起清唱剧较小,但是内在结构却比较完整。Cantata这个概念最早起于意大利,起初泛指一切的声乐音乐形式,与当时泛指一切器乐音乐形式的Sonata(即后来的奏鸣曲)相对,后cantata传入德国,德国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地,新教与天主教在此对峙最为激烈,康塔塔也在德国得到了发展,最为著名的康塔塔作曲家便是J·S·巴赫[19],他一生创作了200多部康塔塔,这些作品里以宗教康塔塔为主,还有几十部是世俗康塔塔。
  • 受难曲(passion):亦称受难乐,其可以视作为具有固定主题的清唱剧,因为受难曲是固定以《新约圣经》[20]中耶稣受难
  • 一事为主题题材创作的。受难曲演变由来已久,从最早的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到文艺复兴时期用复调手法创作并加入德国“众赞歌”(详见文艺复兴篇)元素,最后到巴洛克时代,受到歌剧的影响,方才形成。受难曲最出名的代表作品是J·S·巴赫创作的《马太受难曲》[21](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该受难曲共有78首曲目,我分享的是第68首第一、二乐章,耶稣下葬后其信徒的哭泣:合唱 《我们落泪,下跪》(Wir setzen uns mit Tranen nieder)

《St. Matthew Passion, BWV. 244 - No. 68, Chorus I/II: "Wir Setzen Uns Mit Tränen Nieder" (第68首 合唱第一乐章/第二乐章:“我们会眼泪低”)》

与文艺复兴时期采用复调手法创作不同的是,此时的声乐音乐已经开始逐渐摆脱复调的思维,有意识的朝着主调音乐方向靠近,对比文艺复兴时若斯坎的作品和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会发现,巴赫的作品即使依然是复调音乐,但是相比若斯坎等一众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声部间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主次之分,说的大白话一点,就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更具有旋律的质感,这也是主调音乐的前夜了。

上述就是巴洛克时代几种十分重要的声乐音乐体裁,但是声乐只是巴洛克音乐的一部分,在巴洛克时代,器乐音乐一样得到了大发展。

2、器乐音乐爆发:巴洛克的奏鸣曲、协奏曲和组曲,前奏曲与赋格曲、托卡塔

巴洛克时期开始,随着乐器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升,乐器逐渐在音乐中变得重要起来,作曲家开始有意识的尝试组合不同的乐器,并有了一批早期的器乐音乐体裁,包括最早的奏鸣曲和协奏曲,巴洛克时代的组曲、赋格曲和托卡塔等。

先要讲述一个重要的概念,便是曲式。曲式是音乐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类似于文学中的结构设置,比如文学有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等等,音乐的各段落也有自己的组织方式,称之为曲式,即乐曲的结构组织形式

关于曲式的概念太过庞大,一时难以说清,分享一个贴,对于完全不懂的小白还是比较友好的。

【乐理】曲式有哪些?142 赞同 · 14 评论文章

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曲式是奏鸣曲式(纯个人观点,欢迎探讨),以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完结部五个部分组成,通过不同的手法来发展主题动机。

古典奏鸣曲式图片解析(图源:喜马拉雅逗喵电台,侵删)

⑴ 最早的奏鸣曲与协奏曲

我们现在所听说的,耳熟能详的协奏曲,奏鸣曲概念,最早的名称是起源于巴洛克,当然,技术上,音乐的发展始终是一脉相承的,没有前人的积淀也不可能有巴洛克的爆发。

巴洛克奏鸣曲(sonata):该概念起初泛指一切的器乐音乐体裁,因为器乐音乐刚刚起步,一切都处于摸索阶段。巴洛克时,奏鸣曲基本都是在室内演出,属于室内乐[22]范畴,该体裁在巴洛克前期与后期分别为三重奏鸣曲独奏奏鸣曲

  • 三重奏鸣曲:最早的奏鸣曲形式,通常以两把小提琴加两把低音乐器为主,两把小提琴各自演奏一个声部,两把低音乐器演奏同一个声部(演奏同一个谱),一共演奏三个声部,故而称“三重奏鸣曲”。
  • 独奏奏鸣曲:巴洛克后期逐渐取代三重奏鸣曲的新形式,主要是两把小提琴改为一把乐器(键盘乐器或者小提琴都可以)来进行独奏,辅之以通奏低音乐器。所以较高的音区由原来的两把乐器演奏改为一把乐器演奏,从注重复调向更加注重主调,旋律方向转变,这种变化也符合巴洛克后期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进行转变的历史趋势。

巴洛克的奏鸣曲,乐章数量不等,各乐章采用什么曲式来组织也无定型

(还没有形成彻底的规范),通常以4~6乐章比较常见,四乐章的奏鸣曲通常采用“慢—快—慢—快”的形式来组织。

巴洛克协奏曲(Concerto):巴洛克协奏曲诞生于17世纪末,此时是巴洛克时代的中后期。协奏曲,具有“竞赛,协同”之意,即独奏乐器或乐器组协奏管弦乐组进行演奏,它逐步的成为了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器乐体裁,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

  • 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巴洛克时代最重要的管弦乐体裁,也是三种协奏曲里最重要的一种。以两至三件乐器组成独奏组(Concertino),与合奏组(Tutti)形成对比,这种体裁在托雷利[23]手中成型,在维瓦尔第[24]巴赫手中得到成熟。代表作品为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Brandenburg Concertos)和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 Le quattro stagioni),而且其中都出现了巴洛克时代的热门乐器——大键琴[25]

维瓦尔第(左)与托雷利(右)(图源:网络,侵删)

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巴洛克作品之一,这部大协奏曲的旋律至今长盛不衰,不得不感叹,那个时代的作曲家太过杰出,人类的创造力太过厉害。并且这部作品,维瓦尔第专门为其写了“十四行诗

”,可以视作为早期的标题音乐代表了。

原版本(原谱)中,维瓦尔第使用的乐器组合为弦乐四重奏

编制、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小号、圆号、大键琴。在室内乐版本中,被缩减至三声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推荐版本为由卡拉扬指挥,安妮-索菲·穆特演奏的版本,这个版本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版本,卡拉扬老爷子是享誉全球的音乐指挥家,音乐大师,而且他的键盘和提琴类功力同样非常深厚,这个版本里他就展示了他杰出的大键琴演奏水准。

在这部作品里你既能体会到小提琴的灵动独奏,又能感受到协奏组和独奏组结合时的巨大能量。

分享:【维瓦尔第】四季 The Four Seasons (卡拉扬指挥,安妮-索菲·穆特演奏)

  • 乐队协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又称协奏交响曲(但和交响曲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这是在大协奏曲之后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协奏曲体裁,科雷利最终确定了这个体裁。与前辈相比,这种体裁的独奏部分与协奏部分相对模糊,独奏乐器既可以充当独奏功能,又可以加入协奏部分,因此该体裁相对的是强调协奏部分,这也是早期的巴洛克时代的“交响”因素,并且在18世纪逐步的融入到早期的交响曲(Symphony)中。
  • 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巴洛克时代最晚发展起来的协奏曲体裁,由托雷利确立,独奏组变为独奏乐器,与协奏组共同演奏。这种体裁在后来的古典主义时期演变为古典独奏协奏曲,维瓦尔第为这个体裁作出了杰出贡献。

⑵ 古组曲、前奏曲和赋格曲、托卡塔

巴洛克时代的奏鸣曲与协奏曲在配器上主要还是以管弦乐为主,主要原因是因为乐器工业制造业上,先发展起来的是提琴类乐器,键盘类乐器还是以拨弦古钢琴(即大键琴)和击弦古钢琴(即小键琴)为主。

这一类古钢琴在音乐上,有动态不足的问题(虽然我很喜欢大键琴的声音),受限于时代与技术,巴洛克时代的管弦乐相对辉煌一点,但是键盘乐器也参与到了非常多的体裁内,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古组曲(Dance Suite)、前奏曲(Prelude)和赋格曲(Fugue)、托卡塔(Toccata)

① 古组曲(Suite):之所以称它为“古”组曲,是因为这一种体裁在18世纪中叶后便逐渐没落,这是一种舞曲体裁,主要的功能也是用来宫廷与贵族的舞蹈使用,代表作品是巴赫的六首《英国组曲》(BWV.806-811)和六首《法国组曲》(BWV.812-817)。

古组曲在巴洛克时代通常有四乐章构成,分别为:

  • Allemande(阿勒曼德):起源于德国的一种二拍子舞曲,后发展为四拍子。曲风偏庄重,是四乐章中的第一乐章。
  • Courant(库朗特):起源于法国的一种舞曲,盛行于17世纪,以三拍子最为常见(最常用的是四三拍和八三拍),为四乐章中的第二乐章。
  • Sarabande(萨拉班德):流行于16世纪的西班牙,缓慢而庄重的三拍子舞曲,与库朗特相比,最特别的地方是二拍与三拍经常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切分节奏。为四乐章的第三乐章。
  • Gigue(基格):起源于英格兰的一种民间舞曲,曲风急速而活泼,以八六拍和八十二拍最为常见,原是剧场结束时的歌舞节目,后成为古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上早期的钢琴是在巴洛克后期才生产出来的,而巴赫生活的巴洛克时代,演奏这个作品肯定是使用大键琴的,所以特地分享了这张专辑:

Leonhardt Edition Vol.10 - J.S. Bach: Transcriptions: Sonatas & Partitas

这是荷兰管风琴演奏家Gustav Leonhardt于1998年发行的,使用大键琴演奏了巴赫的《六首独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帕蒂塔

(Sonata:BWV:1001,1005;Partita:BWV.1002,1004,1006)以及《独奏大提琴的六首组曲》中的最后一首组曲(Suite:BWV.1012),当然,还有后面要写到的前奏曲和赋格曲,这些都是巴赫35岁时在科腾所作的作品,非常有味道的一张专辑,瞬间回到巴洛克的宫廷与教堂。

② 前奏曲和赋格曲(Prelude&Fugue):之所以把前奏曲和赋格曲放到一起讲,是因为在巴洛克时代,这两种体裁经常一起使用,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26](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BWV.846-893)。不过,随着音乐和时代的发展,这两种体裁也各自有了新的变化,当然,这是后话。

  • 前奏曲(Prelude):前奏曲,如其名字般含义,具有“引子,序曲”之意。巴洛克时代以前,前奏曲还是指声乐体裁中伴奏的引子部分,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流行音乐的前奏,当然,那时的声乐时长可比现在的流行音乐要长,所以逐渐的,前奏曲脱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曲,并且在巴洛克时代有了一定的发展。即使如此,巴洛克时代的前奏曲依然脱离不了“热场”的功能,比如《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巴赫写它们的本意就是用来热身,暖手的,先把手指活动开的意思。

前奏曲在18世纪后迎来了自己的发展,篇幅较短,曲式选择比较自由,而且即兴成分比较大,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 赋格曲(Fugue):如果说前奏曲相对比较轻松、自由,那么赋格就绝对是严谨的。早在中世纪篇,就曾经介绍过卡农(Canon)这种作曲手法,意译过来即模仿复调,这种手法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声乐领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么在巴洛克器乐大爆发的时代,器乐音乐采用模仿复调的作曲手法,可以说是顺理成章。赋格曲作为一种写作要求十分规范的体裁,可以说成为巴洛克复调音乐的最高代表。

赋格曲由多个声部(2~6个)构成,当然,比较常见的是三至四声部的。一首完整的赋格曲由四个部分组成:主句(主题)、答句、对句、插入句。一般是主句先进,答句再以另一个调进,仿佛一问一答,辅之以对句和插入句。可以说,赋格是我见过的最理性的作曲手法,巴赫的赋格曲可以说体现了音乐在理性上的极致。

分享:

Bach: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I (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

这个版本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版,相比于古尔德版本的相对轻快,这个版本更给我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③ 托卡塔(Toccata):托卡塔

是音译,意为“触键”。如果有研究语言学的,应该了解,在欧洲语系中,相同的字母或者字母组合可以含有相近的意思,例如英文中的“Touch”便是“触碰”之意,这个Toccata中的T同样含有“触碰”的意思。

托卡塔这种体裁最早起于16世纪的鲁特琴

琴谱,后应用于键盘乐器,也是比较自由的体裁,所以它也经常和严谨的赋格曲相组合使用,最著名的便是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这是一部管风琴键盘作品,气势恢宏。

不过巴洛克时代以后,这种体裁逐渐的走向没落,现在知名的一些托卡塔大多数都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了。

分享: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巴洛克时代的器乐音乐和声乐音乐都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在前人的积淀基础上爆发,是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与高潮。

三、巴洛克时代的杰出作曲家们

巴洛克时代杰出的作曲家有很多,全部写的话肯定不现实,所以我选择了几位知名度最高,也最重要的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图源:百度百科,侵删)

① 生平: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埃森纳赫镇。他是巴洛克时代乃至整个古典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巴洛克时代音乐的集大成者之一,享有“欧洲音乐之父”的美誉。

他出身于埃森纳赫镇的一个音乐世家Bach,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孩子。巴赫自幼父母双亡,跟随长兄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学习管风琴演奏和基础的作曲技能。

巴赫15岁离开哥哥,在唱诗班中学习。19岁,拿到人生中的第一份职业,在阿恩施塔特新教堂担任管风琴师。之后巴赫辗转魏玛,科腾,莱比锡(一生未出德国),先后担任过管风琴师,室内乐师,作曲,指挥等职位。

巴赫的黄金创作时期在莱比锡(1723~1750),巴赫在这里完成了完整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其代表作《音乐的奉献》与《赋格的艺术》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巴赫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27年,直至去世。

② 艺术成就: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之一,他是巴洛克复调音乐的最高峰,高超的复调手法堪称巴洛克之最;他是十二平均律的重要支持者,虽然不是第一位,却是巴洛克时期在应用上最深刻的一位;他将巴洛克器乐音乐,尤其是键盘协奏曲发展到最高峰;他是宗教声乐的代表之一,传世有大量的康塔塔和受难曲,以及部分弥撒曲

主要创作领域为康塔塔,受难曲,巴洛克协奏曲等。

代表作品:

  •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BWV.846-893)
  • 马太受难曲(BWV.244)
  • 英国组曲(BWV.806-811)
  • 法国组曲(BWV.812-817)
  • 哥德堡变奏曲
  • (BWV.988)
  • 独奏大提琴的六首组曲(BWV.1007-1012)
  • 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BWV.1046-1051)

还有很多。。。巴赫的作品浩如烟海,上述所举的只是巴赫所有作品的冰山一角,只是知名度和艺术价值在其中相对拔尖。

到了晚年,巴赫双目失明,但仍然留下了两部作品,其中记载着这位音乐巨匠毕生对于音乐的总结与思考:《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

1750年7月28日晚,一代音乐巨匠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溘然长逝。

⑵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图源:百度百科,侵删)

① 生平: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出生于德国哈雷(与巴赫同年),巴洛克时代的另外一架马车,一生主要致力于创作歌剧,清唱剧,管弦乐音乐。

1685年,亨德尔出生,其父为外科医生兼理发师,家庭条件很不错,之后他的父亲聘请了哈雷当地的管风琴师作为他的音乐老师,亨德尔由此收到了良好的音乐教育,10岁便成功的写出来自己的第一部作品。

17岁,进入哈雷大学学习,但仅仅一个月后便与哈雷的天主教堂签订契约,担任管风琴师的职位。18岁,进入汉堡歌剧院,担任第二小提琴手,开始歌剧创作,次年便成功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歌剧。

21岁,前往意大利,辗转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等地,吸收意大利歌剧的精华,历时3年,后返回德国,担任德国汉诺威的宫廷乐长。

26岁,27岁,前后两次前赴英国伦敦,被其深深吸引,29岁,定居伦敦,在这里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

48岁前的创作重心在歌剧,之后逐渐转向清唱剧。56岁,完成其最经典的清唱剧《弥赛亚》(HWV.56),64岁,完成《皇家焰火音乐》(HWV.351)。

1750年,65岁的亨德尔双目失明,1759年,亨德尔逝世。

② 艺术成就:亨德尔,他是与巴赫齐名的一代巴洛克音乐大师,他的主要创作领域为歌剧、清唱剧和管弦乐音乐,与巴赫重合的领域并不是很多。一生共有42部歌剧,26部清唱剧,以及各类器乐组合的协奏曲、奏鸣曲、键盘音乐以及管弦乐曲。

代表作品:

  • 清唱剧:弥赛亚
  • (HWV.56)
  • 三套水上音乐(HWV.348-350)
  • 皇家焰火音乐(HWV.351)
  • 歌剧:罗德琳达(HWV.19)

当然,这也只是亨德尔作品中占比极小的一部分,但是确实出彩,成为其知名度最高的代表作。

⑶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图源:百度百科,侵删)

① 生平: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1678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小提琴家,神父。其父巴蒂斯特·维瓦尔第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小提琴手,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让小维瓦尔第自幼便获得了良好的音乐熏陶。

10岁,演奏水平就达到到可以替父演出的程度,十分杰出;15岁受戒,25岁担任神职人员,由于天生一头红发,人们都称呼他为“红发神父”(图中是因为戴了假发)。担任神父的同时,他还同时兼任教堂下属的女童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师,在任教的40余年中,维瓦尔第创作了许多重要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他的代表作品:《四季》小提琴协奏曲(Op.8)。

36岁,担任威尼斯贫女音乐学校教师及乐长,至晚期,风格开始有倾向于前期古典主义的趋势,1739年,61岁的维瓦尔第离开威尼斯,前往奥地利维也纳,1741年,穷困潦倒的他病逝于维也纳。

② 艺术成就:维瓦尔第是巴洛克的小提琴大师,在小提琴音乐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音乐创作领域:他一生写过许多的三重奏鸣曲、独奏奏鸣曲,450多部各类乐器组合的协奏曲。维瓦尔第还是一位优秀的歌剧作曲家,而且他自己是更偏向于把自己定位为歌剧方面的作曲家的(毕竟是意大利人),维瓦尔第目前传世的有40余部歌剧。

音乐技术改革领域:维瓦尔第一是对巴洛克大协奏曲的体裁定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确立了三乐章“快-慢-快”的组织形式。他的代表作《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巴洛克大协奏曲的经典之作;二是维瓦尔第器乐的协奏曲上探索过不少组合的可能性,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改革了木管乐器[27]组,使得单簧管首次加入木管大家族。文艺复兴篇说过,威尼斯乐派的乔瓦尼·加布里埃利是文艺复兴时期圣马可大教堂

的管风琴师,也是配器法的先驱,维瓦尔第受到相关影响,自身又是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往这个方向进行发展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音乐理论与理念领域:一是维瓦尔第与巴赫不同,如果说巴赫是巴洛克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那么维瓦尔第应该就是敏锐的主调音乐先行者;二是他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被认为是巴洛克的标题音乐[28]代表之一,为此维瓦尔第本人还专门为他的这些作品写了十四行诗。

代表作品:

  • 12小提琴协奏曲“和声与创意的实验”(Op.8,其中即包含著名的《四季》)
  • 12小提琴协奏曲“和谐的灵感”(Op.3)

这里的Op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出版商对维瓦尔第的作品进行整理的标号,专业的音乐学者们是使用“Rv”来编号的,二者互不冲突。

⑷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

阿尔坎杰罗·科雷利(图源:百度百科,侵删)

① 生平:科雷利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职业的小提琴家,第一个完全使用大小调体系的作曲家。

1653年,科雷利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早年跟随当地的神父学习音乐。13岁,科雷利启程前往博洛尼亚[29],有意思的是,临近博洛尼亚的城市克列莫纳正是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制造业的中心,科雷利在这里学习了博洛尼亚乐派的精华。

22岁,科雷利前往罗马,并接受罗马的聘请。在罗马,科雷利生活无忧,34岁,科雷利担任宫廷乐长。

② 艺术成就:科雷利是第一个职业的小提琴家,把一生都献给了小提琴音乐。

音乐创作领域:科雷利一生仅写有6部作品,但是部部都是精品,包括四部三重奏鸣曲,一部独奏奏鸣曲,一部大协奏曲。代表作品为《福利亚变奏曲》(La Folia,Op.5,No.12)。

音乐技术领域:科雷利对于音乐史具有重大影响。一是他确立了巴洛克大协奏曲的乐队编制,并影响了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后来的作曲家,巴洛克器乐合奏音乐进入成熟期,应该是以科雷利为起点的;二是他的代表作品《福利亚变奏曲》是最早的小提琴弓法大全

音乐理论与理念领域:科雷利是第一个完全使用大小调体系创作的作曲家,事实上,他的作品已经从实际意义上实现了自由转调,并且主属调转调,平行大小调转调这些转调技巧被巴赫、亨德尔、维瓦尔第等继承。

代表作品:

  • 《福利亚变奏曲》(La Folia,Op.5,No.12)

⑸ 弗朗索瓦·库泊兰(F·Couperin,1668-1733)

弗朗索瓦·库泊兰(图源:西方音乐史普修教程,侵删)

① 生平:弗朗索瓦·库泊兰,1668年出生于法国,与德国的巴赫家族相似,法国的库泊兰也是一个音乐世家,而这位弗朗索瓦·库泊兰是库泊兰家族中最负盛名的一位,世称“大库泊兰”。

库泊兰是一位一生显赫的音乐大师,他担任法国凡尔赛宫[30]的皇家管风琴师,同时教授王室的子弟弹奏大键琴,他很受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的赏识,1713年,他开始陆续出版他自己的作品,前后共有4套组曲,每一套组曲包含4~10首小曲不等,实际上已经含有向“标题小曲”发展的一个趋势。

② 艺术成就:如果说巴洛克时代的小提琴代表是科雷利和维瓦尔第,那么巴洛克的键盘音乐代表,就非弗朗索瓦·库泊兰莫属了。

他是法国华丽风格“洛可可(Rococo)[31]”的代表人物,一生以钻研古钢琴的演奏为主,所作的作品也都是为了方便古钢琴的演奏和教学(教授王家子弟),这种键盘演奏的风格和技术影响了很多后世的音乐家,包括巴赫、莫扎特、德彪西

、“六人团”等等。

他的代表作品为给路易十五

所写的《羽管键琴演奏艺术》(L'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这本书代表了巴洛克时期羽管键琴的最高演奏艺术水平,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的借鉴意义。

四、写在最后

巴洛克时代是一个很不平凡的年代,如果说要我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挑一个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我认为巴洛克甚至比古典主义时代都要更重要一点,这个时代是真正在整个音乐史中都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代。

它是器乐音乐爆发的起点,它是复调音乐向主调音乐转折的起点,它是各种乐器的制作和演奏开始成熟的时代,它是十二平均律正式全面运用的时代,它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成果进行实践并加以总结,它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更成熟的作曲技术和体裁规范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个相对还不完整,但是却很有味道的时代。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们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构建整个传统古典音乐殿堂结构的历史任务,古典主义时期应该也是所有音乐爱好者们最耳熟能详的一个时代了吧。

下一章:古典主义时期,即将到来。

 

参考

  1. ^1600年是明万历28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随后清军同年入关,打败李自成,建立清朝。
  2. ^1750是清乾隆十五年,此时的乾隆皇帝正值壮年,年富力强。
  3. ^地理大发现(Age of Exploration),又名探索时代或发现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
  4. ^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8年,这次革命取得了成功,成立了荷兰共和国。
  5. ^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于1688年在英国发生的非暴力政变,由新兴的资产阶级领导,该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的基础。
  6. ^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1564~1642),意大利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
  7. ^艾萨克·牛顿(1643~1727),爵士爵位,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提出了经典力学三定律,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框架。
  8. ^歌剧(Opera),一门西方舞台艺术,在古希腊悲剧,中世纪宗教剧、意大利牧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声乐体裁之一。
  9.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意大利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巴洛克时代早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0. ^宣叙调,又称朗诵调,是指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体裁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宣叙调一名词,语出意为“朗诵”的意大利语动词。
  11. ^咏叹调(aria),又称抒情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
  12. ^彼得罗·亚历山德罗·加斯帕雷·斯卡拉蒂(Pietro Alessandro Gaspare Scarlatti,1660年5月2日-1725年10月24日),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作曲家,以歌剧和室内康塔塔而闻名。
  13. ^让·巴普蒂斯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原名乔万尼·巴蒂斯塔·吕利(GiovanniBattista Lulli),法籍意大利作曲家。
  14. ^让-菲利普·拉莫(Jean Philippe Rameau ,1683~1764),法国作曲家,法国歌剧大师。
  15. ^汉堡(Hamburg),德国北部的经济和文化大都市,有着“世界桥城”的美称。
  16.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巴洛克代表音乐家之一。
  17. ^泰勒曼(G.Philipp Telemann,1681~1767)德国作曲家﹑风琴家,是处在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作曲时以主调织体为主。
  18. ^亨利·普赛尔(Henry · Purcell,1659-1695),巴洛克早期的英国作曲家。
  19.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1750年),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是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音乐家。
  20. ^《圣经新约》(The Teachings and Works of Jesus)是基督教正典《圣经》中的一部分,共有27卷书,由四部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一部教会历史书(《使徒行传》)、21部使徒书信、一部启示录构成。
  21. ^马太受难曲,由德国著名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十八世纪创作,这部曲子共分为78首分曲,真实地再现了耶稣被犹大出卖、被捕、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22. ^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意是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的音乐,后引申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
  23. ^朱塞佩·托雷利(Giuseppe Torelli,1658~1709),意大利小提琴家、教师、巴洛克风格作曲家。 他是独奏协奏曲体裁的创始人,作品对巴赫和维瓦尔第都有很大影响。
  24.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意大利神父,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25. ^大键琴,又称羽管键琴,拨弦古钢琴,属键盘乐器,现代钢琴前身,是巴洛克时代流行的乐器之一,巴赫便是杰出的大键琴演奏家。
  26. ^《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BWV.846-893),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共分为上下两卷,第一卷为BWV.846-869,第二卷为BWV.870-893,共收录24首前奏曲和24首赋格曲,巴赫在这部作品里充分的展示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成为十二平均律的经典代表作。
  27. ^木管乐器,因为早期是以乌木或者硬木为材料制作的,故名木管乐器,虽然现代许多木管乐器都采用金属制作,但是发声原理仍然相同,所以保留了名称,常见的木管乐器有短笛、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巴松)、萨克斯等。
  28. ^详情请参考:【科普篇】编号VS标题: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命名方式 - 誉王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65370013
  29. ^博洛尼亚(Bologna),意大利北部城市,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仅次于罗马。
  30. ^凡尔赛宫:世界五大宫之一,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曾是法兰西王朝的宫廷,先后共有路易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四代君主居住于此。法国大革命期间,这里被先后洗劫数次,后残余的珍藏迁往卢浮宫,这里被改为凡尔赛博物馆。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著名的凡尔赛条约也是在此签订。
  31. ^洛可可(Rococo),巴洛克晚期盛行于法国的一种艺术风格,表现在绘画、建筑、音乐等诸多艺术领域。特点是精巧、纤细,华丽而婉约,与巴洛克的宏大精致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对此,有不少人视洛可可风格为巴洛克晚期向早期古典主义转向的一种过渡,代表人物有巴洛克的库泊兰、拉莫,古典主义早期的斯塔米兹父子等。




上一篇我眼中的西方音乐史【四、文艺复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