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音乐人物:新疆葡萄节的歌声-忆王洛宾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在祖大西北耕耘了半个世纪的传歌者,一位各族人民喜爱的音乐大师―――西部歌王王洛宾。这次在新疆吐鲁番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丝绸之路葡萄节,我们有幸走近了这位传奇性的老人。

    我们是在葡萄节开幕的头一天到达葡萄沟的。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3公里的火焰山谷中,两山夹峙,中间有湍急溪涧。沟长8公里,宽0.5公里,这里水渠纵横、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有八百里火焰,周围寸草不生”的火焰山形成鲜明对比,是号称“火洲”的吐鲁番盆地中最奇特的清凉之地。吐鲁番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葡萄种植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这里还是世界四大文明汇集和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一年一度的庆祝葡萄成熟的文化旅游盛会―――葡萄节,吸引中外30到40万游客云集吐鲁番,将在这里品尝甜美的葡萄,探游古道奇景,欣赏木卡姆歌舞民俗活动,并进行经贸洽谈等活动。这是展示西域独特自然景观和维吾尔族文化的窗口,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我们走进葡萄沟,到处张灯结彩,瓜果飘香,这是一个葡萄的世界,一个丰收的节日。葡萄沟6000多亩葡萄园,沟里的葡萄似遮天绿云,铺天绿毯,山谷坡地、房前屋后、庭内庭外,一架连一架,一片连一片,果实累累,晶莹剔透。专为葡萄节搭盖的葡萄长廊,上面挂满一串串的葡萄,两旁摊位成行,头戴瓜皮帽的小伙子和衣着艳丽衣裳的姑娘在吆喝着马奶子、红黑葡萄、无核紫、玫瑰香等葡萄精品,游人们喜笑颜开,赏尽甜蜜,大包小包地选购各种葡萄和地方特色产品。

    如果说葡萄节的葡萄甜了我们的嘴,那么葡萄节的歌声则醉了我们的心!那四处飘荡的充满西域神韵的歌声:“葡萄沟的百灵鸟,到处唱起丰收的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一首首熟悉、动听的歌声,把我们引进到葡萄沟里建起的“王洛宾音乐艺术馆”。

    艺术馆门前,是一尊王洛宾的黑色大理石雕像,他头戴西部大沿帽,眼镜后透出智者的目光,微微翘起的长须坚挺出艺术家自信、潇洒的风采。塑像底座刻着“人民音乐家王洛宾(1913―1996)”。馆内陈列着一代歌王王洛宾坎坷曲折、悲欢离合、神秘传奇的一生。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把毕生的心血和人生闪光的年华献给了中国民族音乐事业,他象沙漠中艰难跋涉的骆驼,穿越了干枯,战胜了“死亡”,在驼队踩出的脚窝里,他找到了一眼又一眼音乐的清泉,用生命谱写了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美妙旋律。

    这位西部艺术的拓荒者,痴迷的音乐家,为人类社会创造了美好的艺术,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欢乐,而他自己却失去了一切―――在两个时代,他曾两次入狱,在监牢里生活了十九年(即使在狱中苦役之余,他也向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少数民族囚徒收集民歌,整理出三大本民歌集成),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甚至失去了自已的姓名。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流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都很熟悉的歌曲,都被笼统冠以“青海民歌”、“新疆民歌”,而湮没了“王洛宾”。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历史终于“掀起了你的盖头来”,人们才惊奇地发现这些魅力无穷的优秀歌曲的背后,伫立着一位孤独的采风者―――王洛宾。是他为我们采集、挖掘、整理、创作、编配了数以千计的“新疆民歌”、“青海民歌”。一位音乐理论家撰文写道:“西域与新疆音乐大规模传入内地最有代表性的有两次,一次在汉唐时期,以西域龟兹乐师苏祗婆为代表,输入的多为器乐曲与调式理论;另一次则在本世纪前叶与解放后,以王洛宾为代表的音乐家将大量声乐与歌舞引入内地。”

    音乐来自生活,生活滋润音乐。历史所以选择了王洛宾,因为他始终扎根于那遥远的西部土地,因为他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接受过中国第一代高等教育的音乐天赋。他早年考入北大音乐系,原本崇尚西洋音乐,但却沉没在西北乡土。1938年他和肖军、塞克等人在兰州参加“西北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写了大量救亡歌曲,同时每到一地就寻找民间歌手,记录乐谱。1949年他随王震大军进新疆,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生活使他进入了音乐生涯的全盛时期,《牡丹汗》、《黑眼睛》、《亚克西》、《萨拉姆毛主席》……一首首优美的创作歌曲如清泉涌喷、如珍珠串串,创造了民族艺术的经典之作。1994年6月,八十高龄的王洛宾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为150多个国家的代表登台演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长授予他“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们离开葡萄沟时,带走了甜美的葡萄,带走了葡萄节歌声―――永远的王洛宾。正像他的儿媳妇在售予我们的VCD《传歌人》时签名留言写下了:“踏歌而行,一路顺风!”这是深切的怀念,美好的祝福!

文章录入:佚名    责任编辑:佚名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育随笔:追逐自己的那道追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