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汤应曾与琵琶大曲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明代著名的琵琶作曲家、演奏家汤应曾[约公元 1585--1625年]是今江苏省徐州地区邳县人。他出身于贫苦农家,但却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特别地喜爱家乡的吹奏音乐,为了听音乐他常常跟随着乡间吹奏乐班跑村串镇,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一位唢呐师傅被这个孩子的精神所感动,便送给他一副哨呐哨子并推 荐他去拜当地琵琶名家蒋山人为师、专心苦练琵琶。短短几年的功夫,他便学得了一手精湛的琵琶演奏技艺并自成一体、卓然成家,得到本地乡民的推崇,尊称其为“汤琵琶”。

 明朝末年战乱频繁,体强力壮者多被征丁服役投身战事。时年已25岁的汤应曾却以自己的琵琶绝技受聘于一位爱好音乐的藩王,随军至河西走廊的嘉峪关、张掖、酒泉、一带去“劳军戍边” 在那 里他不但目睹了金戈铁马惨烈的战争场面,同时也领略了当地少数民族兄弟特有的音乐风采,为他以后创作的琵琶乐曲中注入了新的音韵。后来一 直到他将近花甲之年时,才得到藩王的恩准,辞去了军务回到阔步别数十年的家乡。然而故乡的亲人都已离去,他依然过着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晚年又正值明朝衰败、灾荒遍野、民不聊生,各地民军纷纷揭竿而起。此时的汤应曾有感于战争的惨烈,便以汉初“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为题材,创作了一套描写古代战争场面的琵琶大曲<<楚汉>>[即后来的<<十面埋伏>>]。曲中吸取了西北少数民族乐曲音调,乐曲的首段旋律就与新疆维吾尔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的第七套第五曲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从调式骨干音、终止式的上下旋法、音乐气质等方面都有雷同之处,这与作者多年的大西 北生涯多有关系。

 有人以汤应曾之知音、好友王猷定[公元1598--1662年] 所撰<<四照堂集>>中未明确写出汤作<<楚汉>>仍冠以<<古曲>>为由而去怀疑<<十面埋伏>>不一 定是汤氏所作。然而,从汤应曾一生的经历和<<十面埋伏>>的音乐语言特点延袭古曲<<楚汉>>之精华来 看,此曲出自汤氏之手应当是可信的。

 据江苏省“涟水县志”记载:汤应曾 60岁的时候,明朝已经灭亡。此时,他正流落在江苏淮浦带[今涟水西部] 生活贫困潦倒又加上双目失明,可是这位孝子却一直身背着自己的老母沿途卖艺、乞讨为生。后来他定居于桃源[今江苏省泗阳、宿迁一带] 当地百 姓见他母子可怜、又感念于汤氏之忠孝,就把他们母子二人收留下来并让他把琵琶技艺传教给后辈子弟。1652年由于当地连年灾荒和战乱,他们母子终因贫困和疾病先后死于桃源,当地乡民殡葬掩埋立碑以念之。然而,他的那首气势宏伟、博然浩大的琵琶大曲<<十面埋伏>>却长久地流传下来并且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乐曲的历来传谱、分段不一标题也小有出入。现 在经琵琶大师刘德海教授改编演奏的<<十面埋伏>>共分九段,即:一,列营;二,擂鼓;三,吹打;四,排阵;五,埋伏;六,小战;七,大战;八,呐喊;九,追击。全曲动人心弦、憾人心肺,实为我国古典器乐曲中之上等精品。

 




上一篇从大师“第三只手”所想到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