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演促学,以演促教――让音乐表演的兴趣与学生能力提高同行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演促学,以演促教<?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让音乐表演的兴趣与学生能力提高同行

    何春芬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等。但是,纵观目前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我觉得有两种倾向比较普遍:1.不根据音乐教学本身的特点,生搬硬套地将语文教学中作品分析的方法引进音乐教学中,具体表现在1)从标题着眼,把想象中的视觉形象描绘得有声有色,或者只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2)把教学重心放在讲述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创作背景、或者讲一个天花乱坠的故事,让学生按图索骥。2.认为感悟音乐是人类的本能,用接连不断地在课上播放音乐替代老师的分析、引导,而学生因无需对音乐作出评价,也逐渐失去对音乐的审视态度与审美体验的敏锐。

    上述两种教学要么是限制了学生们的音乐想象能力,让学生对音乐的接受变成了一种被动的接受;要么是放弃教师的教学责任,把教师的角色混同于主持人加机务员。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感悟是不尽相同的。为了让学生展示他们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艺术表演形式来诠释他们心目中的音乐。我的做法是: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余时间共同策划、共同排练、共同表演,在每节音乐课的课前5分钟表演。两年来,我深深体会到同学们所激发起来的浓厚兴趣,不只是对音乐学习有益,对其它学科的学习、潜能的发掘也大有裨益,而我与学生也结成了真正的合作伙伴。

    一、以表演激发兴趣,学生的创造性强了

    高二学生思维活跃、知识结构也比较全面,但让他们走上讲台表演,却又放不开。刚开始,学生会用小合唱或与音乐内容无关的表演等来“应差”,这与我的“人人参与、个人发展”似平相距甚远。于是每次表演后,我都会以小组的共同创意、表演、效果等方面为依据记入学生的音乐总分,并要求学生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特长。在6~8人的小组表演中,学生编剧、导演、道具、主角、配角等分工明确,尤其在第二次的音乐课那天,艺术馆的角落里或琴房里总会有一组同学在忙着最后改台词、编动作,用学生的话说:“上音乐课,每次是又紧张又兴奋。”有位同学曾这样写道:“高中的生活是忙碌的,学习是最重要的课题,而高二的音乐表演也恰似衣裳上的小花边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匆忙中抽出点时间找材料、排练,虽然忙却也别有一番风味,自己表演时是一种快乐,观看表演时更是一种享受。因为表演,突然发现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人原来是个表演天才,这种新发现的兴奋也足以让我乐一阵子,虽然我们组的表演不能算是成功的,不过因为这曾经也是一种经历,我可以告诉自己,我曾经是一名演员,为我最亲爱的同学表演过,所以我知足、我快乐。”我想,小组表演是一种需要充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同时在创造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渴求进一步的学习、实践,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对推动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音乐、提高能力有重要作用。我相信,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创意、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都得以充分体现。

    二、以表演促进学习,学生的生活天地宽了

    学生在准备表演的过程中,会千方百计地查找一些音像、文字、节目形式等相关资料,于是,图书馆、音像资料室、音乐办公室等成了学生最常光顾的地方,为了充分理解我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多的学生会选择上网浏览相关的音乐和内容。记得有一次我上完《古代音乐》这一课,课间我介绍了骨哨、埙、编钟、磬等我国一些古老的乐器,没想到学生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乐器,并把这些乐器的名称、特点等编成快板的形式表演;还有一组同学在我上完《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后,分别截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题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编了一出古今中外的爱情悲剧……试想,没有学生的用心和感悟,会有如此的创意吗?学生的每一次精心准备的过程难道不是一次最好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吗?从学生那一心一意地投入表演和表演成功后的喜悦,使我对“以演促学”有了更深的理解:以表演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表象,其合理内容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并且将音乐与其它艺术进行思考和转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获取相关资料的能力。

    三、以表演展现个性,学生的思维活了

    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与爱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爱好听、看,而有的学生则跃跃欲试,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想更多地参与活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闻,不肯表现自己。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能使学生更加完善地体味美,提高审美情趣,更能使学生体验快乐,锻炼表现力。因此我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并把这些特长通过表演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这样,既避免了老师文学化的解说,又使学生在实践表演中享受了成功、找到了自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学生眼中的音乐世界才会五彩斑斓。当然,审美是“无法之法,而非无法无天”,作为老师,我们并不是对“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一声“由他去吧,这是主观偏爱”,而应通过老师在课堂上适当地正确引导,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审美个性,又使同样的音乐内容有了不同的诠释和表演。记得我在期末的一堂课是:播放四段风格各异的音乐,请各组选择一段音乐进行情境表演。我分别播放了《京调》(创作的电脑音乐,较多地运用了京胡的音色)、《拉德斯基进行曲》、《小夜曲》《托赛尼曲》以及健美操音乐片断,结果10个班级表演的每段音乐各有千秋,但又与音乐风格基本吻合。譬如《京调》这段,有表演“包公审问陈世美”、“楚汉争霸”、“孙悟空大闹天宫”、“大将出兵”、“糊涂官判糊涂案”……虽然表现内容不同,但无一不是对中国戏曲内容的诠释:记得有一组表演得最是形象生动,一出场便是一个男生的“我怕来不及”,旦角唱腔,通身女装,另戴凤冠,活脱一个大家闺秀,几句后又忽然转入现代流行歌曲唱调,亲切而熟悉,虽是古今唱调相接,有点“荒唐”,但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过表演,学生自己也充分体会到了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思维的特点。

    四、以表演促进教学,学生的角色变了

    小组表演的内容涵盖了音乐、美术、戏剧、文学、历史、科学等知识领域,而学生表演形式的多样和创意更是给予了我无穷的灵感和启发。每每看到同学们一小组、一小组地在为音乐课上的表演进行热烈的讨论、编排,我为同学昂扬的兴趣和全身心地学习感到欣慰,而表演中编排、创意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时闪耀出同学们的智慧火花。学生的表演欲望、学生的个性特点、广博的众多人的智慧使得课堂效果较之教师一人统筹的课增色许多。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课堂气氛是愉快的甚至于沸腾的,而学生的灵气、好动、主观又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老师创设一个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求老师有更周密的教学安排、更精湛的讲课艺术、更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等,而这也相应地对老师的音乐素养、文化内涵、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高要求,绝不能禁锢于本学科的坚固壁垒。我想,有了这样的师生互动、互学的共同努力和交互影响,才会产生教学共振,音乐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更上一个台阶。

    曾经流行过一句话说“好制度使坏人变好,坏制度使好人变坏”,其实,在教学上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好的教学模式不但培养了众多热爱音乐、懂音乐的学子,也造就了一个不断进步、不断自我完善的开放创新的师长。

    实践证明,互教互学,既当演员,又当导演;既当先生,又当学生,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增加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同龄人以相似的思维和心理方式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从而使音乐欣赏、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二度创作。通过这两年的让学生走上讲台表演的实践与尝试,我有如下几个惊喜:

    1.有利于教师转变思想,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通过学生的表演。我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充分认识到现代音乐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2.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加学习兴趣。学生表演,一改过去的单向指导、很少互动为双向或多向互动,学生乐此不疲,从而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听、讲、演的能力,完善了学生的音乐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

    3.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让他们毫无拘束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培养了学生音乐审美的主动性。

    4.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探究式学习。为完善表演节目,学生会努力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去获取相关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有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各艺术、各学科间的通融之处。

    5.有利于互教互学。在再现音乐中通过老师的引导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把握能力,而学生对音乐的演绎也反过来奉满了老师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摘自2006年2月《儿童音乐》

 




上一篇青少年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