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音乐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张志琴
在新课程理念影响下,新的教学行为不断涌现,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在与新课程朝夕相伴的日子里,我们聆听了无数关于新课标解读的报告,也观摩了无数堂新理念下的“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评优课”。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深刻的可喜的变化,但实施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与反思。下面,指出一些我们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上容易陷入的误区,以形成共识。
课例一:
一位青年教师在给孩子们欣赏《青蛙音乐会》时,请孩子们将课前准备好的自制乐器(茶叶筒盖和带小齿轮的尺)模拟蛙鸣器给乐曲即兴伴奏:课堂上顿时热闹不凡,蛙鸣声此起彼伏,甚至掩盖了正在播入的乐曲。教师也没有在学生演奏时作任何引导,只是满意地点头。前来观摩的教师中有人啧啧称赞,课堂气氛多么活跃,学生的个性真正得以发挥,学生用自制的简易乐器参与学习,是多么可贵的尝试啊!
即兴创造与随意创造
诚然,该教师的这种举措,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如鼓励学生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他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但即兴创造决不是随便创造,更不是随意地粗制滥造。应该认识,任何即兴创造都应该是在符合其艺术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创造的。如在上例的创编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随着音乐的轻重缓急,伴奏时在速度、力度上有所区别,及时调控课堂学习气氛。如果用稳重、均匀的节奏表现青蛙王子响亮有力的歌唱,显然是合乎规律的;而如果用松弛、缓慢的节奏去表现群蛙热闹的鸣声,那显然是不合于规律的。由此可见,即兴创造也要合乎创造的规律。
课例二:
教师精心准备的音乐课件给孩子们展现了异彩纷呈的彝族风情:服饰、房屋、习俗等,而后组织学生学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歌曲简单易学,在齐唱、对唱等多种演唱形式下,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接着,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了制作彝族姑娘佩带的银项链所需的珠子、铅丝和彝族小伙子的帽子所需的羽毛、塑料薄膜、胶水、剪刀等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制作起来。教室里热闹极了,有的孩子喋喋不休地讨论如何制作,有的孩子高兴地在教室里穿梭。教师更是手忙脚乱,帮助那些不会动手操作的孩子。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孩子们终于完成了作品。可是,下课的铃声响了……
提倡综合与尽量综合
这里,我要说的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来制作表演用的道具有无必要?教师的用心可谓良苦,那就是充分体现音乐学科与手工课相互综合的理念,而且通过此举让所有的听课老师一目了然。可是,这么做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前让孩子们做好这些东西。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能否适当地、适量地实施学科综合,直接影响教学中能否很好地贯彻一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当前许多课为了突出课程的综合,将音乐课的教学重点偏离了,把音乐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舞蹈课、绘画课等。把非音乐性的内容或泛音乐性的教学内容充斥课堂,从而湮没了音乐艺术学科特点,冲淡了音乐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导致在教学上偏离以音乐为本的原则。
课例三:
如《躲猫猫》一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时的小部分时间用于学唱歌曲,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让学生玩躲猫猫的游戏。在玩游戏时,虽然音乐反复播放,教师也竭力鼓动学生边唱歌曲边观看几位学生的表演。但收效甚微,只有极个别听话的孩子在唱歌,声音小得可怜。孩子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在了游戏本身。此时的音乐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背景信息。教师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去聆听歌曲、表现歌曲,学生是玩得开心,但一节课下来许多孩子仍然不会唱歌曲。
激发兴趣与只求兴趣
上例中,教师过分地追求以音乐兴趣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但忽视了基本技能与知识的掌握,忽视了以审美为中心的这一重要理念,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以至于音乐课变相成了体育课、活动课。其实,音乐课更应该抓住音乐最本位的东西来进行教学,过分地追求音乐的趣味性、娱乐性则会使音乐教学误入歧途。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但并非纯粹是表面上的、形式上的为兴趣而兴趣的教法。
课例四:
歌曲《大鹿》学会后,教师请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合作表演歌曲。有些女孩凑在一起,很快在一位能干的女孩的组织下,分配好了角色,三人各扮演大鹿、小兔与猎人,四人搭建成房屋状。老师参与其中,学生的表演有声有色。但更多的是一些男生模仿猎人追赶小兔在教室内追逐打闹。也有一些临时组成的小组在分配角色时发生了争执,自然是不欢而散。另有几人坐在位置上左右观顾,仿佛还没有寻找到合作伙伴。大约五六分钟后,老师宣布合作学习到此结束,并请上经过她亲自辅导的小组上台表演歌曲。似乎,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成效。
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
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合作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究竟有多少做法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呢?从表面看,上例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没有很好地分组,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专家指出,合作学习由以下要素构成:即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而我们中的很多教师片面地把“合作学习”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为小组共同学习,至于如何教会学生有效地合作,如何摆正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则不去探究。
课例五:
一教师在一堂音乐课上,将40分钟的音乐课分成了几个版块。先是感受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摔跤、赛马等,接着组织学生欣赏《我是人民的小骑兵》、学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学跳挤奶舞。以上过程均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浅尝辄止的。课即将结束时,教师还请全班孩子将凳子下面的课前摆好的牛、羊、云、房屋等图片(由教师统一绘画复制的)涂上喜欢的颜色来装饰大草原,把大草原搬进音乐教室。
内容整合与内容组合
整堂课真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的课件紧紧地吸引着孩子们的视线。或许,孩子们真的在这节课上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每一项教学内容是否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孩子们有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上这节课?有没有从中掌握一些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回答肯定是“否”!一堂课要有所得固然容易,而要多得实则不易呀!音乐新课程进行单元编排,给了我们音乐教师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我们应该把各项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而不能追求表面上的内容丰富,将多项内容大拼盘,简单地组合起来。我们应当探究的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得,切实提高他们的各种音乐素质。
新课程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师要真正走进新课程,需要实践的学习和实践的体验。相信随着课改的纵深发展,我们对新课标的理解不会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更会认真落实到我们日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中来。新课程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反思,音乐课改也将会在教师们不断的反思中前进!
摘自2006年2月《儿童音乐》
上一篇: 正确认识奥尔夫音乐教具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