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是谁捂住了孩子的耳朵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是谁捂住了孩子的耳朵<?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张浩瑛

所有的艺术作品,最终都会通过一种特定的形式呈现,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美术作品通过画面,而音乐,则是通过声音。所以,对于音乐这门学科,聆听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音乐课中欣赏教学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在不经意中捂住了孩子的耳朵。

镜头一:一段音乐后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的音乐是对那种小动物的模仿?

生:小兔子

师:好。(继续请)

生:小猫。

师:恩。(接着请)

生:小青蛙。

……

生:袋鼠。

师:你真是太聪明了,这就是对小袋鼠的描写,同学们觉得,它像不像小袋鼠一蹦一跳的样子?

生:像。

……

(是呀,音乐的确很跳跃,是像小袋鼠,可为什么不可以是小兔子、小青蛙或者别的小动物,他们也可以蹦蹦跳跳呀?)

镜头二:

歌曲《小白菜》欣赏完毕

师:请同学描述一下歌曲中小白菜的生活情景?

生:描述。

师:比起小白菜,你们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很幸福?

生:是。

师:那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更加认真地学习……

(在这节音乐课上,学生很好地受到了教育,完全了解了故事,体会了歌词,可音乐的表达呢?旋律的情绪呢?)

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它不同于绘画、雕塑、舞蹈或诗歌等艺术形式,由音符所编织的艺术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没有视觉或触觉的直接性和空间感,也没有“言之有物”或“言不尽意”的语义性,音乐形象只有听觉上的间接性,所以它表现出来的美是朦胧的。正因为如此,音乐欣赏的教学比其它的音乐教学更显困难。在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片面理解、乃至对音乐艺术其特征的错误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有背于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教学效果较差,并产生不良后果。一些教师在欣赏教学上已经走进了误区。在这里我简单的归了四类:

一、 说理论道型

经常可以看到在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一栏里写上这样一段开头语:通过对某作品的欣赏达到革命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固然,这样一些教学目的是包含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但这些教学目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绝大部分已经由作品本身所决定了。对于这样一些教学目的的确认,主要发生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而不是作品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音乐作品的情感趋向,是由音乐作品本身所决定的,它对听者的影响或教育,取决于听者在音乐上对它所接受的程度。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老师,在写完了上述的教学目的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欣赏教学中提出更进一步的教学目的要求了,接下来是一大堆概念的讲述,爱国主义的教育等等。等这些话说完后,真正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时间已所剩无几了。因此,当学生离开教室时,脑子里只留下老师所说的话,对音乐的印象却很模糊。音乐欣赏的教育目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是以音响形式,来引起人的情感共鸣,达到其审美作用的。音乐欣赏课之所以与德育课有区别,在于它的主要任务不是对学生"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不是直接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让学生掌握一种在其它课程中所学不到的感受事物的方式,从而也是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这就是聆听音乐,进入音乐。

在教学目的上,应该围绕着聆听音乐与进入音乐这一根本宗旨提出一系列的明确要求。例如;体会不同速度和力度对音乐的表达有何作用;能听辨主题,熟记或演唱主题;能根据所听到的音乐,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课堂讨论,形成正确而又具有自身个性的美学观;能通过师生对话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等。

二、 长篇大论型

长篇大论,顾名思义就是用语言来替代音乐。

音乐作品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所以和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有很大的联系。如果描写的是神话故事,那还有一段坎坷曲折的情节。于是教师就在此大做文章,等把所有的故事讲完,留给学生聆听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

音乐艺术是处于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是非语义的。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对欣赏曲进行讲解、提示是必要的,比如:作品相关的常识、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主题和它的发展变化、曲式结构、风格流派等。但是讲解要力求精简生动,多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

三、 单一欣赏型

这一误区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欣赏课。

“单一欣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由于过多地灌输许多音乐的专业知识,学生难以接受,在造成学生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后,拒绝音乐课是这种课型的必然结果。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所以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多角度多方位的体验音乐。我们在欣赏音乐时,结合音乐要素,可以采用唱一唱主题、乐器演奏音乐主题或片段、利用身体动作例如:击拍、踏脚、拍手、做各种即兴动作、进行音乐表演等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音乐。

新教材对于音乐课内容的调整大大减低了这种课型的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他们将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走近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甚至创造音乐。音乐形式的多样出现,更容易调节学生的心理疲劳,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也更容易体会。

四、 自我中心型

这是教师在欣赏教学中最容易走的误区。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精确”地解释、描绘出音乐“唯一”的情境,让学生在认识上、赏析上

[1] [2] 下一页

达成“共识”,是不符合音乐作为艺术带给人类的多元化内涵的精神实质的。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正像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的所产生的情感也必定是不同的。成人尚且如此,我们又怎能要求孩子对于音乐的理解是统一的呢?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出活跃而跳动的特征,而模糊思维能力却相当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独到而又深刻,有时会另人吃惊。他们在音乐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只是主观的阐述所谓正确的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已经不是单纯的欣赏、体会音乐,而是猜测老师的想法。于是,在欣赏过程中便达不到良好的审美体验。

在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不妨运用一些模糊教学法,这样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所谓模糊教学法,是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实施精确性教学造成学生的想象力、全面性不同程度失落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有音乐本身的特质决定的,其依据是学生模糊思维能力存和音乐中大量模糊信息的存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提出的模糊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模糊”二字,他的基本模式是:开始的时候,欣赏体验是以散漫的、自由的、不确定的形式存在,是主观的、个体的欣赏和想象。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的碰撞、互补、修正,不断地完善原有的想象和联想,此时是一个互动的、群体的过程。再进行自我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的提升与加工,不断丰富原作品的内涵,这一阶段依然是个体的行为,并且是对第一阶段的自我完善。最后在师生、生生之间求大同,存小异,达成大致一致,模糊出现一种相对完美的、丰富的、接近群体观念的和理想目标的对音乐的理解。

总之,在音乐的天空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不要用书本去折断他们飞翔的翅膀,不要用双手去捂住他们聆听的耳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如何写课后反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