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摘要】 人们感知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为中介实现的。对于所有的音乐活动形式来说,乐谱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但目前,小学识谱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学生识谱率很低。因此,如何让识谱教学有力地行走在课堂受到普遍关注。针对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识谱教学现象,改变对识谱教学的认识及实施识谱教学的一些有效教学策略,以逐渐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更好地学习、表现音乐服务。
【关键词】 识谱 解决方法
人们感知音乐是通过音乐语言为中介实现的。对于所有的音乐活动形式来说,乐谱的学习是不可缺少的。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乐谱虽然是符号表现形式,但其中充满音乐感,凝结着乐思,体现着乐境。一方面,理解与把握音乐建立在音乐感受力基础之上;另一方面,真正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没有识谱和视唱、听音教学做后盾也是很难想象的。二者是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学生具备独立识谱能力,学会运用乐谱来学习音乐,才会更好地理解所学的音乐,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感受。
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我喜欢唱歌,但不喜欢唱歌谱;那么多的“小蝌蚪”,看到头就晕,老师竟然让我全都唱出来,这怎么可能呢?
从学生的话中我们了解到识谱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识谱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说,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使他们望而生畏。这样的现象其实跟我们的老师有直接的关系。有的老师上课只满足于教会学生歌曲,认为识谱并不是很重要,认为有识谱的教学就是枯燥的技能训练,这就违背了新的课程理念,于是老师在教学中随意降低识谱的要求,故意回避、淡化识谱教学,忽视对学生进行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乐理知识体系脱节,使得学生对识谱产生畏难情绪。
新音乐课程标准对识谱的要求有所提高,如3―6年级原标准只要求能够识读简单乐谱,但新标准中提出“能够跟随琴声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而这个要求原标准中是在7―9年级中提出的。新标准在7―9年级中识读乐谱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那么如何让学生改变对识谱教学的认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呢?笔者认为识谱教学应寓于音乐活动中,达到感性活动与理性活动的统一。要防止两种倾向:既不能将识谱知识教学变成枯燥的机械的读谱操练,使音符远离了唱歌与演奏,以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片面地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又不能脱离知识进行教学,只满足于单纯的生理上感官的快感,造成学生在心灵上得不到美的滋润,感受得不到进一步升华。
那么课堂上如何开展识谱教学,如何能让识谱教学有力地行走在课堂,笔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小结如下:
一、熟悉歌曲,消除识谱恐惧
在孩子音乐学习中,越是熟悉的越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与演唱的兴趣。因此借助熟悉的歌曲来识读乐谱,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使用。例如:歌曲《嘀哩嘀哩》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学生本身对乐曲主旋律有了一种“似熟非熟”的印象,这时老师可先引导学生跟着乐曲轻轻哼唱,然后指导学生视唱乐曲的主旋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的音高位置,降低识读歌谱的难度,而且学生普遍都有较浓的兴趣和唱谱的信心,它比离开音乐形象的单项技能训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通过模唱,降低识谱难度
旋律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若干乐音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它建立在一定的调式和节拍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音高、时值和音量构成的、具有逻辑因素的单声部进行。在音乐作品中,旋律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种反映人们内心感受的艺术语言,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这个年段学生对识谱有一些基础,可以先以哼唱方式进行模唱,不带音名,乐句逐步加长。在完整地欣赏完歌曲范唱后,可以安排一个模唱歌谱的环节,用“lu”、“ lv”等跟着老师的琴声模唱歌谱,既能让学生获得优美的头声,训练学生的气息,又能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线走向、节奏舒缓密集,它为下面的学谱设下伏笔,可谓一举两得。
三、比较乐句,找出乐谱异同
学唱歌谱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乐句节奏、旋律上的异同点。遇到完全相同的乐句可以放在一起先练习;节奏完全相同的乐句比较它们的音高再唱;略有变化的乐句引导学生去发现、降低歌唱的难度。如:苏少版第六册《春天来了》,它是一首规整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三乐句完全相同,第二乐句的两个乐汇完全重复,我让孩子们重点练习第一句,第二句一拍一音,难度不大,这样分句分段学习降低了学唱难度,也增加了他们的识谱信心。再如李叔同创作的《春游》,四个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旋律采用“同头换尾”的方法来创作,经过老师的指点启发,学生掌握了规律,大大激发了他们识谱、唱谱的欲望和兴趣。
四、有所选择,解决识谱重点
在一堂课中整首歌的曲谱不一定要从头到尾全部教学。根据歌曲的重点难点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其中几个乐句。如碰到一些大跳音程,难以把握的切分节奏,较复杂的前后十六分音符,或者是整个乐句处在高音区,而末尾音又是长时值的音,或学生难以把握音准的变化乐句等。如:歌曲《放牦牛的小卓玛》教学中,孩子们对有衬词“呀啦嗦呀啦嗦,呀啦嗦呀啦嗦,歌声播撒着花香,伴着清风走天涯”有西藏特色的结束句特别感兴趣,那我就把此句的歌谱先提出来练习,期间正好带领学生学习了重要的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切分节奏及后十六分音符,学生也借助乐谱更好地演唱歌曲,这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不感觉乏味,还增进了学生对乐谱作用的认识。
五、师生合作,缓解识谱难点
遇到比较难唱的乐句,可以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以此来降低难度。《我的家在日喀则》第二两个乐句处在高音处,而且音的时值又长,同时又加了倚音,下滑音的运用,给唱谱带来一定的难度。在这里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学生唱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由老师唱,这样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同时也使歌曲有了完整性,不会在此卡住。适当地把简单部分交给学生完成,也会增加他们的识谱信心。
六、利用创编,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音乐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它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在识谱教学中,我们在安排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当一名小小创作家的快乐。例如:老师准备一组短小的旋律乐句,先让同学们听每组旋律的音高,在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学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然后再让大家来听一听,唱一唱,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之,丰富的创编形式能让同学们在快乐与自信中学习乐谱,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七、结合器乐,促进识谱学习
器乐演奏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容易操作的器乐,如:竖笛、口琴等。在演奏器乐活动时,学生很容易把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谱上。例如:《希望》是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曾经风靡一时,这首曲子曲调非常简单,听多了,就很容易朗朗上口。于是,我决定教学生用竖笛吹奏这首歌曲,他们的兴致非常高涨,我就趁机对他们说:“同学们要想吹奏好歌曲,首先得认识它的歌谱,这首歌曲旋律非常简单,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来唱唱吗?”,顿时教室里热闹开了,“我来,我来!”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之下,很快就学会了全曲的曲谱。接下来,我还趁势教会孩子用竖笛吹奏并复习了三拍子的强弱规律。那节课上的学生是开心的,作为教师的我又何尝不是快乐的呢?类似的教学不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总之,乐谱是打开音乐殿堂的钥匙,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写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想方设法降低识谱的难度,增加识谱的趣味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识谱教学有力地行走在小学音乐课堂。
上一篇: 小学音乐教学考核方法的尝试与探索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