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数字化音乐与音乐学研究
江苏常熟高专音乐系 王小龙
稿源:中音网
随着数字化音乐的迅猛发展,数字化音乐的创作和研究已涉及到了音乐生活的各个角落。在音乐创作、音乐教育领域空前活跃。而今,人们欣喜的看到,这种方式正在越来越多的涉及音乐学研究领域,并展示了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以及与过去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的良好的融合能力。
一、数字化方式准确无误的记录音乐,为进一步研究音乐的本质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
数字化音乐涉足音乐学领域的最先和最为普遍的应用是在记录音乐方面。目前,数字化方式记录音乐主要有两种:midi方式和音频方式。用数字化midi方式记写的音乐“不仅继承了人类历史上已有的记谱法的精华,而且把传统理论中音乐的四要素一一定量,增加了声相定位,变二维为三维,世纪普法转为记录立体空间声音的记谱法。更具革命性意义的是它将有形无声的记谱法化为有形有声的记谱法,大大减少了音乐理解的分歧”(王小龙,2001)。用数字化音频方式记录的音乐,既有“频率特性好、因此保真好;动态范围大;可使抖晃趋于零;信噪比高,使信号失真极小;对失落信号可以补偿恢复;经过多次复制后不会降低声音质量;节目搜索时间短,几乎是瞬时的;重放精度高;记录密度高;记录时间长,体积小”等优点(龚镇雄,1995),还能对这些音乐进行“加工、编辑或控制”(龚镇雄,1995,2)。这种模――数转换方式以及声音的数字化为人们更加理性的探索音乐内在的动人奥秘提供了可能。从理论上讲,数字化音乐方式可以原样记录音乐的100%的特征而没有丝毫折扣,这就使得传统的记谱,或磁带录音记录音乐的方式相形见拙。传统的记谱法只能记载音乐的主要特征,并且还原为原始乐音靠的是“体悟式”的二度创作,即“今我非故我”,而磁带录音虽能原样再现音乐,却不能记录可供分析的数据。数字化音乐方式记录音乐,正是综合了前二者的优点而摒弃了二者的不足,它是记录音乐迄今为止最为详尽完善的一种方式,因而很快得到了普遍运用。这种经过准确记录的音乐,是进一步研究音乐的本质的可靠的原材料。
二、数字化音乐提供的两大工作方式为音乐学研究提供了两种重要的研究思路。
midi方式,是人们试图用理性的方式还原音乐的一个尝试,而音频方式,是人们捕捉音乐的最佳方式,这两种方式如同两个端点上起跑的列车,最终要到达同一个目标,“殊途同归”至音乐的本质的清晰认识。下面,谈谈两大方式的工作特点。
midi方式:它体现音乐靠的是一个又一个“事件”(event),“它记录演奏的过程”(张戈,张旭,1996)。数个甚至上百个“事件”同时叠加,才能构成一个音乐片断。起初,人们觉得这种方式略显繁琐和枯燥,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感到,这种方式还原音乐音响的优势,就是其对影响音乐的重要要素的进一步精确、清晰的认识。音高方式,不仅可以再现十二平均律的半音,而且,可以将一个半音平均分为128等分,这比艾里斯(A.J.Ellis,英国语言学家)的音分制(一个半音100等分)还要精细,完全可以再现人类使用的一切律制;音值方式,它最大可以精确到32分音符的1/60,从时间上来说,可以精确到秒的千分之一。力度方式,它可以将力度量化为0-127,共128个档级,如果将velocity(击键力度)和volume(音量)两个事件连用,还可以创造128128个力度级差。
另外,在音色领域,midi也能一显身手,在midi中,不仅可以改变音色的明暗度、硬软度、触后力度等,而且也能模拟特定的演奏法。midi事件的控制轮和弯音轮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midi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有着特别的意义,以前人们多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特性认识不清,其中,西入的记谱法不太适合于中国音乐的记录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在许多有志之士的努力下,也产生了像“音腔论”、“节拍无定值”等言之有理的理论,但一直得不到公认,研究者也不敢贸然下断语,原因就是它们都是推测性的,缺乏科学的研究数据。而今,随着对midi技术钻研的深入,已经有人开始利用它来探究中国音乐的独特规律了,比如江西刘水霖先生通过利用midi对中国乐曲的模拟制作,得出了中国音乐区别于西洋的特点在于音色和各据特色的演奏法的结论。
数字音频方式:数字音频方式不仅能录制声音,而且能记录产生、发生这些音响的系列数据,如频率、振幅、音品等,这些已经为认识音声本质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数据材料。并且,这些数据可以根据需要作调整,为人们寻找音乐构成的主要因素提供了可能。
不仅如此,它还提供了较为直观的图形,使人们可以单凭图像就能激发研究灵感,比如一个双簧管的单音在cool edit 里的图形是这样的:(如图左部所示)
十分类似于书法中的一横,这样可以更清晰的把握一种气息用力特征。
类似的研究已经在许多专家学者中普遍展开,如周海宏老师在2001年数字化音乐教育年会上对“音乐作品的力度布局”的精彩演示。
音乐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指导具体的音乐实践,由于声学“ADSR”(起音、释音、保持、衰减)理论的出现,使人们对演唱演奏实践中的“头腹尾”理论有了科学的支撑,数字音频研究的深入肯定会带动音乐实践的进一步科学化。
据笔者所知,音频方式已经被运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并结出了硕果,相信数字化音乐方式涉足音乐学研究领域也必然会带来喜人的收获。
附参考文献:
Grove7中Computers and music 条目
张戈、张旭,《电脑音乐的制作与技巧》,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北京
谷勇,《电脑midi系统与多媒体音乐制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北京
程伊兵,《midi全攻略》,中音制作(非出版物)
首届STN全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1,11(非出版物)
龚镇雄,(1)计算机音乐的进展,《中国音乐学》1995年4期
(2)计算机音乐・音乐的本质・探索与前瞻,《科技导报》,1995年11期
王小龙,midi音乐――从记谱法的角度去认识,《人民音乐》,2001年8期
上一篇: 关于建设中学校园网络艺术教学资源库的思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