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童心里的“音乐美”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摘自《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格外注重地做了一些相应的探索和尝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 注重审美体验的容量和过程,了解音乐美: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换句话说,这一审美体验还必须建立在“提供给学生大量的音乐感受,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对音乐进行美的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的教学原则上。所以,在课堂上,我专门用十分钟时间,给学生欣赏富有现代感、时代气息或古典韵味的世界音乐精品。如:富有生命感召力的《春之声》;徜徉着异国风情的《蓝色多瑙河》;富有皇家风范的《花之圆舞曲》;催人奋进的《命运》等等。学生们无不大眼圆睁或闭目细品其中自己喜欢的片段。而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人类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文化遗产。音乐课中当然不应遗漏。那悠扬连绵的《牧歌》让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辽阔的大草原;那细腻典雅的《茉莉花》更是让听者缠绵于柔柔的江南古城小桥流水的美景之间;更有那古琴潇稠、撼人的《广陵散》;也有铿锵有力的筝曲《四面埋伏》。而学生们也在教师的“点、引、扶”的三大教学策略指导下,自由地抒发、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例如我在让学生欣赏《牧歌》一曲时,先在没有告之曲名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感受,有的学生说旋律悠扬、动人;有的说给人一种仿佛置身在广阔大草原的感受;也有人说乐曲有些忧伤的意味……而我在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才将作品作了介绍,引导他们随着旋律的起伏一起哼唱,还配上了相应的生动的语言,此时我们的内心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积淀起一股激烈的情感,大家的歌声优美而婉转,整个融入了音乐之中,从音乐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学生们感叹说:啊,音乐旋律是如此之美啊!

二 注重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音乐美:

   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创造活动能激活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创作冲动,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我在教授〈〈波斯市场〉〉一课中,同学们就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这种优势。我先以颇受大家喜爱的流行歌手组合S.H.E的一曲〈〈波斯猫〉〉为开场曲,学生的兴致立刻高昂了起来,因为此曲的主题音乐与本课相同,同学们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学起来也是格外的专心。曲中那优柔委婉的“公主主题”让女生们很是舒心,随着音乐也窈窈袅袅起来;而辉煌坚定的“酋长主题”让男生们顿时豪迈了几分,昂首阔步(有同学已在座位边走动了),很有“领导”风范;而曲中学生最熟悉的旋律描写的是“乞丐”,这一主题一出现,马上让活泼调皮的孩子们兴致盎然,纷纷表现出一副“可怜忧郁”的神情。在乐曲进行了分析后,便有学生毛遂自荐,要求一展表演风采。即兴表演引来了许多的掌声,特别是“乞丐”一角,演得真是入木三分。只见他顺手将外衣脱了下来,斜扎在身上,席地而坐,缩着脖子,驼着背,伸着刚在地上擦过的手向“路人”行乞。而就在音乐变化成别的角色时,他也随之变化,而其他“演员”也在他的带领下,不再不好意思了,个个施展出自己的“表演魅力”。这个学生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最嘉主、配角”。后来我问这位学生,在演“乞丐”时有没有“难为情”?他说:“根本没想那么多,音乐让我就要这么做!”有位语文老师说,孩子们确实很喜欢音乐课,在一次作文课中,有十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写了〈〈音乐,让我着迷〉〉。这是对我的教学最好的赞赏和鼓励!

三 在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方法,探究音乐美:

探究性学习,也称“发现探索法”、“问题解决法”,寓意是:“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之事的能力,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己质疑、自己发现问题,极大地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走近贝多芬〉〉的前一课时时,先问学生关于贝多芬,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们提了很多的问题,教师当场罗列出三大问题:1、为什么他被称为“乐圣”?2、关于贝多芬的故事?3、贝多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课后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在第二节课上,我也向他们发了一份我收集的资料,一对比,有些还没学生整理得完全。就在他们格外兴奋的时候,我及时告之:“同学们的研究精神实在可嘉,老师要向大家学习。但是,这么多的资料,你们都进行过信息处理和思考吗?”于是在师生共同梳理和交流下,同学们了解了贝多芬贫苦的童年时代、坎坷的青年时代、孤独的老年时代,虽然耳朵失聪,但他的音乐却从未停止过对理想的奋臂呐喊,为人类和平的全力向往。他的交响乐〈〈命运〉〉、〈〈英雄〉〉、〈〈田园〉〉、〈〈合唱〉〉,就穿插在这中间,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贝多芬作品的个性鲜明,充满激情的特点。就在学习《命运》一曲的经典片段时,我的学生提出:在“命运敲门”的音乐响起时,大家以敲桌子来做节奏模仿;而在音乐进行层层推进时,大家可以跟着做“声势”练习。你看我的学生,时而伏身倾听,时而振臂挥舞;时而圆睁双眼,时而闭目养神,此时音乐就在每个人的心里激情地流淌。有学生总结说:“我真的感受到‘命运’就在敲我的门,这让我感到兴奋”。同学们学得有滋有味,课后还有许多学生自发学习音乐家作品。我想,学生们自己查找资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探索,这样即丰富了音乐知识,开拓了音乐视野,又挖掘了音乐内涵,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审美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展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新生成的学习资源”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教学环节,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很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教师具备课堂即兴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判断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现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最多的现象就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维路线走,当然这里面不露痕迹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成就感。下面就让我用一组事例做说明吧:

例一:在一次欣赏海浪音乐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了两遍,于是有人说了:老师,这首曲子把我们带到了辽阔的大海边,海浪层层叠叠向海边涌来,打湿了我的双脚,但是我却觉得格外的轻松和惬意……在学生们用文字语言浪漫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想象,接着话锋一转,“请你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再来谈谈为何你会有这种感受?”学生陷入沉思。一位学生试探地问:“老师,这首曲子的旋律轻柔、缓慢,就让人产生这种感觉。”我故意大睁双眼:“你真了不起,一下就说到了重点,那么轻柔和缓慢是音乐要素中的哪种呢?”另一位学生说:“好象是力度和速度?”“不是好象,你说的很对。”又有学生说了:“我知道要素还有呢,节奏、节拍也是。”“我觉得这首曲子应该是四拍子,节奏也不是很紧张的,再加上力度和速度都还好,就有抒情的感觉了。”我立刻纠正:“节奏不叫紧张,而是有宽疏和紧密之分。”看到这些六年级的学生分析起来还真是有模有样的,我又及时抛出议题:“你们说要是把这些要素重新组合一下,会编出哪些情绪的音乐呢?”这一下可炸了锅,学生们三两成组,好一通讨论,汇报时有:三拍子、慢速、轻柔这种音乐可作《摇篮曲》;三拍子、快速、轻柔或中强可作〈〈圆舞曲〉〉;二拍子或四拍子、中速、中强或强可作〈〈进行曲〉〉,其中还说到了迪斯科音乐、葬礼音乐、婚礼音乐、摇滚乐等,学生们说得好不得意,仿佛他们就是一个个小作曲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音乐真是一种奇妙又美妙的东西,七个音符在音乐要素的变换下,随作者有意的排列,竟然能创作出这么多优美经典的旋律来,真是有趣。而让我高兴的是,现在他们在分析乐曲和歌曲时思考的更多的是音乐要告诉我们什么?

例二:〈〈生长在祖国的怀抱里〉〉是一首激情昂扬的曲子,特点就在中间一段的许多修饰符号上,比如:连音线、跳音记号、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我想要让学生将这些在歌唱时完全表现出来,那只有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用装饰符号。于是我将这一环节设计成自学形式,问提是:“请你在演唱时感受出本曲的精彩段落,并说出为什么?”同学们在细细琢磨后,一致认为中间一段是精彩之处。可“为什么”呢?有学生说:连音线让情绪得到了充分的抒展;跳音记号增加了歌曲活泼的感觉;十六分音符的运用更是让曲子听上去跌荡起伏,充满了童真。有一位学生提问了:“那要是不用这些歌曲会是什么样呢?”于是大家又一次陷入了讨论的激情中。通过运用与不运用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了曲子中的装饰符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美”也是由于它们的加入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当然,在这之后的演唱让大家再一次被自己的歌声所征服,全班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四 在教学中注重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表现音乐美:

所谓“表现”即是:“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小学阶段我认为在“表现”这项教学内容中,“演唱”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是学生表现音乐美的重要途径。

1 “以情带声,以声助情”演唱教学不变的策略:

有表情地歌唱是演唱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也是有表情演唱的重要保障。例如: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对前奏和间奏作出正确的反应等。人说:“艺高人胆大!”有了较好的演唱水平,就能让我们的感情更淋漓地发挥。而“情”又从何而来呢?这就得由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再配上恰当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演唱时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去赞美、去歌唱。

例如我教《在老师身边》一曲时,先让六年级学生回忆刚进学校时的情景,以及这六年来的一些难忘的事,点点滴滴勾起了同学们心底里对学校、老师、同学的依依不舍之情,音乐成为沟通的桥梁。可以说,这首歌曲无论是节奏还是音调都是很难掌握的,但学生唱来却是丝毫不差,似乎音乐就是从他们心里直接流淌出来的。而在我听来那如天籁般的歌声却正是由真实的、感人的情感所支撑的。

 




上一篇成功的天梯―反思《雀尕飞》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