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摘要:文章从 “何为生态”“为何生态”“如何生态”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提出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以尊重为前提,顺应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实施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和谐的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生态观”。其次从教育本身、音乐教育以及学生的发展分析了对生态观的需求。最后阐述了实施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的操作原则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尊重、顺应、开放、可持续发展、生态观、小学音乐教育
前言:
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就会开始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曾经的乱砍乱伐所带来的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猖獗的恶果让人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那么“生态”是人化的生态吗?是以人的意志去控制的生态吗?当然不是。人们越来越明白“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才是保护环境的最大法宝。人对环境的保护,应该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进行开放的合理的优化改造,这样,才能达到共同和谐发展的目的。教育也是如此。
提出问题: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新课程标准对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有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前是一句句地教唱,现在是让学生在无严密组织、无适当要求下自主学习。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却少之又少。加上学生平时缺少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和经常性的表演训练,不具备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所以自主学习过程往往流于形式。
现在很多学校推行小班化教育,从形式上来看,班额小了,人数少了,师生的交往机会因此大大增加。但实际上,教师在备课中并没能体现出小班化教育的实质。教育目标同一,教学方法单调,备课没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没能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来达到分层目标,搞一刀切,“一二三,齐步走”,这样的现象仍然存在。
教师角色问题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瓶颈。为人师表、受人尊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无可厚非。但现在提倡人本教育,学生是人,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见解,有独特的行为模式和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尊重其人格和个性的发展。新课程下,这些方面有所好转,但未从观念上根本改变。教师在“顺我”之时表现良好,亲和、开明,但在“逆我”之时就会暴露出绝对的权威,要么严厉指责,要么态度轻漫,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分析上面列举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不够“生态”。何为生态?为何生态?如何生态?这正是本文所关心并研究的问题,目的是通过研究 ,让每位音乐教师明白,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教师应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尊重人的个体,尊重个体的存在方式,尊重每个个体间的差异。同时研究使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加生态的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的音乐的学习与人的健康发展。
一、 何为生态(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化进程的飞跃性突变,我们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趋于实用,教育趋于功利。由此生发出诸多负效应:知识技能速成、学习没有体验、学生负担过重,教育功能夸大、教育者意志强大、学生缺乏个性等等。试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学习一种知识、一种技能吗?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得文凭吗?是为了满足教育者“塑造人”的理想吗?不,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和谐发展,更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好地生活。
在教育上,我们反对“塑造”,因为在“塑造”过程中,更多的是教育者的意志。虽然有时教育者的意志出发点是好心,但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总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塑造”就是无视受教育者的需求、感受和喜好,把他们当作一个物件,一个可以随意挤压、揉搓、塑形的东西,因此,在“塑造”过程中受教育者是被动的,接受型的,他们的自我意愿剥夺了,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我们也反对“注入”,如出一辙,“注入”也是外加的,是没有内需的,是教育者一相情愿的行动。受教育者需要与否被忽视,教育者的意志被强化。同时,“塑造”与“注入”的过程都是些漠然的,没有愉悦情绪的过程。这是违背人性!
由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出教师要以尊重为前提,顺应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实施开放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和谐的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称之为小学音乐教育的“生态观”。这里的“生态”是把名词当作形容词来用,是起到定性作用的,专指具有和谐的外部环境,愉悦的内部需求,并能促进学生持续良性发展的教育。现在有人提出一个新名词“教育污染”,专指那些有意无意地干扰,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的教育行为。在“生态”的教育中我们杜绝“教育污染”,拒绝那些伤害到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即便它的初衷是善意的。当然,这种“生态”的教育不是给学生建一座“温室”,不是呵护倍至、溺爱放任到恶习缠身的地步。它仍然有良性的竞争,有必要的优胜劣汰,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之必须,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平衡。在“生态”的教育中,大树这样长,小草那样长,我们决不会要求小草长得跟大树一样。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我们会尊重、帮助、扶持他们中的每一个走向成功,因为我们明白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要求、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过程。
查阅有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项目(EPD),提倡营造协调互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刘士友在《语文教育生态的构建与优化》中认为:语文“生态”课堂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或者说是对一种语文教学良性“生态”的憧憬。余振坤在《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人格》一文中提出:高品质的教育生态观,其核心是生命观,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教育和受教育者内心的发展要求;营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态,提升管理者和教育者的生命质量,才能保持教育环境的和谐与优化,从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李雅芬在《音乐课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及构建策略》谈到:音乐课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是教育氛围民主性、教育过程动态性、教育目标多元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个性化。音乐课堂“生态环境”的构建包括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师生互动;设计丰富的音乐活动,强调学生间合作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生态不仅是环境,更是一种理念,小学音乐教育的“生态观”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尊重、开放、和谐、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
二、 为何生态(背景)
1、教育需要生态
从理论上讲,教育主要的责任是尊重其特质而为其提供一个生存发展的“外在自由”。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尊重受教育者本来的、原始的、固有的特征与本质,而不是去完全改变他们,把他们变成教育者希望他成为的那一种人,具备教育者希望他们具备的那样一些能力和特质。尊重是种承认、肯定、容纳、接受、欣赏等等。当然,光是这样还不够,教育还应该做得更多,教育要为受教育者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的保留与发展提供一种空间,一种自由的、鼓励的、扶持的外在空间。小学音乐教育的“生态观”正是努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寻找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和成功之路,尊重学生的特质与需求,创设宽容、和谐的教育环境。
2、 音乐教育需要生态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音乐教育可以美化心灵、调节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情趣。从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及音乐教育的特征来看,音乐教育更具有情感性、自由性和多样性。因为音乐作品本身就是音乐人对生命、对内心的感受的认识与剖析,是对情绪的体验,是赞美自然、追求自由的一种表达形式,更是展示自我的一种独特方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人文性强,它不仅流露音乐人的情感,而且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同时,每个人的感悟有各不相同,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也具有艺术的自由性。所以不能搞一刀切,在音乐教育中更需要“生态”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让我们的音乐教育生态起来”是音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发自内心的渴望。
3、 学生的发展需要生态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切都还是个变数,需要有好的老师、好的环境、好的教育理念、好的教育行为来与他们一同分享成长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如若在这个时期碰到了一种强迫的、痛苦的、生硬的教育,他们会大大受挫,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对教师和同学产生不信任感,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也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如若在这个时期能有一种启发式的、他们喜闻乐见的、又是充分尊重幼小心灵的教育围绕在他们周围,伴着他们成长,那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所提出的“生态观”,是在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性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所有的主张都切实围绕着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积极意义。
从教育本身、音乐教育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都需要一种自发的,不是外加的;体悟的,不是被动接受的;愉悦的,不是艰苦的;和谐的,不是生涩的教育,“生态”的音乐教育正是如此。
三、如何生态(操作)
明确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生态观”的概念和意义后,笔者通过人音版实验教材第3册第3单元《童话故事》一课设计来探讨如何使我们的小学音乐教育生态化,其操作的原则和实施的策略有哪些。
A 操作原则:
1、在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中,教学内容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
我们渴望的教育是健康的教育,是符合生命发展的教育,是符合认知规律的教育,更是符合生存需求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是以教育对象为本,即以生为本。
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底生态不生态?不生态的教育的要害到底是什么?按常理,音乐教育应该是很生态的,因为音乐本身就能给人带来愉悦、美感。但我们常常是因为开了这门课后,学生反而不喜欢了,甚至有学生提出:“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综观音乐教育,从内容到形式,教材不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不是学生生活中喜欢的东西,不符合他们生活中的需求。还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枯燥,教学设计千篇一律、令人乏味。怎可能留住学生的心。
比如对待流行歌曲,学生喜欢,教师排斥,形成了一种人为的对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健康的流行音乐,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赏析,提高鉴赏能力,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音乐学习是一个过程,它是普及与提高的结合,教师的合理引导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要使学生高雅,这样的想法没错,但怎么达到高雅?是一开始就直接让学生感受高雅,强迫他们高雅,于是他们就不得不高雅,最后可能会有一部分,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高雅。还是在学生原来的基础上,一点一点地引导他们慢慢地高雅。这就是我们都知道“润物细无声”啊。
教育最大悲哀是不研究学生,而是研究知识体系。虽然新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强调研究学生,但仍然没有真正地研究。比如教师备课,是从教材出发,从教学目标出发,而没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念的立足点是对教材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仍然困扰着音乐教育工作者。
笔者认为,教学需要教材,需要教学内容有梯度,但教材是可以适度调整的,在把握整个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选材,这就明显地从课本出发回归到生本出发。
2、 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中,教学设计应体现“开放”的原则。
小学音乐教育的“生态观”教学设计应体现开放原则。我们都知道,教材是一种教学资料或特殊的教学资料,同一教材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结果。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过程,教师是学生与教材间的桥梁。
教师在设计《童话故事》时,不拘泥于教材,把开放的理念渗透到设计的环节中去,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本课的开头教师就通过多媒体及对话交流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的大树林的童话般情境,并以之为链贯穿教学的始终,每个教学环节的变换都依据小红帽的活动展开,开头的导入,中间的欣赏,到最后的结束部分,又是安排小红帽出来招呼大家回家,学生自然地随着小红帽歌曲律动出教室结束教学,形成头尾呼应。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有儿童生活气息,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吻合。整节课的教学充满童话色彩,因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充满了童真、童趣、童心,学生喜欢童话,需要童话。这完全是从儿童的心理年龄、心理特征出发,顺应他们的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以童话的魅力来帮助他们获取知识与技能。
3、在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中,教师应遵循“尊重、顺应”的原则。
(1)尊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所倡导的观点这一,就是人格的基础是自尊和自信。而自尊、自信不是单凭自己建立起来的,尤其是尚在发展成熟中的孩子。他孩童时期的自我概念更多的是依靠外部的评价建立的。老师对他的评价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但这个外部评价会内化为孩童自我评价。如果老师总是埋怨他、指责他,他怎么可能建立起自尊、自信,怎么可能让教师成为他童年生活中美好的回忆呢?”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做出的四条原则中就有两条谈到“尊重”,“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儿童的尊严和成人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的原则。”作为教师更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权利、差异和见解。
在《童话故事》课堂中,当教师在学生欣赏完《小天鹅舞曲》后提问:“它们是谁?”时,很多学生大胆、自信地说:“是天鹅。”这时有个学生腼腆地站起来,轻轻地说:“是鸭子。”同学们都笑了。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不具象的,不具有语义性的,加上这个学生先前真的没有接触过这个曲子,所以把乐曲的艺术形象理解为“鸭子”也是正常的。教师认为“是谁”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悟。所以教师没有批评这个学生,反而很温柔地问他:“你觉得他们游来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得很好。教师鼓励:“你真棒!” 这是对不同见解的尊重,对学生理解差异的尊重,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尊严。我们设想,如果教师觉得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他的要求,对他加以指责,甚至一句“是天鹅!真笨!”这在无形中对学生的尊严带来了重重的打击。
小学音乐教育的“生态观”处处体现尊重,以尊重为前提。它尊重学生人格、尊严、权利、差异和见解,它是一种健康的、发展的、和谐的、人性化的教育。
(2)顺应
在音乐教育“生态观”中教师应淡化自己的意志,采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需,顺应自然、因势利导,力求在一种自然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自由成长。
《童话故事》是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的以新歌教学为主的音乐课,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始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处于审美激情之中。它从导课到结束,活动设计多样,学生兴趣盎然,在参与中实践中获得深刻音乐体验。他们快乐着、表演着、享受着。课堂上师生没有距离,只有平等互动的和睦关系;表演没有优劣,只有更恰当和更好的音乐表现;学生没有约束,只有自然流畅的自我价值体现。这是顺应学生天性的音乐课堂。
在欣赏前老师讲了这样一番话,“小红帽带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美丽的房子,宁静的小河,烂漫的鲜花。远处还游来了一群小动物。听,它们是谁?它们游在水面上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故事性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注意集中,并产生一种聆听的期待。而课件中美丽灿烂的画面,又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时再来欣赏《小天鹅舞曲》,欣赏效果就会很好。笔者认为这虽然是很小的一个细节,但体现了设计者对学生年龄特征的了解。低段学生好奇、敏感、适合直观教学,教师采用符合、满足这些特征的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这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是过去简单的一句:“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让学生没有准备,没有等待,这样的话,欣赏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很不到位的。
当然,我们追求的音乐教育的“生态”不是不要教育,放任自流,而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去教育,向着自然的方向去引导。这样的教育也不是“温室”、“暖房”,它仍然有良性的竞争,必要的淘汰,有益的挫折,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发展。而因为“顺应”,“生态”的音乐教育常常会创设一种融视、听、感、触为一体的氛围,以激发感染学生的内需,以内在动力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也因为“顺应”,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学习的兴趣被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提高,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和谐的发展。
B 实施策略:
1、 学校创设生态的物理环境。
学校创设生态的物理环境是实施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的物质基础。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则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因此,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也就是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日本的铃木镇一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再造出良好的公民。”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音乐学习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红五月歌咏比赛、“班班有歌声”等常规活动,利用课间、中午播放中外名曲外,重视音乐教学。配备音质良好的音响设备、布置音乐教师,营造音乐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还设计以开放式的结构,学生围成半圆的方式来进行座位的安排。由于目光能相互接触,更容易相互交流,因此气氛活跃,也能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交往增多,能相互合作,减少孤立,加深课堂中的友谊。学生会更加积极而活跃地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次数不断增多。
2、 教师树立生态的教育理念。
教师树立生态的教育理念是实施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的基础。
教师的理念是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的落实、教学效果的好坏。要使音乐教育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音乐教师首先要有真正意义上“生态”理念。尊重生命、尊重差异、宽容异己,不权威至上,说说容易做做难。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及学生发展规律,用理论依据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生态观”提倡顺其自然,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承认每个学生的成长节律存在着差异。但不是说我们的音乐教育就可以放任自流。其实在“生态”的理念下,对我们音乐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如何引导学生,如何鼓励学生,如何帮助学生是大学问。
教师要学习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全面、客观地看待学生,努力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物理环境,运用富有亲和力的语言和态度,构建激发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制定多元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习。
3、 培育学生生态的学习心理。
培育学生生态的学习心理是实施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的内因。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以来,有关这样的研究一直很多。培育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音乐自主学习过程,如目标设置、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学习策略的使用。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会设置教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都比较强,能够采用有效的自主性学习策略,能够根据任务水平、环境条件、自己的能力发展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条件使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成功感,而成功感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为其排除影响音乐学习的不利因素。教师的预设是需要的,但主要是动态地把握。教师对课堂的驾驭应以顺其自然为理念,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完教师设计的教案。因此,教师的课堂设计应该是板块式的,而不是线性的、链式。而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只是他们的点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生成许许多多漂亮的东西与教师和伙伴共享。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在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下渐渐学会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优化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审美品质。
在聆听《小天鹅舞曲》过程中,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颇具新意的环节,让学生用手指尖来表现芭蕾舞步随音乐表演。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安排让学生扮演小天鹅即兴舞蹈的。因为芭蕾舞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模仿,往往弄巧成拙,美丽的赏析变成了不伦不类的表演,使得美的陶冶大大折扣。用手指尖表现芭蕾舞步,既能使学生成功地完成教学指令,又能充分地开展想象进行在模仿基础上的创编。这样的教学设计虽是教师指引的,同时也是学生喜欢的,乐意去尝试、去完成的,是符合学生兴趣的。他们在体验音乐节奏、体验音乐情绪的过程中真的变得很投入,很兴奋。分析一下可以得知,教师为学生排除了不利因素,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4、 教师运用生态的教学语言。
教师运用生态的教学语言是实施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的形式保障。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教学语言要突出“情”字,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从分析教材着手,挖掘教育教学内容的内涵,充分备课,才能使真挚的情感贯穿整个课堂。教师语言无病呻吟、一惊一乍,都是不可取的。音乐教学语言还应从感性入手,再与理性实践相结合。既要在情感充沛的基础上,要“有所云”,而不要“不知所云”,听得学生一头雾水。教师的语言要有技术含量,而不是空抒情。对待学生应多运用鼓励的语言,善于发现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但是切记,鼓励语言一定要真诚,要适时,要有分量。
5、 赋予学与教的生态的角色定位
学与教的生态的角色定位是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的实质,它是学与教生态的配合。新课程下,角色定位有了新的理解,也变得越来越人文,越来越生态。教师不再是指挥而是首席;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表演者。
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跟学生同步提高。所谓的同步,不是同一个起点,但不同的起点上有不同的增量,应该有相应的增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投入地学习,教师只是在教不是学,就如同让学生起步走,教师却在一边两手抱于胸前,喊着口令却不挪步一样。然而情感深入有时都需要引领,榜样的作用此时有为重要。而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好的榜样。榜样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音乐不是靠语言传递的,因此榜样的举手投足显得很有感染力。教师要投入欣赏,真正地觉得聆听音乐是一件有味道的事情,那么他身上各部分也会透露出这样的信息来。 有很多东西不是靠语言的说清说明的,语言的接受有时也是苍白的。从心底出发的自觉的流露才是生态的,才是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必须有真正受到教育,受到感悟,这时的传递才是有意义的传递。教师的修炼不仅在课外,同时在课内,与学生同步不难做到,也不易做好。教师不要太注重教学技巧,要注重内心的提高,始终记住演出来的,相信学生也能看出假意来。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驾驭和借力。教学主要是靠教师,但要能借学生的力,体验真正的内心感受、激发产生丰富的情感,指导学生的行为,提高欣赏能力、鉴赏品格以及价值取向,这样音乐教育才会是生动的、活泼的、富有意义的。
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主角。学生在学习过程表现出积极的状态,才是生态的角色定位带来的效应。
6、 实施生态的学与教的过程。
实施生态的学与教的过程是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的主要内容。生态的学与教的过程是在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教学评价中强调师生互动、以人为本、个性化等特点。而生态的音乐学与教的过程体现艺术性、互动性、实践性、审美性。
笔者认为,生态的学与教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制定多元的教育目标,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要求,不搞一刀切。教学内容组合有伸缩空间,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不是教师说了算,学生跟着做。教学设计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运用“五星教学模式”、“自我调节模式”、“自然学习模式”,探究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教学评价提高有效性,达到多元化。
生态的学与教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实践。教师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意志、动机、兴趣、个性品质等参与音乐学习的认知活动中来,对音乐学习起到推动和调节、控制等作用。
《童话故事》的学习歌曲过程中,对旋律的感受教师运用了多媒体FLASH动画――小红帽帽子随歌曲的出现来形象地表现旋律线的高低起伏变化,教师还形象地把歌曲旋律比喻成游玩的地形图――要翻过两座小山,再游过一条小河,最后翻越一座高山。并设计成看线路―画线路―走线路等参与实践活动,在视听动结合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歌曲的情绪,体验到旋律的走向,以达到熟悉歌曲的目的。
《童话故事》一课从导课到结束,活动设计多样,学生兴趣盎然,在参与中、实践中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孩子们快乐着、表演着、享受着。小红帽的加入、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师生的交流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教与学的关系更加融洽。课堂上师生没有距离,只有平等互动的和睦关系;表演没有优劣,只有更恰当和更好的音乐表现;学生没有约束,只有自然流畅的自我价值体现。
笔者对多年来的音乐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刻思考,然后通过一节课的设计的分析,总结出在小学音乐教育“生态观”中,教学内容体现“以生为本”原则,教学设计体现“开放”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尊重、顺应”原则。笔者还列举出如学校创设生态的物理环境、教师树立生态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生态的学习心理、教师运用生态的教学语言、赋予学与教的生态的角色定位、实施生态的学与教的过程等操作性强的操作策略来力图改变现有的音乐教育,使我们的音乐教育趋于“生态化”。
结语:
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们所提出的小学音乐教育的“生态观”就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顺应学生发展规律的一种开放的教育,是让学生成为冰心所说的“像野花一样自由生长”,像蔡志忠所说的:“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笔者曾看过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如此下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我想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对“生态观”的思考与实践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宏观主题中进行的一次微观层面上的努力吧。
参考书目:
《音乐教育的哲学》 贝内特雷默 人民音乐出版社
《教育生态学》 吴鼎福 诸文蔚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生态学》 范国睿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小学新课程教学法》 章连启等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赵宋光主编 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学科教育学》 曹理等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
黄燕编著 浙大出版社
《教学设计》 盛群力等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你的教育生态了吗?》 吴一舟 浙江文艺出版社
《浅议教育生态化》 王献亭
《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叶萍
《自我效能感与学习:从理论到实践》 龙君伟
《音乐课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点及构建策略》 李雅芬
《数学生态教学环境的营造》 杨徐昕
《语文教育生态的构建与优化》 刘士友
《营造生态环境,培育生态人格》 余振坤
上一篇: “你给我零分好了!”――构建和谐的小学音乐学习评价体系的研究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