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摘要:<?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绪记忆不是对具体音乐内容和音乐材料的记忆,而是学生对音乐作品以体验时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音乐作品的情境、节奏、旋律或内容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音乐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保存在人脑中。回忆时,只要相关的表象浮现,相应的音乐元素和情绪、情感就会随之出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情绪记忆能力的策略,首先选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材料,加强学生对音乐材料的感知深刻度。其次创设与乐曲相应的情境, 并且利用乐曲的冗余度,启发学生有意识地聆听,加深对“输入”过程的印记。接着采用类比法,利用通感、移情等心理手段,帮助学生科学编码和贮存音乐信息。最后设计一些诸如律动、演奏等可操作的、外化的动作,让学生表达微妙的艺术体验,提高音乐情绪记忆能力。
关键字:音乐欣赏教学 情绪记忆 情绪体验
音乐欣赏是一个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联想、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动态过程。音乐欣赏教学是教师组织、利用音乐材料,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直接感知音响,记忆音乐信息,与旧有经验之间搭起桥梁,引起各种情绪反应,获得丰富情感体验,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审美教育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突出的地位。不仅是知觉,任何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从认知到情绪情感以至个性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那什么是记忆呢?在普通心理学中记忆是指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记”和“忆”两个过程,“记”是识记和保持,它是记忆的前提和关键;“忆”是再认和回忆,它是记忆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检验记忆的指标。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信息的输入、加工编码是识记,信息的贮存是保持,信息的提取是再认和回忆。
音乐教育家把音乐记忆定义为“以往感知过的音乐表象在当前没有作用于器官的情况下,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表象。音乐记忆力是个体对音乐表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能力。通常泛指能记忆所听过的音乐的能力,包括对绝对音高、相对音高的记忆,对节奏、旋律、和声、复调、音色甚至整部乐曲的记忆能力。它是进行音乐活动的必要条件。”①在这个定义中更多的是对音乐知识的记忆。
音乐是听觉艺术,具有流逝性。黑格尔曾说过,音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却没有空间性。在等值空间中,音响是不能并存的,前一个声音流逝了,后一个声音随之出现,后一个声音流逝了,又被另一个声音所代替。声音的流逝性使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能完全确定下来,时刻在流动,时刻在变化。这一属性使得音乐记忆在欣赏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试问,学生如果对所欣赏的音乐作品没有记忆,如何把握乐曲的情感?学生如果对所聆听的音乐材料没有印象,如何了解它的发展?“音乐欣赏就是艺术化的音响流在听觉中造成一个持续不断的琏式“痕迹”流,完成感知的过程,人们是在记忆的基础上完成审美过程。……此外,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和联想,也是以记忆作为前提的。音乐把人的思维活动激发起来,把非同类的事物也牵涉到审美中来,例如视觉的感受、哲理的体会等等,还包括各种感觉之间的转移、交换,其实质是对过去既存经验的再造或改造,在音乐刺激能引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时,才能产生联想,所以,音乐活动的本质性的作用就是建立在记忆之上的。”②
音乐不像美术作品那样表现一些具体的事物,它主要是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或表达人对于大自然、社会等外界事物的感觉,因此音乐具有情感性。欣赏者凭借自己的情感经验对音乐作品进行理解和领悟,对音乐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形象做出合理又深刻的想象和联想。音乐主要诉之于情感,情感的激发必然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正像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甚至可以说,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乐曲的所产生的情感也必定是不同的,因此音乐欣赏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的经历阅历不同、学识心情不同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会大不相同。
所以,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就不能仅停留在对乐理知识、旋律节奏、创作背景等方面的记忆,比如乐曲的作者及所属国家,乐曲的拍号、速度、力度、主旋律等等,更应该是一种情绪的唤醒,是对情绪的记忆,对音乐的情绪、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的记忆。
对乐理知识、旋律节奏和创作背景等的记忆是学生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材料的记忆,对音乐欣赏学习来说固然重要。但是,对我们所要做的情绪记忆的研究不是对记忆具体材料的研究,而是对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对音乐情绪情感的记忆,它是更深层次的记忆,是建立在对音乐的充分感知、独特理解、多元诠释的基础上的记忆,是没有固定内容、统一形式的记忆。笔者认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情绪记忆的研究更有价值。本文将从情绪记忆的概念、提高情绪记忆能力的意义及其操作策略三大方面展开研究。
一、 音乐欣赏教学中情绪记忆的概念: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主人公遭到迫害被关进了监狱。有一天,从远处传来一阵音乐,那音乐雄浑、激越、崇高,却还流露着一点辛酸,似乎是庄严的悲伤,似乎是英雄的忧郁。当他重获自由后再次听到它时,便失声恸哭起来。当故事里的主人公第一次听到音乐时,因身受打击,心情抑郁苦闷,对音乐有了特有的感知和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第二次音乐响起,当时的场景浮现在了脑海,悲伤的情绪被唤醒,情绪记忆使人无法遏止,情感流露,这种过程就是情绪记忆。
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曾给学生带来愉悦体验的旋律或节奏,再次出现时,学生都会表现得特别开心,特别幸福。这是因为音乐元素给予的刺激,对于学生来说不是获得了什么文字符号,而是原有的情绪体验被唤醒,使他们回忆起当时的美好。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绪记忆不同于前面所说的“音乐记忆”的定义,它不是对具体音乐内容和音乐材料的记忆,而是学生对音乐作品以体验时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当音乐作品的情境、节奏、旋律或内容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音乐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保存在人脑中。回忆时,只要相关的表象浮现,相应的音乐元素和情绪、情感就会随之出现。
良好记忆的品质具有四个特点: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储备性。提高音乐情绪记忆能力既是提高情绪记忆的这四个方面。
二、 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的意义: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人的情绪记忆是天生具有的,但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生理机制和心理过程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培养而逐渐得到提高。因此,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具有可行性。
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有哪些现实意义呢?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学中情绪记忆能力的提高,既有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利于激发欣赏的兴趣,积累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开阔音乐视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正如园明先生所说的:“音乐学科是通过提供音乐自身所固有的特质,亦即带来人生充实感的审美体验――音乐体验,来实现其所承担的人格形成的一个方面的作用。”③
1、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理想的公民音乐教育应在最终使儿童将其在音乐经历中所获得的一切有益体验的营养渗透到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胞”中去。”④在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为其创设与音乐作品相符合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新获得的体验与旧有经验之间进行有机整合,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情绪记忆得到了提高。一旦情绪记忆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就可以从众多的音乐作品中,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欣赏活动中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逐渐上升为审美情趣。
2、 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提高音乐欣赏学习的效率。当聆听新乐曲时,保持在脑海中的对原先乐曲所表达的情绪的深刻印记,帮助学生分析、描述、评价新感知的音乐作品,从而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音乐的内涵。在不断积累的情绪记忆的基础上,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也相应地得到了增强,既提高了音乐欣赏学习的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3、 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对已经存在的对乐曲的情绪记忆,使学生对新乐曲有所期待,有所需求,注意力也有了较强的指向性和保持性,这样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欣赏效果。每一次良好的欣赏效果使学生品尝到欣赏的乐趣和音乐的美妙,他们就会自主调动多个感知通道,有意识地聆听和思考,去获得更丰富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就被激发了。同时提高情绪记忆能力后,还可以开阔学生音乐视野,增长音乐积累,从而培养他们热爱音乐文化的感情。
4、 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陶冶他们的音乐素养。“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种种体验实现儿童的音乐教养的过程。音乐学科教育的本质乃在于,通过音乐的陶冶,形成拥有音乐教养的社会人。”⑤音乐欣赏教学中动听的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变化多样的组合,使学生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丰富和满足。同时,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所获得的美好的情绪体验陶冶他们的性情,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培养他们优秀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拥有美好的心灵和纯洁的精神,最终成为有教养的人。
三、 音乐欣赏教学中提高情绪记忆能力的操作策略:
“重复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对增强音乐记忆起着关键作用。”⑥实践证明,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重复,能优化记忆。但对于情绪记忆来说,所要记忆的并不是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材料的机械记忆,而是唤起一种情感,唤起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唤起当初赏析时的情绪,因此在提高情绪记忆能力的教学中,所使用的重复并不是机械的无目的的反复,需要通过教师利用环境创设情境,或学生在赏析前进行的语言描述,或在欣赏过程中引导适当的外化动作来表现等方法再现表象。当然,多听、多赏,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一样,是在量上积累的基础上,使学生悟出一些独特的提高情绪记忆的方法来,使之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
提高情绪记忆能力的操作策略可以从加强记忆的几个过程,即从输入、编码和贮存以及提取三个过程入手。
首先从材料的输入着手,教师要选取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或者以运用富有特色乐器演奏的作品作为欣赏材料,加强学生对音乐材料的感知深刻度。其次教师要创设与乐曲相应的情境, 并且利用乐曲的冗余度,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去聆听,加深对“输入”过程的印记。接着采用类比法,利用通感、移情等心理手段,帮助学生科学编码和贮存音乐信息。除了聆听,教师还设计一些诸如律动、演奏等可操作的、外化的动作,让学生表达微妙的艺术体验,这一策略既是提取也是巩固音乐情绪。
1、音乐作为一种通过听觉感受的艺术美,音乐作品本身的感染力直接驱动和强化储存功能,深化记忆痕迹。因此选择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材料,对训练和提高情绪记忆能力有积极意义。它可以起到强化刺激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刻感知,震撼心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记。
华彦钧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一首能让学生记忆深刻,同时能唤起与乐曲相近情绪的优秀作品。作者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当中。二胡特有的音色,如人声在娓娓诉说,又如哭声悲凉哀怨,震撼人心,触碰内心最柔软的一角,让人在体验中不经意地产生同情之意。乐曲在短小的引子之后,平静低调展开旋律,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深刻地揭示了作者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音乐始终带着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二胡在用弓上富有轻重变化,忽强忽弱,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优秀的音乐作品加上富有特色的演奏乐器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材料输入阶段就留下鲜明的印象,获得深刻的感知印记。尤其是那些情绪强烈,或极喜或极悲的作品,情绪感染力大,学生容易再次提取相应的情绪,提高情绪记忆的敏捷性。
2、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了欣赏材料的选择之后,教师需要创设与作品相适应的情境,建立师生间和谐的关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需求心理,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的大脑进入高度兴奋状态,使欣赏效率大大提高。处于这种舒畅心情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不仅对音乐信息感受的痕迹深,而且储存的时间长,提取的速度也快。
老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管弦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大概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聆听本曲时,欣赏者总会情不自禁地兴奋起来,起立,随着音乐的节奏鼓掌。在教学中,教师设计学生随着本曲进教室的环节,学生边拍手边行进,简单的律动使学生非常开心,表演得很起劲。音乐结束学生按原位坐好后,教师就启发提问:“你对乐曲熟悉吗?在怎样的场合听到过?”学生会有多种回答,比较集中的答案是“乐曲出现在隆重的场合”。教师继续启发:“听到乐曲时,你最想随着音乐做什么动作?”方案当然五花八门,但想拍手、行进的学生比较多。接着播放一段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的片段,看见台上艺术家在投入地表演,台下观众盛装出席,面带微笑,起立随音乐节奏击掌,学生内心的激动情绪也被点燃,个个如同DV上的外国人一样,微笑着击掌,节奏平稳,心情愉悦。教师也融入他们中间,一起沉浸在音乐中。
气氛的营造,情境的创设,能加深学生对情绪的理解,再次聆听时比刚进入教室随音乐踏步时有了理解上的飞跃,也更为深刻。等到要提取对乐曲的情绪记忆时,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教学时教师的和蔼、当时的律动和欣赏时的情境和气氛,情绪记忆更为敏捷、持久和准确。
3、 冗余度是指人对乐曲的熟悉程度。近代学习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冗余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的探究、操作行为。主动的期待和主动的探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冗余度基础之上的。在欣赏教学中,我们不要被冗余度困扰,而是要利用冗余度,启发学生有意识地去聆听感知材料。
有些乐曲在生活的某个场景中经常会听到,但学生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曲子,也不会很有意识地去欣赏。教师要利用这些资源以及学生对这些音乐材料的冗余度,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欣赏,将音乐材料从原先的信号符号转化为艺术作品,作品的原有价值也会得到充分地体现。因为学生的视角转换了,学生的兴奋点也被触碰了,对音乐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就会更加深刻。当然,教师在欣赏教学中的及时点拨,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我校的上课铃声是巴赫的《谐谑曲》,学生无数次地听到这首作品,却没有获得过真正的音乐体验,或者情感体验比较少,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上课的信息符号来接受,同以前的铃声给予的体验没有什么区别。但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是很大的。教师利用这一冗余度指导学生欣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记忆效果。乐曲主题具有明显的快速舞曲特点,长笛明快、轻巧的演奏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情绪,滞缓的弦乐在低音区与之呼应,使乐曲显得诙谐而轻快,相信学生再次听到此曲时,会产生愉悦的情绪,并带着美好的情感开始新的一节课。
我校午餐开饭时间播放的音乐是《单簧管波尔卡》。波尔卡是十九世纪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民间舞。乐曲活泼欢快、音色圆润、旋律明快、细微之处变化丰富。单簧管演奏的轻盈欢快的波尔卡,可以很好地调节人的心情,使人产生食欲。无数遍聆听只让学生意识到吃中饭时间到了,而没有从艺术的角度去赏析。教师利用学生对此曲的冗余度,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分析乐曲,学生会发出“这首曲子真的很好听,以前我怎么没有意识到呢?单簧管的音色还真美啊!”这样由衷的感叹。当音乐再次响起时,相信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会更艺术化,对乐曲的情绪记忆也会更深刻、强烈。
4、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记忆心理的结构问题,采用类比的手法,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编码,疏理音乐的类型,夸大作品的细节,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的侧重点,进行有效的记忆加工,以使获得的音乐信息和音乐感觉变成既有意义又有价值,又便于提取的表象。类比是将音乐按不同体裁和形式分类进行审听和研究。这种大量的、集中的对一种类型和一种音乐体裁甚至相近风格音乐作品的赏析,会使学生获得对“这类”音乐作品良好的音乐感觉。
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是一首以“土耳其进行曲”为主题而驰名世界的变奏曲。实际上,乐曲的主题本身并非具有纯正的土耳其风格,正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一样,只是反映了当时流行的一种“东方风格”,在现代人看来,本曲几乎没有什么东方味道。但是由于它具有十分通俗而流畅的旋律,故与莫扎特的同名作品齐名,成为不朽的古典小品。
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贯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来提高活泼感,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快活的节奏加上不着力渲染技巧的变奏,使全曲朴实有力,又不单调,表现出一种巧妙的关联。莫扎特的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是具有法国风回旋曲。首先是著名的主题以a小调出现,最为脍炙人口。中间是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最后在极为华丽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音乐情绪记忆就是用音乐元素,通过音乐手段,唤起学生对情绪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两首以《土耳其进行曲》为名的著名乐曲进行比较,先归纳它们的相同或相近处,比如曲名、创作背景等,再从节奏、旋律、结构,特别是情绪等要素上来辨别差异,捕捉特别明显的音乐细节,体验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情感,并且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把握乐曲的特色,加深情绪记忆。
又如在欣赏“小步舞曲”时,教师将三位大家的作品进行类比,以便对此类音乐体裁做较为全面的了解。小步舞曲原是流行于法国农村中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后来逐渐进入宫廷,成为贵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采用3/4拍子,中速,节奏平稳,风格典雅、明快、轻巧,这是他们的共性。
贝多芬的《 G大调小步舞曲》是在当时作者所写的众多小步舞曲和德国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乐曲为典型的“三段体”结构,第一主题婉转如歌,第二主题带有活泼、跳跃的性质。巴赫一生写过很多首小步舞曲,教师选取的是巴赫最著名的一首。同巴赫的其他作品一样,其节奏自始至终十分平稳。第一主题轻快活泼,典雅华丽,其后是建立在这一主题上的几个变奏形式。全曲结构简单,始终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莫扎特的这首小步舞曲是著名的音乐小品之一,具有明显的十七世纪宫廷音乐风格。乐曲采用三部曲式,乐曲的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八度齐奏呈示,音乐优美典雅。随后出现的主旋律,宛如连绵不断的涓涓细流,柔和而舒展。后来出现的中间部主题,以流畅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具有华丽而典雅的色彩。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分别聆听这三首乐曲,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方法,学生很容易产生混淆。因此,恰当、到位地使用类比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对记忆起到阻碍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对每一首小步舞曲进行具体讲解,夸大其特征,尤其是乐曲所带来的情绪体验。贝多芬的作品活泼、跳跃,巴赫的作品清新、平稳,莫扎特的作品华丽、典雅,让学生充分感知鲜明的情绪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体会其中不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归纳、梳理,进行有效的自主的记忆加工,便于情绪记忆提取的准确性。
5、通感是指艺术活动中多种感觉彼此联系、互相感应、相互渗透或挪移的心理现象。将悦耳的歌声作为像圆滑光润的珍珠一样的各种比喻,使人们产生了视觉形象和触觉的感受,这就是通感。音乐欣赏过程中,涉及文化、历史等因素,通过通感也可以极大的丰富和深化音乐审美感受。
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合奏《如歌的行板》是受到世人钟爱的杰出乐章。乐曲主题是他在乌克兰卡蒙卡村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乐曲第一主题就是这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做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低沉哀怨。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
乐曲本身的魅力――旋律的优美、情绪的强烈能一下抓学生的心,使他们沉浸,深受感染。为了让学生体验那种夹杂着爱与恨、痛苦与希望的深沉、复杂的情绪,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有关俄罗斯风光的影视短片,了解柴可夫斯基时代的俄罗斯历史背景以及朗读列夫・托尔斯泰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利用通感,使音乐呈示为某些“有形”的东西,视觉与听觉结合,音乐与历史、文学交融,这些“有形物”随着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研究,会成为深刻的情绪记忆,并且直接影响对音乐的进一步认识、理解和评价。教师还组织学生通过识谱、哼唱主旋律,促使学生自觉开通多个感知通道,并且使多种感觉体验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如此这般,等到再次聆听或没有出现感知材料时唤起对乐曲的情绪记忆会迅速、准确又完整。
6、 音乐欣赏教学中,除了聆听,还需要完善外化行为,即将情绪记忆转化为可操作的、外化的动作表现,比如律动。同时,音乐艺术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要想真正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还需要在演奏、演唱过程中表达独特的艺术体验,接受音乐熏陶,获得深刻的情绪记忆,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譬如,学生听到国歌后,内心唤起对天安门前武警战士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等情景的记忆,或者是对奥运会上体育健儿为国增光,勇夺金牌,体育场上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自豪情绪的记忆,也会效仿,自觉地起立脱帽立正,神情庄重严肃。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一听到国歌就能起立立正的行为习惯。这个例子中,情绪记忆实际上在情绪被唤醒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正确的情感联系,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表现了出来。这就是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绪记忆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使学生良好的外化行动和正确的内心体验合理统一的结果。
又如在《四小天鹅舞曲》欣赏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所带来的轻松活泼的情绪。乐曲采用最典型的带再现的三段体。A段是一个轻快、活泼的曲调,和声丰满、音响浓厚。B段主要用弦乐器演奏主题,节奏更富于动力,妙趣横生。再现A'段的音乐又回到了原来质朴优雅的格调,最后在管弦乐的全奏中结束全曲。音乐和舞蹈天衣无缝,令人心醉神往,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芭蕾舞剧片段,体会舞台上四只小天鹅的天真可爱。再次聆听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手指尖来表现芭蕾舞步。这种用手指尖来表现芭蕾舞步的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乐意体验音乐的情绪,情绪记忆也更为深刻。
提高情绪记忆较为有效的方法还存在于演奏或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因为在演奏、演唱过程中,能够比较正确、迅速、真实地唤醒对音乐作品正确合理的情绪体验,从而有相对适宜得体的外化表达。
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学习都离不开对音乐的记忆,而良好的情绪记忆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全面、完整、准确的音乐记忆,并且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认识和把握。以上是笔者对情绪记忆的探究,希望对同行的教学实践有些启发。
注释:
①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P64,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②分卷主编 匡惠:《音乐欣赏基础教程》,P3,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③⑤钟启泉:《音乐教育与音乐学科――与园明先生的对话》,P42
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7月
④《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P2-3
⑥廖家骅 《音乐记忆的机制与策略》
参考文献:
(英) 弗雷德里克 C 巴特莱特著:《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 浙江教育出版社
杨治良 郭力平 王沛 陈宁编著《记忆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理查德 格里格 菲利普 津巴多著 《心理学与生活》
(美) Morris L.Bigge, Samuel S.Shermis著:《写给教师的学习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王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曹理等著:《音乐学科教育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卷主编 匡惠:《音乐欣赏基础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
钟启泉:《音乐教育与音乐学科――与园明先生的对话》上海教育科研
《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 人民音乐出版社
廖家骅 《音乐记忆的机制与策略》
孙佳宾《论音乐审美记忆结构中的感觉记忆》
http://iom.ccom.edu.cn/article_view.asp?article_id=1418
上一篇: 刍议小学音乐教育的“生态观”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