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浅析“素质教育中音乐要素的教学与理解”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浅析“素质教育中音乐要素的教学与理解”<?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于  洋  王  俊

本文主要围绕在音乐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对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以及在与构成音乐基本要素的教学密切相关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如何处理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音乐反映什么?音乐靠什么来反映?音乐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而创造的,音乐要靠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来反映,音乐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素质教育大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音乐中的各种构成要素及其艺术本性得以实现时,音乐才能发挥其最佳作用。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他指出“美妙的音乐,奇妙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音响,是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前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的任务是引导人们进入浩翰如宇宙般的音乐世界,并教会他们热爱并熟悉一切形式和体裁的音乐,培养人们将音乐文化作为他们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对音乐的学习,究其实质,乃是人类学习交流的一种基本形式,虽然音乐或许并不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但它却表达着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音乐是学习和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其他艺术一样,包含着人类文化的共性与个性,音乐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身,认识我们的传统和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学习音乐,它所覆盖的主要学习领域包括认识(知识),心理运动(技能)、情感(态度和感情)以及动觉(感官)音乐有着自身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求动作协调性的高度发展,它能改变人的思想和感情,并要求通过各种器官的参与来达到学习的目的,音乐为创造和发展自我表现力提供了一种途径,它使得我们能够表现高尚的思想和感情,音乐包含着人类的想象,它使我们能够表现出我们所在群体的共性,更能表现出我们的独创性(个性)。作为音乐素质教育,我们不能够培养出一群象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的主人公那样的麻木的弹琴机器和没有任何情感与表现欲的歌唱机器,因此,只有对音乐的要素与特征有所理解,才能有很好的教育与教学能力,音乐的要素,众所周知,包括旋律、和声、节奏、曲式结构、音色、力度、速度等等。在实行音乐素质教育中,学生能够通过并依靠听觉,通过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对音乐要素的运用,来分析西方音乐及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范例和代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作品。在这种靠听觉来进行的分析中,表现出来有关节奏、节拍、调性、调式、音色、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这一切分析所依靠的能力即是我们的听觉能力,人们常说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而音乐则是听觉的艺术。这也是对音乐艺术最好的理解。听觉艺术的最基本的训练方式与方法,表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即是音乐的最基础学科―视唱练耳。
    音乐审美认知的基础要求是要具有感知能力,这是一种能够理解音乐要素以及它们在音乐中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能力。一个人的音乐感知能力越高,对这些要素的理解与体验就会越深。在日常的视唱练耳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难题便是节奏。
一、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最易被人感知,节奏是指具有各种固定模式的有组织的声音的强与弱、动与静的变化。自然界和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无不蕴含着节奏。所以音乐中的节奏是很容易就会被人们所感知。当人们随着一首优美的乐曲而动时,实际上就是跟随着音乐的拍子而动,人们在跳舞的时候,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节拍的律动。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节奏重音的有规律的出现而产生的。我们每天上课教学中都在使用的两个名词节拍和节奏,您很好的进行了区分吗?在音乐的进行中,强拍和弱拍的交替是有规律的,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叫做节拍。而把时值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休止符)组织起来,叫做节奏。
    节奏学习主要是对拍子、重音、节拍、时值、空拍和节奏型的学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这些概念的教学主要通过倾听音乐、表演活动以及律动等来进行,很多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获得节奏的听觉感受之前就教他们读谱、读节奏型是错误。这和语言的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听应在说前,而说则应在看前、也就是按由听到说再到看的过程来进行教学”。所以说听觉感受是节奏学习的基础,也是音乐理解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建议老师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在节奏训练这一领域中,采用体态律动的训练方法融入节奏的教学,而且要尽量要求学生做到多听、多练。
    律动,是人体随着音乐做各种有规律的协调的动作,节奏的概念在此不再赘述。从教学的角度看,前者多指从整体上感觉音乐的节奏,情绪等变化,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协调感,进而达到训练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后者则突出建立稳定的节奏感觉,培养和发展节奏的内心听觉,使能够灵敏地感受节奏的变化。二者各有所长,相互依赖,而又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从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来看,无论是瑞士的达尔克洛兹的律动,还是德国奥尔夫的节奏教学,都强调以身体为乐器,去理解和再现音乐、创造音乐,并以尽可能自然的方式将学生引入音乐的殿堂。
    由于节奏是音乐的最基本要素,节奏感的发展首先是通过身体动作对节奏有所反应。因此,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结合视唱练耳教学的实际,应适当加入一些律动、舞蹈等方面的内容,将其作为音乐节奏感觉训练的一部分内容,来完善和充实教学活动中的节奏训练。
二、旋律
    旋律是音乐中一个横向的统一体或完整体,音高、时值、音强、音色等因素构成旋律,这些要素在音乐的横向组合中表现为旋律和节奏,在纵向组合中则表现为和声与织体;而在音乐表现力上则为强度和色彩。以上三个方面形成了曲式,并且由于各个作曲家分属于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曲式中所透析出来的旋律,受制特定的文化背景。
  1、音高与旋律线。
    旋律由音高组成。对旋律的理解由对音高的体验开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旋律包括两个大方面,即听写与视唱。而旋律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通过听写和视唱,使学生对旋律运动的理解与认识,达到一定认识的高度。如对于初学者要掌握上行,下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达到掌握级进、跳进等。对于专业院校则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包括旋律的大跳、模进、变化音级等。有研究表明,旋律记忆中,对旋律的线条感知非常重要。对于旋律概念化理解的第一步是对旋律线的认识和理解。
  2、旋律的读谱与视唱旋律。
    认知旋律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发展音乐记谱的听觉感受。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感受与相应的音乐记谱相联系。对乐谱中音的符号与实际音高(听觉感应)的辩别和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中,如果在听写前给出标准音a1与主调和弦fa/la/do能够正确反应出来的话,那么至少在听写前,该旋律的调性你已明确了,是F大调。在音乐素质教学中,旋律方面的视唱与听写多采用首调唱名法,这是在普及音乐与一般的中、小学与大学中的音乐课程的设置是相吻合的,也是非常合适的。在培养学生的旋律理解力时,就可以运用首调唱名法系统去帮助记忆,识别音高,从而获得对谱面记谱即听写以及视唱中的听觉感受力的提高,乐谱本身是符号的组合,而非音乐;它是音乐现象过程和组成部分的详细描述和说明,它是一种音符的组合,是一种书面语言。而这种书面语言又不同于一般,它不是语词、概念、意义的反映,而是一种可以倾听的东西。乐谱本身可能根本毫无意义可言,只有当你把它转化为音响去倾听他,乐谱对你才有意义。在对于乐谱听写和视唱训练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即绝对音感的训练。
  3、绝对音感的训练
  相对音感,即首调唱名系统,是事先给出标准音,或者按照一定的调,来认识某个音是什么 音,以及进行旋律在乐谱上的反映,即听写,还有视唱。绝对音感是不依赖标准音就能记忆认识这个音的音名,以及进行听写和视唱。日本全国彩色音符协会会长田中堇子女士认为:“在学习音乐的技术与技巧之前,进行适当的绝对音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绝对音感的训练,应从小开始。有研究表明“从3岁半开始使用音准好的乐器,进行训练,使孩子自然地获得绝对音感。”因为3岁半左右的儿童脑神经细胞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成人的80%,而听觉方面的发展已是完全成熟。因此, 理想的绝对音感教育应从这个时期开始。如果使用钢琴进行音感训练,应从学琴就开始同步进行绝对音感的训练,即日常教学中称之为固定调唱名法的训练。对于固定调唱名法的掌握不是任何时期都可以进行训练的,根据不同年龄及难易程度存在的差别很大。并且,具有绝对音感的学生,对乐谱的听写和视唱以及记忆力强,对音响的感受,包括音高、音准、音色等方面非常敏锐。而不具绝对音感的学生,往往对乐谱的听写和视唱以及记忆力方面和对音响的感受敏锐程度,不如具有绝对音感的学生(个别现象除外)而固定音感的训练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田中堇子女士认为音乐是带有流动性的艺术,如果过份地强调音感训练,会对音乐整体的欣赏带来妨碍。
  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视唱练耳的学习,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其中培养音乐审美感受力是关键。所以音乐素质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本质与属性的理解和感觉感受能力。这具体涉及到旋律、节奏、和声、曲式、力度、速度、音色以及那些组成音乐概念的基本的,内涵的,潜在的音乐感觉及印象。这些方面的培养主要是依靠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听觉训练。在此,对于学习中一些同学们的悲观情绪,我有一些不同的见解,有同学认为视唱练耳教学中,练耳是一些天赋好的同学的专利,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所以成绩总是不好,就是再下功夫练习也是徒劳的。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振一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的耳朵是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的,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觉和听力训练上的发展。”人类是环境之子,任何孩子都可以在培养成有高度才能的人。“铃木振一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刚刚出生的孩子,依从大自然所赋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命机能,在所遇到的环境中,适应着那种环境,而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没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于千百次听音盲父母唱的摇篮曲而造成的。”我想依此为据,奉劝同学们还是去抓紧时间练习吧,不要再给自己的懒惰与无知找任何的借口,来搪塞老师们严厉的问询,来遮蔽老师们的怜惜目光。
  4、音色
    感受音色也是音乐审美中的一个基本因素。相同的旋律可以同不同的乐器和人声来表达,就算使用的乐器和人声相同,在力度、强弱等方面也有不同。使用不同音色创作音乐是作曲家创作表达的一个方法。感受音乐的音色是学生从小就得到发展的感受能力和兴趣之一。在视唱练耳教学方面,音色的教学,则表现在对于视唱曲的演唱要求方面,而且老师在旋律听写中在节奏重音的弹奏上,甚至在单个和弦的听写时,音乐的变化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即视听训练的能力。
  为什么视唱不能通过美妙的歌声来实现呢?音乐潜能是人的基本能力之一,连同身体运动潜能和其他潜能,存在于每一位个体之中。遗憾的是,音乐潜能在许多人的生命中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作为专业院校中音乐教育系的一名学生,我们在校期间,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包括声乐的演唱技巧训练和钢琴的演奏与教学训练。在视唱教学中应尽量将声乐与视唱两门艺术结合起来。在视唱曲那优美的旋律和声乐演唱的动听音乐的结合,对于教、学双方都是一种无以纶比的美的享受。
  5、关于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一些人的观点。
    在有关视唱练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的观点认为视唱重要,所以就只练习视唱而忽视练耳。也有的观点认为在视练中,练耳更重要,将视唱唱得华丽动人,也只是在哗众取宠而已,在我看来,我相问一个问题,给有这两种想法的人,“你愿意成为聋子还是瞎子呢?”在听写练耳与识谱视唱训练之间比较,只能是自寻烦恼。原本就属一门学科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这就好比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样,没有了人的社会还算是社会吗?没有了社会的人也根本称不上是人。我们应该把视野放开一些,视唱、背谱、听觉、节奏以至于表演等都就予以重视。因此,无论怎样强调音乐的某个方面,没有好的识谱和好的听觉或者说没有完整的视唱练耳体系,也就是不完整的音乐教育。
   6、关于视唱练耳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纯属个人意见,谨供参考)
    视唱练耳的学习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模仿―语言联系―符号联系学习视唱练耳应是先听后唱再到乐谱(即听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听是指获得声音,这是模仿的基本,,也是模仿开始。唱是指运用音乐特有的节奏和唱名将这种模念仿更加概括化,这是模仿阶段的发展,也是用这些特殊的语言(音乐语言)联系作为通向符号学习(乐谱)的桥梁。
   (2)整体―部分―整体
    对音乐的理解和学习应是从情绪感受到具体分析再到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情绪感受是指对音乐情绪的完整感觉和体验。而不是断章取义或孤立单独地学习某一知识或面对着不熟悉的音乐时,一个完整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或记忆一个听写的旋律时,首先应记忆的是这个旋律的完整轮廓线,而不是具体的某一音高或音型。具体分析是指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分好乐句或乐节来逐一记录和学习,这既是情绪感受的一个飞跃,也是音乐能力提高的一个条件,而且一切一切的来源,就来自于对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的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再转化为听觉、辩析,视谱及更高一层次的看谱唱词等对视唱练耳课的学习来掌握这一能力。

综上所术“音乐是人的思想的反映及表达媒介”,“音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觉的敏感性,通过听觉活动发现音乐的内涵,而不是依靠言语和印刷符号对音乐进行反应和判断。”视唱练耳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用独特的方式去听辩音响,包括对音响音群及其关系的辩别、识记、保持及回忆或再现。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完整而优雅的音乐应该是只有通过了音乐素质教育的完整而优雅的人才能够理在解达到共鸣。
    音乐在人类以往的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将永远如此!音乐艺术―永恒的听觉艺术!

 

 




上一篇激活课堂活力,营造良好氛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