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探索教学新原则,谱写音乐新篇章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探索教学新原则,谱写音乐新篇章<?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浙江宁波市孝闻街小学  钱  军

    新制订颁布的《音乐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新世纪新的音乐教育观,不再以单纯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与共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享受成功,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与专业音乐教育相区别。

    这些新理念对音乐教学的方式方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发现式、情景学习式、合作学习式、角色扮演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式、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新的方式、方法开始运用于教学实践,融入新的音乐教育理念。

    如果将这些新理念上升为新的音乐教学法原则的话,它将在更广泛的范围指导和规范音乐教学。今天,我想从《音乐新课程标准》角度和一年来参与新课程教学活动的实践出发,与诸位同行们一起探讨我对音乐教学原则的几点看法:

    一、情感体验与审美原则

    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动中那种赤裸裸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育目的之一。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法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音乐教学就应该加强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三个基本内容。

    首先,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备课时,教师要准确地掌握一堂音乐课中美的激发点,一环环地将教材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挖掘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和认识美,初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冲动。

    一首好的歌曲教材总是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或是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或展现一片炽热的情怀。如:歌曲《摘草莓》,歌唱的就是小姑娘爱戴军属老奶奶的美好心灵;百听不厌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抒发的是少年儿童对给予他们幸福生活的祖国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乐曲《春江花月夜》,展现的是一幅江南秀丽的春江月夜的景色;器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描绘的是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情景。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会使之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同时,好的歌曲教材具备了“动听”、“耐唱”的特点,优美的曲调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这种曲调和音韵的美磁石般地吸引着学生,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审美功效。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并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其次,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哪怕是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技巧,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说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再创作了。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融为一体,自己亲自主动地去探寻、领悟、体验时,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才会成为可能。例如,我在执教音乐欣赏课《单簧管波尔卡》时,为了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我让学生用线条、色彩、图画、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情绪变化的独特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他们有的用波浪线描述音乐情绪的起伏;有的用哭脸和笑脸表达对音乐情绪的感受;还有的用明快和暗淡两种不同的色调来抒发音乐强弱的变化……这一教学设计不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让学生尽情抒发了内心的真实体验,实在是一举多得。

第三,努力创设良好的音乐审美环境。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之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环境的外部条件。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听觉感知是情感体验的主要渠道。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力避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大小,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地一声中断放音,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迭出的口琴等。

    当然,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很重要。如音乐教室的美化,座位、乐器等摆放形式的选择,歌片、挂图、模型、实物等道具的渲染,电教、多媒体等手段的烘托……都能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创设的美的气氛和情境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音乐情感被进一步激发和深化。

    二、创造意识与创新原则

    创造性也可以认为是音乐的基本属性,作曲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无论是一首短小的歌曲,还是一部大型的交响乐,都同样渗透着创造力。表演,是二度创作,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任何音乐作品只有被演奏(唱)出来以后,我们才能听到其音响,这才是有生命的音乐,它包括了表演者的创造性劳动,音乐欣赏是人的审美体验活动,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因为当人们在聆听音乐的时候,听觉的客体,会触动自己内心的某些感受,唤起某种情感,引发某种回忆,通过想象和联想,确立各人头脑中的音乐形象。

    因此,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欣赏都属于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其中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当属音乐欣赏,尽管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但是,它能够通过一种中介因素来引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这个中介因素即是音乐表现,它包括模仿、象征、暗示和表演,而正是这些特征,才提供给了学生广阔的最自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良好契机。

    音乐教学中的创新与创造,不等于科学发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中小学生来说“创新”与“创造”的含义,即只要是本人从未经历的事情,涉足过的领域,凭自己的勇气,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就可认为是创新或创造。

    在音乐教学中,中小学生的创新与创造性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欣赏教学中进行想象与联想。

    1.想象

    例如对李焕之《春节序曲》的A段主题,可从下述三方面进行想象教学:

    (1)情绪式想象

    热烈、欢快的基本情绪,一般的学生都会有相同的体验,对回答其它情绪,并能说出理由的学生应特别鼓励。

    (2)情景式想象

    春节期间的北方秧歌表演时大致的情景,如果有学生仿佛看到的是南方的舞狮、舞龙等,教师也应加以赞赏。

    (3)情节式想象

    这属于具体场面的想象,该音乐中没有十分明确情节,如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除叙事性音乐作品(如《歌唱英雄王二小》)外,多数音乐作品都没有具体的情节,这是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决定的,然而这正是充分发挥学生想象的良好契机,无论学生的答案如何老师都应予以充分肯定。

    2.联想

    例如对法国作曲家圣・桑于1886年创作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一首《狮王进行曲》、第十三首《天鹅》,可从下述三方面进行联想教学:

    (1)类比式联想

    狮王与天鹅的主题比较:旋律、节奏、音色各自的特点?狮王与天鹅的形态、生活方式比较:体形、色彩、活动方式各自的特点?大型猛兽(如狮)的音乐表现是低沉而粗犷,此外,还适合表现哪些动物?小型野禽(如天鹅)的音乐表现是优美而舒展,此外,还适合表现哪些动物?

    (2)迁移式联想

    《动物狂欢节》里描写的是原始森林的动物,农场里有哪些动物呢?哪些是凶猛的,哪些是温顺的呢?你能为这些动物创作音乐(也可只创作节奏)吗?

    (3)发散式联想

    狮王与天鹅的音乐主题,使你还想到了什么形象(除动物外)?经过怎样的改变(如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狮王与天鹅的土题可以互换?

    狮王与天鹅的主题还能表现人物吗?如果能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物?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除欣赏教学外,还适合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的教学。

    三、群体合作与和谐原则

    “学会求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被认为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它提出了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尤其重视“学会共处”这个做人、做事的基础。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学会与社会共处,不仅是人生的一种能力与技巧,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教育应该而且能够在培养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方面有所作为。音乐艺术的情感性特征和其集体表演形式是培养人的群体与合作精神的最佳方式。音乐的情感性特点,是人与人之间共处与合作的基础。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是音响,而它表现的却是人类的情感,  由于音乐运动与人类情感活动的“同构关系”,使人们在音乐活动中能获得相似的情感体验,比如:同是二胡独奏曲,《江河水》与《赛马》,当我们给不同年龄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欣赏的时候,对《江河水》表现出的悲凉、凄切的情绪和《赛马》表现出来的欢快、明朗还有一点紧张的情绪,没有谁会认为他们的情绪是一样的,由此引起的个体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大致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相似的情感体验奠定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上交流和沟通的基础,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语言”,也就奠定了共处与合作的基础。

    音乐表演中的集体形式是浓缩的与社会共处的形式。齐唱(奏)、合唱 (奏)、重唱(奏)中注意声音的和谐、均衡等,极有益于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合作,融洽人际关系。作为群体的工作,需要彼此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个体的作用要发挥到恰到好处,既不能强化,也不可弱化,否则将破坏整体的和谐。一个人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群体更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中小学生通过集体形式的音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便能形成和谐意识与群体合作的精神。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四、培养兴趣与成功原则

    古人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持久稳定的兴趣是人们成才的动力和条件。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对音乐教学而言当然也不例外。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功能。如果针对学习音乐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邀游世界的矫健翅膀。因此,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一般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即有趣阶段、乐趣阶段和知趣阶段。幼儿时期,儿童对各种奇异的声音(包括非音乐)产生直接的兴趣,这种最初的兴趣属于有趣水平;童年时期,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他们会对表现音乐{唱、奏)有兴趣,从中他们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时的兴趣已发展到乐趣水平;青少年时期,他们的音乐心理进一步发展,对音乐的兴趣表现为多元化,社会生活也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传媒的导向作用),伴随他们理性思维的发展,此时的兴趣已发展到最高水平即志趣水平。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享受成功,是保持他们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音乐教学中的成功,不在于学生获得某级别的奖励,主要是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做出成绩,从而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充分肯定。然而,难度过大的“双基”知识是难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因此,把握知识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享受成功的喜悦,不仅能使学生持久地保持音乐学习的兴趣,更是增加了音乐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激发和保持音乐兴趣,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要精选音乐教材,使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音乐兴趣的先决物质条件。教学内容要奉富多彩,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遗产,当然是最好的教材,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也不能忽视,与当今社会生活贴近的流行音乐中的精品也应纳入其中,除了在教材中要将各种内容把握恰当的比例外,对其应用的形式也应慎重考虑,如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是中小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其曲调可作视唱曲或器乐合奏教学之用。

[1] [2] 下一页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唱歌教学、欣赏教学等都有一结常用的教学模式,但如果一成不变地运用这些模式,将使学生感到厌烦,这也是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3.学生都有适应集体的意志愿望,有与集体合作的愿望,有优于别人的愿望,也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这些心理活动,都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有利因素。巧妙地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去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使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音乐的乐趣。这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4.学生能否产生并发展音乐兴趣,往往受音乐教师的影响颇深。假如教师对音乐爱之如痴,对音乐教学事业执着追求,那么,他的学生也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之外,还必须在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穿着仪表等问题上细心处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富有感染力,包括音量的大小、语调的抑扬、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张弛都要适中,特别要有丰富的表情。无声语言的运用要恰到好处、教态要自然、和蔼可亲。一句话,用自己的言教与身教,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不断深入解读《音乐新课程标准》和实践新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有益的启示。我们的音乐教学是个塑造“人”的工程,我们只有遵循音乐教学的原则,不断探求音乐教学的的真谛,才能把这个“工程”做大做好。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做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培养“全人”而努力吧;让我们走进音乐新课程,为谱写小学音乐教学的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摘自2005年6月《儿童音乐》

 

 

上一页  [1] [2] 




上一篇音乐教学的综合与创新学习----《小动物唱歌》教学案例与反思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