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的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养人格审美完整,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思考音乐教学的改革。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入手,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目前许多小学的音乐课上,并未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而是采用了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重讲解,轻感受,多被动接受,少主动参与。老师过多地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严肃。这种教学方法效果差,也不受学生的欢迎,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那应该如何改进音乐教法,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呢?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音乐情境的创设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获得审美体验。创设音乐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在一种愉快的氛围里,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音乐学习的期待的情绪。例如,在学习《小青蛙,大青蛙》二部和声练习中,就可让一半学生扮演大青蛙,一半学生扮演小青蛙。小青蛙唱得高,大青蛙唱得低,大青蛙叫一声,小青蛙应一声,然后大小青蛙一起唱。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二部合唱,音也能唱得准。当他们听到大青蛙和小青蛙一起叫的声音是那样和谐好听,一种求知的欲望便在他们的心灵里萌发出来。这样,在教授这些内容时,老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会使原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感人的审美效应。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由于他们年龄尚小,知识水平有限,因而对音乐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那么老师就应运用各种辅助方法让他们动情、入境,把理性的东西转化为感性的认识,利用实物、录像、磁带、幻灯片等进行教授,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我曾经听了一节课《快乐的小木匠》,课前,老师找来了本课的动画片,做好了小熊猫的头饰以及小熊猫干活的幻灯片。上课时老师声情并茂地讲、唱、跳,把整个音乐课堂协调一致,融入于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听觉等一切审美因素都使学生陶醉于其中,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二、突出情趣化的音乐
情趣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重要形式。提高情趣性,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时候,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音乐教学中,师生们常被抽象的音乐知识和单调的音乐技能训练所困扰。教学在一种刻板、机械的训练中反复,久而久之,学生就对音乐丧失了兴趣,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等原则。
教学中,教师应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游戏:让八个同学分别代表五线谱上的八个音,当老师指着某一音的位置时,那代表这个音的同学就要边念唱名边迅速跳起。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思想高度集中,反应也很灵敏,认识五线谱上每个音的速度也会有所提高。这些类似的游戏给枯燥的认谱增添了情趣性,在主动地参与下,在愉快的情趣中,学生轻轻松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课堂上,也可以有动有静,比如可以开一个小音乐会,让全班学生参与,可进行唱歌表演比赛;还可在欣赏乐曲结束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如绘画、舞蹈等。之后还可以互相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像这样的音乐课可以展示音乐的极大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
三、培养情感,注重音乐表现性
音乐,可以拨动人的内心最深处的琴弦,可以非常迅速直接地触动听众的心灵。德国着名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者与欣赏者的分离也消失了,音乐作品于是深入人心与主体合而为一。就是这个原因,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所以我们应当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音乐本身的情感内涵,与学生一起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并享受美。教师还应当融入自己的感情,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教育家赞可夫说:“感情会在人们的行为中成为一种起积极作用的力量。”音乐,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体会和感受,使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的美的教育。
(作者单位:南京市六合区广益小学)
上一篇: 音乐教学“为不教而教”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