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一个人的风采――“创新”教学在周琦音乐课堂中的体现
文峰学校 周蓉蓉
早<?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闻周琦老师的论文启思生慧,
周琦老师的讲座每每精彩,带着些许的崇敬,克服行色的疲惫,走进了朱雀小学
周琦老师音乐教学研讨会现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段,却来自同一位老师的教学;不同的风景,不同的领悟,却蕴藏着相同的精神―――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深深地体现在
周琦老师的教学课堂中。
首先,《春晓》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它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通过诗歌特有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由惜春而爱春、惜花的情怀,余韵无穷。而由
谷建芬老师再创造的歌曲《春晓》则是一首七声宫调式的合唱曲。歌曲通过欢快的伴奏音乐和巧妙的词曲结合呈现给人焕然一新的春意萌动的视听感。尤其在B段加入衬词为“啦”二部合唱,使歌曲的情绪为之一变,一个活蹦乱跳的春天的早晨马上从歌中走了出来。无独有偶,《梁祝》本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后为何占豪、陈钢所动,演绎为一部传世的交响音乐巨著。可以说,假如没有音乐版《梁祝》的诞生,恐怕单凭故事版的《梁祝》在国际上享有一席之地的影响力必将大大减弱。
如此两部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经典创新之作,将怎样演绎在课堂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便欣喜地寻到了跳跃在
周琦老师课堂里教学创新的音符。
音符1: 分别将一个描绘春天的成语、五言诗句、七言诗句(百花盛开、春眠不觉晓、万紫千红总是春)形成一个四拍子不同节奏的音乐语言同时进行高位置的吟诵,营造多声部的音响效果。以此作为上课之前的引子, 既紧扣主题,又激发兴趣、还锻炼了合唱的多向思维。在
周老师歌唱般的语言和学生稚嫩的童声回荡中,春天的门就被这个既新颖又诗意还有浓浓的音乐味的引子轻轻地推开了。此――吟诵引子有创意
音符2. 春天的动人在于“声”的婉转、“色”的多彩和生命的涌动。
周老师在一阵暖暖的《春》的渲染后,先“声”夺人,用琴声“听,传来了什么声音?”作诱饵,引出春天的声音――春雨的沙沙声,小鸟的叫声和春风拂过田野的召唤声:5 3 5 3,4 2 4 2, 3 3 3 3 1 2 3 4 5-
咕咕 咕咕,咕咕 咕咕 沙沙 沙沙 啦啦 啦啦 啦。
这里一为激趣,二为发声,更巧妙的是作为歌曲中的伴唱而再次运用, 体现了歌唱课以唱为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起到了遥相呼应的效果,同时也实现了对歌曲的一个小小的二度创作。此――巧设衬词显创意
音符3:当如诗如画如乐的《春晓》用教师春风弹琴般的语言吟诵出来的时候,不得不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震撼。诗画翩翩存古韵、古乐悠悠衬诗情,这里隐含着的是一种渗透学科结合、传承音乐文化内涵的再创。通过体验诗歌中的押韵、起承转合的特色后重点引向歌中的“转”句――夜来风雨声,老师出人意料地“用动作来唱”,这个按音的高低来表现的动作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通感效应,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良好效果。此――和谐诗画添创意
音符4:诗中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师生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花。歌中教师同样将该句抛砖引玉: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来表现每个人心中的落花情景。经小组讨论和学生描述,老师唱出了学生心目中不同的落花情形,师生一起较好地完成了尾声的二度创作。这里,一为贴近学生实际,二为培养音乐思维,三为体现以人为本,活用音乐为情感表达服务的思想原则。为音乐与生活、歌唱与经验搭起了交流的平台。实践证明,课堂的精彩并不来自于对问题的预先设计,而是来自预设生成的临时火花的闪现。此――讨论合作好创意
音符5:《梁祝》一课,巧妙挖掘作品里中西合璧的成分。这个“合”存在于将情韵浓郁的戏曲素材衍变成复调的作曲技法;将越剧的音调用小提琴的音色来表现,将中国的民间故事通过西洋乐队的演奏来诉说,以及一个是善于民族音乐的陈钢,一个是熟知西洋乐作法的何占豪的巧合之中。此――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创新。
音符6:相得益彰的是在赏析四个乐段的四个问题在欣赏“爱情主题”中问:哪里体现了中西合璧?在欣赏“楼台会”中问:音乐是如何体现互诉衷肠的交流的?在“抗婚”中请男女生分别思考:音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封建势力形象,从哪些音乐要素中感受到?小提琴是怎样表现祝英台的“抗”的?以及在“哭灵投坟”中:( )拉( )唱的一对反义词的填入。仅此四个问题,四个枢纽,少而精,像四把锋利的宝剑,刺中了问题的要害,牵出了生成的精彩,同时让四个知识技能轻松掌握:滑音、复调、连续切分、戏曲板式。其中“抗婚”中安排的一个合作讨论是整堂课的高潮。这里既有图形谱辅助欣赏、又有男女生的合作参与体验,也因此给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周老师自身富有越剧韵味的两次范唱、几个精选视频的引入以及整堂课
周老师创新语言的表述,一同构成了――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创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学思不怠, 创新不懈,思想的活水才会源源而来. 前方的道路永无止境,创新的教学永不停止.有创新,才有梦想,有梦想,才有激情.让我们脚踩创新的五彩路, 一同唱出属于自己教学里程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