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 俞云芳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的教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的唯一指标。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呈现出多样性,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可是仔细琢磨,我们不禁会发现热闹的背后是教学三维目标不够明确,尽管学生整节课忙忙碌碌,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音乐情感体验现象。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音乐教学中要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丰富、吸引他们,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从音乐学习内容层面选择教学素材,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入情入景”的音乐课堂情境,积极消化学生在课堂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内容,选择素材
音乐教学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使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音乐学习的层面选择教学素材,体现音乐学科的音乐性,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
1、选择民族,铺垫课堂。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可是我们的学生对民族的音响素材题材特别是欣赏类的题材作品不喜欢、不理解,如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苏少版第十册)时,我刚介绍所学内容就发现学生都是毫无兴趣的表情。为了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听赏合唱,在听赏初期我安排了让学生聆听蒙古族特有乐器马头琴演奏的音乐《牧歌》作为铺垫,感受蒙古民歌长调的特点,学生一下子被马头琴如诉如泣的音色所吸引,在随后欣赏的无伴奏合唱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优美抒情、宽广悠长的草原气息,促进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2、选择经典,拓宽课堂。 经典的音乐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而且更可以表现同类音乐作品中的深刻文化底蕴。如在欣赏中国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的教学中,我设计通过欣赏同类型题材的作品扩展课堂,让学生欣赏西洋管弦乐《瑶族舞曲》,感受瑶族人民欢庆节日的喜庆意境,通过提问对比不同乐队的演奏特色来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和风格,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学生在重复和对比中,对经典的音乐作品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3、选择流行,融合课堂。 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疯狂喜爱,我们不能视若无睹,而是应该积极地将流行音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不仅仅只是那些当红明星唱的歌,它包括通俗钢琴曲、经典影视音乐和影视歌曲、轻音乐等,并且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欣赏引导。如低年级学唱歌曲《雁儿飞》时将流行歌曲《虫儿飞》融入到课堂,把小朋友从三拍子摇曳、舒展的情境中带入宁静、甜美的意境中,引导小朋友进行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用歌声表达对小动物、小昆虫的喜悦和关爱之情,把爱升华。
二、关注反馈,满足需求
美国心理学专家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实验者蒙上眼睛画4英尺长的线段,练习高达3000次之多。A组实验者未能得到自己所画长度与目标4英尺之间的偏差的反馈,结果练习毫无进步。B组实验者每画一次都能得到及时、准确地反馈,结果进步迅速,由此可见,反馈很重要。课堂教学的反馈是教师传出教学信息后,从学生那里取得对有关教学信息反应的行为方式,音乐教师应让他们在听、唱、学、玩、创中积极思考,储存记忆,从而满足学生自我认知、表现、发展、生存的需要。
1、开展活动,积极反馈。在歌曲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记歌词能力总是差强人意。那么怎么来具体了解学生背词演唱的情况呢?我一般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留出时间开展“我爱记歌词”活动,请一位学生在电脑上随机点播本单元所学歌曲,让其余学生争当小歌手上台演唱歌曲。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始终充当主角,个个跃跃欲试想上台一展风采。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学生对歌词的背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期末演唱测试中,以往只有几个同学会背唱歌曲,开展这个活动之后大多数学生在测试时都是背唱歌曲,而且很是“深情并茂”。这样的“音乐会”反馈活动,既令老师了解了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水平。
2.快乐游戏,简单消化。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好玩,易被色彩鲜艳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情节所吸引,所以运用音乐游戏来牵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学认识打击乐器后,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背对学生演奏某种打击乐,请学生在“击鼓传花”的音乐游戏中听辨老师所奏乐器,随后上黑板采摘下用彩色卡纸做成的乐器果子,并在说出乐器名称之后模仿敲击乐器。这样把单调的学习变成有趣的游戏,学生掌握了乐器名称,感受并记住了乐器的音色。在音乐课上,我就是通过丰富的活动,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让儿童在唱、跳、动、玩的游戏活动中直接亲身体验音乐、感知音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音乐方面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在游戏过程的反馈中直观地感受到了学生一堂课的收获。
三、重视环节,提高效率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学习主要是通过“唱”、“听”、“舞”的方式,让学生处于一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就要精心组织教学中的“导入”、“过程”和“结尾”这三个主要环节,充分地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1、用心导入,唤起兴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对音乐感兴趣是少年儿童的共性,学生往往喜欢唱歌,而不喜欢上音乐课,那我们教师如何把每周两节的音乐课教育得让学生感到是“一周最美好的时光”呢?我觉得课堂教学的导入就像一部影片的序幕,好的序幕才能吸引眼球,导入设计得好,才可以把学生散乱的思维引入教师课堂教学的目的中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转入对音乐知识与技巧的求知欲中,才能开展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唱歌曲《姑苏风光》(苏少版小学音乐第十一册)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模仿苏州话来导入,随后听一听苏州话有什么特点。学生马上回答一个字:嗲!接着播放《姑苏风光》让学生感受歌曲韵味,这时有的学生已经会轻轻用方言跟唱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本课的开始就被调动起来,这为唱好歌曲、理解姑苏歌曲韵味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随后歌曲的进一步学唱中,孩子们没花多大时间就能用苏州方言潇洒自如、韵味十足地演唱这首歌曲了。当然,教师的导入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是形象而生动的,让学生感觉每堂课伊始都充满了新鲜感,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欲望才能“经久不衰”,才能期盼音乐课的到来,真正感觉到音乐课是“一周最美好的时光”。
2.巧设过程,培养能力。如果我们说一节课的设计是“行云流水”,那么就是肯定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衔接巧妙、合理顺畅得。教师在课前备课除了备教材、还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找出其内在联系,巧设教学过程,使得各环节自然地衔接过渡,可以解决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欣赏歌曲《嘎子嘎》(苏少版小学音乐第十册),由于这首歌曲描写的主人公事迹以及时代背景离现在学生的生活时代遥远,学生很难通过听歌曲来理解歌曲内容及表达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牵引到那个特殊的年代中,于是我这样设计这一课:播放课前音乐《共产儿童团歌》,五年级的学生听到音乐踏着整齐如一的步伐,迈进了教室,于是我开始随乐简介:这是经典影片《红孩子》的主题歌,这部影片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时期,那时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大批抗日小英雄,嘎子是代表人物之一。他们这一群抗日小英雄在民族危亡时刻,用自己稚嫩的双肩与敌人展开艰难地抗争。在这煽情的情境中,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看见了小英雄们,这时我再让他们欣赏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很快学生们个个争当“嘎子”,模仿影片中嘎子的形象,完成了角色的转变。随后在播放欣赏《嘎子嘎》地歌曲时,听着那么多的“嘎子”用激昂的声音演唱歌曲,我得内心也是无比澎湃的。这样的设计过程使枯燥单一地欣赏歌曲变为自如愉悦地接受歌曲,为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过程起了一个巧妙的衔接作用。这样,不仅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在学生的内心荡起涟漪,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3.推敲结尾,内化情感。一部好的影片除了有好的序幕、经过,必然会有事物发展高潮。推敲教学的结尾部分,使得学生感觉像在观看电视连续剧那样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中内化情感,期待下次音乐课的到来。整个教学的“高潮部分”往往是学生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再三推敲结尾,可以在生动的故事中结尾,也可以在边歌边舞中结束。例如学完歌曲《爱的人间》(苏少版第九册)时,结束部分可以这样设计:教师让学生听着歌曲《爱的人间》,看着残疾人的感人事迹,让学生体会到即使残疾了也要那么坚强,要有一颗坚强、坚定的心来走完人生之路,启发学生热爱并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爱与被爱。当看到还有许许多多同年龄的孩子在黑暗中摸索探求时,学生们纷纷发出来自内心的呼唤:“我就是你的眼睛和耳朵!我就是你的双手和双腿!”显然,在此时的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内化,不需任何话语,随着歌曲《爱的奉献》的播放,这样的教学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诠释,学生们对这一课学得很是回味。
“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学有效性在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互助、合作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水平,同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师的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教书育人的目的。
上一篇: 初探葫芦丝给音乐课堂带来的积极效应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