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从音乐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笔者因工作需要,每年都要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深入到中学进行教学实习,对于刚刚走上中学音乐教学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面临的问题会多种多样,但首当其冲的是不会上课,而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会进行教学设计。现就音乐教育的教学设计,谈几点窥见。


  一、教学设计要在完成教学任务上下功夫


  从调研中发现,对于教学任务的提炼、确定,似乎是每个音乐教师都司空见惯的工作,但又是每个音乐教师熟视无睹而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所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会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任务,然后围绕一节课所确立的目标任务,再细化其教学重点、难点,为了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也似乎对应了一些教学方法、步骤、手段等,每节课都是这么备的。然而,在这样教学设计的思维定势导引下,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否有效,有人反思了,却未能找到破译的“秘笈”。但是大多数教师则往往“过后不思量”。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教师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参考(抑或照搬)了“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任务大抵是不错的。但在完成任务的设计上,则预案不力,降低了实效,有甚者会事倍功半,南辕北辙,产生了事与愿违的负面效果。如某教师在教学《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确立了“让学生通过鉴赏南北两种风格的民歌《茉莉花》,了解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一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却过程繁芜拖沓,绕行甚远―――先从歌剧《图兰朵》说起,又说到2008 年北京奥运,再提及与花相关的多种植物,以及有哪些唱花儿的歌曲乐曲。接下来又絮絮叨叨地介绍中国民歌的特点,终于进入到对河北民歌《茉莉花》的赏析了,但是刚刚欣赏了一遍,教师又“按下不表”,东拉西扯了一些琐碎的话题,等到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前后已拖沓了十几分钟。结果播放的竟然是“摇滚版”的《茉莉花》,丝毫没有吴侬软语的纤细柔婉,无法让学生体会到真正江苏地域特色的“原汁原味”,南北地域民歌的对比自然也失之于准确。综上所述,我们不能说该教师所确立的教学目标、任务是错误的,但在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学目标、任务在完成上是事与愿违的,针对目标、任务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步骤,所组织的师生活动是与目标大相径庭的。


  由此情景让我们深切思考:教学任务的确立看似集中鲜明,甚至单一、明晰,但在完成它时则要从整体、系统上考虑。如果把所确立的教学目标、任务看成是一个“木桶”,那么围绕目标任务解决问题的活动、手段、方法、资源利用等教学环节,无疑是这只“木桶”的每一条“木板”。其中任何一块“木板”如果是“短缺”的,结果都会让这只“木桶”的“效益”降到最低;如果出现了多条“木板”的参差不齐,其教学效果与教师所设计的目标任务就几乎是背道而驰了。由上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教师所确立的教学目标任务在“文字表述”上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对重点难点把握失之于时空(教学环节拖沓,让重点难点错位、让位和失位),教学手段失位(摇滚风格的歌曲选用),环节上失位(河北民歌出现后江苏民歌的迟迟不见);凡此等等,导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任务,因为完成过程上的失效,也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任务的确立,实际上是形同虚设的。


  二、教学设计时不要“忘我”


  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时,我们提倡多元的、有效的、丰富的教育资源的整合,既重视现代教育媒体资源,也包括直观、简易的教具学具,其中还应重视教师作为资源的自我发掘。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仅仅承当教学的提问者和评判


  者,而忽略了个人的参与和展示。音乐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在于教师要不忘记适时地进行自我展示。作为基础教育的艺术领域(亦可看做学科),教师的示范(示教)要比其他学科更显得重要。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忘记把自己作为“资源”也利用起来。


  1.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扬长”。


  要尽量在教学内容、过程中把自己的“过人处”渗透进去。“能歌”者,要用美妙的歌喉吸引学生;“善舞”者,要用灵巧的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善操琴”者,把学生视为自己的知音。某教师为宁夏南部贫困山区送教下乡,在没有任何音乐教具的情况下,自持一只竹笛,依然让学生悦服;某青年教师教“音乐与体育”一课,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开场先表演了一段律动感极强的青春健美操,立刻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他们聪明地利用了自己的长处,靠的是“知己知彼”。


  2.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补短”。


  尽管绝大部分音乐教师出身“科班”,但面对音乐教学内容,他们也不是“大百科全书”,不可能“门门精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个人知识素养上的“软肋”。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知其所短而力求“补短”。对于自己不懂或不甚精通的知识内容,要力求把它弄懂弄通。否则,小处讲会使得教学失去严谨准确,大处讲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如某位教师自己擅长声乐舞蹈而不熟悉器乐,在优质课比赛时讲的是“中国民族器乐的种类”,于是在介绍竹笛时,把梆笛演奏的乐曲说成是曲笛乐曲,把《牧民新歌》笛子独奏曲说成是曲笛演奏的。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学会扬长补短,真正担当起“教材的活的灵魂”的作用,用扎实深厚的学问功底来面对教学,走进教学,让教学与自我真正融为一体,从而达到“用教科书教”的境地。


  把个人特长与专业个性融入教学,既是对个人教育资源的开发,也是教学法中“范例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既是教师言传身教于艺术教学的有效落实,也是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民主、开创和谐师生关系的价值体现。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教师理应不能“忘我”。


  3.树立应有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


  教师对于学生及教学,理应是一张亮丽的个性“名片”。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应是个性的,独具风格和特色的。音乐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关键在于你是从艺者―――而不是“从文者”、“从理者”。在听课中我们每每发现,不少教师受个人个性所“束缚”,往往在教学中注入了过多的自我个性的“原生态”特征,如一些文静、内向、少言寡语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不失严谨、理智,但也不可避免的突显了因个性局限所带来的教学气氛的枯燥、沉闷。有人认为这是天性,无法改变,我认为并非如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知道自己“天命”之短,要不断、逐渐地改造自己,使“原生态”的个性让位、服从于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教学“个性”,这犹如演员走进角色或走上舞台,因剧情需要及人物形象塑造需要而投入到特定情境之中。教师走进课堂,走进教学情境,要展示教学中的“我”,要随着教学进程的需要而调整、调适自我的情绪情感,形成教学所需要的情感状态。无论在个性上怎样的大相径庭,但作为音乐教师,应该有高度的艺术热情,就需要高举起艺术的大旗,做一名点燃学生艺术情趣、审美良知的“播火者”。因此,教师需要的艺术情感和态度,这也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进去的重要元素。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教材的活的灵魂”,才会真正用学识修养去折服学生,才会用富于人格魅力的生命特征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游于艺”中“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在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安排学生活动


  相比于其他学科,初高中音乐课在组织学生活动上更显得重要。而其要追求的效果则更具有难度。因此,音乐课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往往成为教学设计时应确立的重点和难点。做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安排学生活动,依据多年来听课的经验,在组织活动的程序上,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活动准备要充分。无论是体验探究,还是让学生表演、实践,都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深入过程,把乐曲聆听透,聆听深,聆听细。甚至通过对比、剪辑,反复播放其经典片段,突出对乐曲的“画龙点睛”式的感悟。从中找到其独具特征的音乐元素;突出其旋律中的鲜明主题,从而让学生在“深入”中积累跃出“思维水面”的力量。


  2.精心设计问题。要精心设计有意味、有情趣、能遭遇到理智挑战的问题。有了问题,活动才能落脚到思维的“实地”,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如让学生欣赏了曲笛乐曲《姑苏行》和梆笛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让学生分别谈一谈乐器形象和乐曲所塑造的形象,学生就能够在对比中把梆笛高亢明亮的“北方大汉”的形象与曲笛清脆婉转的“儒雅清丽”的形象比较出来。通过分析《扬鞭催马运粮忙》的乐曲特征,学生会对乐曲中催马上坡的紧张激烈,上坡后平坦大路马蹄的畅快行走,马铃的清脆欢畅,马叫的雄姿勃发相继体验出来。


  3.要致力于追求效果。无论是体验、探究还是拓展,都要预设到难度所在。要重视启发、坚持甚至纠缠,要在关键处“咬定青山不放松”,使其得以“愤悱”而后“启发”。如当介绍了曲笛梆笛的不同风格后,提出这样一个“为难学生”的问题―――为什么《阿里山的姑娘》用梆笛演奏却如此融洽贴切?让学生体验到该乐曲虽然地处南方、流行于台湾地区,但是高山族人民生活在山区,其生活具有我国北方高原山区生活的共同特点,故而乐曲充满了高亢明亮的色彩。这正好与梆笛的音色十分适宜。由此使学生便感受到:很多乐曲固然有“采菊东篱下”的惯常风格,但有时也会呈现出“猛志固常在”的特定表现。


  总之,要搭建教与学的平台,让学生在见习、实习中集思广益,引领学生悉心分析探讨,在做中反思,在做中学习,增强教学预设能力,逐渐产生出作为教师应该有的教学艺术、机智乃至智慧。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试论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伴奏歌唱教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