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严雅萍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古典风韵的歌曲形式,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美学意境,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程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将之作为声乐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艺术修养。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歌曲; 声乐教学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是我国民族歌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副其实的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蕴涵着中国传统的含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美学意境。她以其独特的古典文化风韵,成为最具中国传统风格的歌曲形式,也成为声乐课程教学,特别是民族声乐教学中重要的歌曲体裁。在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中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对于拓展学生声乐技巧,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与音乐修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其状况却令人担忧。
一、高师音乐专业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现状
我国既是诗的国度,又是歌的世界。古典诗词因其格律性而与音乐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其歌曲内涵精深,极具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中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历史。而如今,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1. 古典诗词歌曲“市场”狭小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之所以成为“阳春白雪”,是由于古典诗词理解困难,传统音乐作品的难以把握。自然而然,曲高和寡。加之老百姓自身的艺术素质及价值观念,又极大制约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这一高雅艺术的发展。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受民众冷落也就成了必然。当今,古典诗词歌曲发展的普及空间正面临着市场的巨大挑战。
曾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付出毕生心血的已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昆曲名家傅雪漪的弟子中,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迄今没有放弃这一领域。她不仅使古曲教学走入了本科、研究生等良性的教育轨道,还于2007 年推动成立了“中国音乐学院古曲演唱研究中心”,对于古典诗词的普及与传承起到了科研组织者的作用。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更何况王苏芬教授现已从中国音乐学院退休。
2. 对古典诗词歌曲认识偏颇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部分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师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缺乏一定的认识,重视不够。因为古典诗词歌曲对演唱者的文化修养与音乐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故对待声乐学生在这方面的教授上也就相应成为薄弱环节。如此循环,极不利于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更谈不上将声乐艺术中的瑰宝发扬光大。另外,在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各大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也以外国咏叹调以及中外其他艺术歌曲为主,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极少被运用,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闻所未闻,更谈不上演唱,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盲区。
笔者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还发现,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尽管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声乐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即没有将其当作单独的一种歌曲体裁应用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
3. 古典诗词歌曲传承后继乏人
作为专门从事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和研究的高等音乐学府,中国音乐学院是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唯一设有“中国古典诗词”这一专业的艺术类院校。但是自王苏芬教授退休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特色学科”再也没有在职教师。中国音乐学院赵塔里木院长曾提出这类人才对音乐素养和古典文学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如此,王苏芬教授带过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生,经历过7 年专业培养,却因为种种原因,都未能接她的班。中国音乐学院尚且如此,地方院校的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二、高师音乐专业古典诗词歌曲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副主任艾君认为,我国文化的本身是经过多元文化的长期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此看来,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授,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古典诗词歌曲最能体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音乐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的。在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和”是评价音乐的一个重要标准,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孔子的“和,乐之本也”,与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音声相和”,都说明了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是求“和”的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中诗词与音乐的和谐统一,体现在音乐与诗词中塑造的形象一致,思想倾向一致。作曲家运用恰当的音乐表现手法将诗词与音乐巧妙结合,在传达诗词的意境与语言的表现上,都在追求和谐与统一的境界,强调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体现了我国儒家音乐的审美理念。
以姜夔的《杏花天影》为例,歌曲在节奏安排上既有长时值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也有短时值的八分音符,使得音乐节奏与诗词朗诵时的节奏基本一致; 又以雅乐一字一音融入词乐,适当地吸收燕乐繁声促节的特点,在板眼之间增设了花腔或延长符号,使得繁声促节与典雅平缓相尊,充分体现了我国儒家“ 和” 的音乐美学思想。由此可见,古典诗词歌曲与我国的儒家音乐美学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2. 古典诗词歌曲体现了人的修养与至高的艺术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着名评论家、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强调,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要以情带声,尽量使音韵古雅而有情致,一起一落,一转一折。资深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管林老师则认为,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唱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是要对诗词的社会风情、历史背景做深入研究与探讨,才能对其风格掌握贴切; 二是要正确掌握汉语字音音读的规律,摆脱对词的束缚,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由灵活的表现力来正确处理词腔关系; 三是不能以曲调的音符来演唱,熟练掌握民族韵味和表现方法,唱出曲谱上难以标出的许多装饰音。
艾君认为,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而学习中国民歌与中国戏曲对此有很大帮助。只有对历史的熟知,在明白诗情词意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与气韵神态的前提下,在歌唱技巧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情况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唱好一首古典诗词歌曲。仍以姜夔的《杏花天影》为例: 首先必须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本篇写于南宋淳熙十四年。当时,宋室南渡,偏安于杭州,作者北上,路过金陵时在舟中有感而作。由于作者处在南宋那样一个腐朽的悲剧性时代,加上个人凄苦遭遇,使得作品不免罩上一些暗淡色彩,表现了一种缅怀故土、仿徨凄苦的情绪,但也曲折表现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虑之情。作品分上下片。下片换头,使歌词格式稍有变化。第三乐句突破词格,将“待去”二字归入第四乐句,并用六度大跳,显得很有激情,这也在是作者旧曲制新腔的特色所在。“当时”,“知人”两处变徽音的运用,非常形象地体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离愁乡思,并增强了乐曲含蓄抒情的风格色彩。另外,在上片“又将愁眼与春风”,与下片“满汀芳草不成归”,以及“待去,倚栏桡更少驻”,与“日暮,更移舟,向甚处”,虽然旋律都相同,但在内容词意上截然不同,因此,在唱法润色、气息强弱吞吐上要加以区别和渲染,即要做到“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的民族歌唱传统。
所以,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需要广博的古典文学知识和音乐素养,既是追求民族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体现人至高的修养学识。
3. 古典诗词歌曲是民族音乐的精髓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也是民族歌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宫廷音乐“功利性”、“礼仪性”以及旋律与节奏“雅化”等基本特点; 尽管具有曲高和寡的特点,但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染力,直接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笔者曾在2010 年8 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29 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相互交流,收获颇丰。在本届大会上,我国几千年来的古声古韵呈现在21 世纪的世界舞台上,向世界音乐教育工作者展现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无限魅力。音乐会的曲目唱段含盖了从上古时期、汉乐府、琴歌、楚辞及唐、宋、元、明、清时期,其中90% 是原词原谱。南宋姜夔的《杏花天影》也在曲目当中。当优美动听、耐人寻味的古老的传统音乐响彻会场舞台时,不禁由衷地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到骄傲―――她是世界上最优美的音乐。
三、高师音乐专业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对策
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对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与纯正的汉语,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非常大的意义。当前,高师音乐专业中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教学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对古典诗词歌曲进行二度创作,使其呈现多样化的风格
对于艺术来说,继承是必要的手段,而创新才是目的。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有创新。对待古典诗词歌曲,我们先要“ 拿来主义” ,而后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推陈出新。这对于作曲家来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当下,为中国古典诗词谱曲时要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走雅俗共赏的道路,才能有利于做好普及工作。
例如,我们熟知的台湾着名作家琼瑶,在古典诗词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她最善于运用古诗旧典。其作品《金盏花》、《问斜阳》、《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聚散两依依》、《月朦胧鸟朦胧》等等,都体现了很高的文学修养和对古典诗词的驾驭能力。她的歌词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结合体,已经脱离开了传统音乐的影子。已故台湾着名歌手邓丽君,她在古典诗词演唱通俗流行化方面也做过很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其演唱的《独上西楼》( 南唐李煜) 、《思君》( 宋李之仪) 、《万叶千声》( 宋欧阳修) 、《但愿人长久》( 宋苏轼) 等歌曲都已在民间广为传唱,让人们感慨古典诗词与音
乐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上述这些都为古曲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前人留给我们数以万计美不胜收的诗词资料,无论作为作曲家,还是作为演唱者,既可以全部引用谱曲,也可以部分引用谱曲; 既可以改写,也可以溶入自己的思维方式。总之,无论以何种形式,只要是对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起到作用的,都不失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有心人。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注重并加强此领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
2. 提高对古典诗词歌曲的认识
( 1) 将古典诗词歌曲纳入声乐学生考核必考曲目
在高师音乐专业的声乐考试中,一般演唱的大多都是中外歌剧、咏叹调、创作歌曲及其它艺术歌曲,而中国古典诗歌曲几乎无人问津。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在声乐学生考试曲目的选择上进行改革,将古典诗歌曲纳入必考曲目,即每人必选一首古典诗词歌曲作为考试曲目之一。这不仅对学生提出了相应要求,更是对声乐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种氛围,以此来提高我们对这一中国特有的歌曲体裁的认识; 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音乐素养,使之适应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 2) 定期举办中国古典诗词歌曲音乐会与系列讲座
2009 年6 月,王苏芬教授的研究生尹雯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她的独唱音乐会。在音乐会上,她演唱了《凤凰台上忆吹箫》、《过垂虹》、《愿成双令》、《小梁州》、《菩萨蛮》等作品,音乐会最
终获得了圆满成功。同年12 月,山东潍坊学院音乐系举办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声乐专业的学生们演唱了《乌夜啼》、《大江东去》、《无衣》、《凉州词》、《南乡子》、《长相知》、《枉凝眉》、《红豆曲》、《分骨肉》、《春晓》、《枫桥夜泊》、《阳关三叠》等12 首曲目。通过每首作品的解说与演绎,让在场师生们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深刻领略到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正如郝建红、陈磊的两位声乐指导所言: “举办本次古诗词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的主旨,不仅仅是老师们教学成果的体现,更希望对于这类歌曲形式在师生中的推广起
到积极作用。”去年3 月,由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主办、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古曲北大专场音乐会”在北京大学举行。音乐会上的演唱曲目有上古时期的《南风歌》、汉乐府《凤求凰》、北朝乐府《敕勒歌》、琴歌《春光好》、唐诗《秋浦歌》、宋词《杏花天影》等十多首作品。再次使人感叹中华民族的伟大与中国古典音乐的美妙绝伦,无不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系列讲座的形式,采用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与中文系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的老师合作,近距离的感受音乐与文学艺术门类的美妙合作。
3. 做好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专业领域的传承工作
我国着名古曲教育家、中国古曲研究中心主任、着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王苏芬老师,曾多次表示古典诗歌曲演唱后继乏人,呼吁保护传承古曲演唱刻不容缓。针对目前古典诗歌曲演唱所面临的境况,王苏芬教授指出,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近30 年来,王老师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古典诗歌曲演唱的保护与传承。值得欣喜的是,王苏芬教授于2009 年11 月在北京收来自江苏南京艺术学院声乐学生黄丹妮为古曲传人,此次收徒仪式具有传承音乐母语的重要意义。作为关门弟子的黄丹妮也表示: “我一定要努力地学下去,为古曲的传承贡献自己一份力量。”俗语说: “艺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资深教授、中国古典诗歌曲专家尚且如此,作为中青年一代的高师声乐教师,更应责无旁贷地做好这方面的传承工作。
笔者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曾较为系统的接触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通过学习演唱,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深深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衷感到骄傲与自豪; 同时也感到惭愧。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对中国古典诗歌曲的传承工作做得还很欠缺。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以老师为榜样,为中国古典诗歌曲的学习和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四、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几千年来以博大的精神内涵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和民族风格。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将之作为声乐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提高艺术修养。笔者也以此为契机,真诚希望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能充分认识到古典诗词歌曲这一中国特有的歌曲体裁的重要价值,使之能充分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与研究中,为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发展而努力。
上一篇: 贫困地区音乐教育现状之思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