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 姓名:尹婷
摘 要:小学教育阶段是少年儿童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 教育的可塑性很大。音乐教学和音乐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力、鉴赏力、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补偿学生心理、生理、智能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受益。研究表明, 小学教育阶段是发展少年儿童音乐才能的最宝贵时期。加强对这一时期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音乐审美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
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挑战是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入到素质教育。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不光体现在知识、技能的传授, 而且应表现在内在音乐能力各个审美层面、立体化的感知认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包括音乐审美能力、感受能力、鉴别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它们既是在学生的听、唱、动、奏等音乐审美实践中逐步发展和提高的, 也是在他们的听觉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观察等一般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 而音乐特殊能力的发展又促进了一般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就像一把开发智力的金钥匙,音乐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智能得到训练和开发,有助于智能和创造力思维的发展,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通过音乐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使他们音乐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做好知识上的积累。通过音乐教学和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音乐感受力与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文化修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因此,要把音乐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中来,笔者通过音乐教育方面的实践,认为音乐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培养:
一、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和审美领悟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它是人在特殊情感体验中体现审美特性的一种认识能力。音乐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形象, 振奋人们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 并逐渐养成友爱相处, 礼貌待人, 举止文明、仪表端正的作风。由此可见,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本人认为审美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尊重学生情感体验,注重音乐实践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音乐新课标确立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音乐审美的情感体验”的教学原则。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它能有效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在感知、情感、想象等方面的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素养。当我们在进行审美与实践活动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文化素养的不同,导致每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形象思维有偏差,由此可见,听觉上和视觉上的形象思维有着不同的地方,视觉上的审美带有共性和客观性,视觉上带有审美的主观性、个性、创造性、抽象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在审美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在感知音乐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和想象
“音乐语言”不像“文学语言”那样,具有明确的语义性,在音乐作品中,往往只是某种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表现,其中包含着内在的生命、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但并没有具体的指向。“音乐语言”的抽象性和可塑性,给小学生在感情体验、形象思维等方面提供了较之“文学语言”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小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作出不同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加深情感体验的审美心理过程,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培养小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情感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同时,也培养了小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三)对音乐的理性分析,来增强审美能力
结合音乐作品欣赏给小学生讲述必要的音乐知识。在音乐欣赏中,特别是在欣赏器乐作品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应该给小学生传授与欣赏作品有关的音乐知识,如音乐常识,声乐、器乐基础知识,常见声乐、器乐作品的体裁、曲式结构等,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但在传授音乐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不要讲得太深和专业化,以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作品为尺度,对于较难弄懂的问题尽量采用知识迁移的办法来使学生理解、掌握,比方说,在讲解曲式结构中的乐句、乐段时,就可以与语文课中的句子、段落划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并且也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而加强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培养音乐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必须把握音乐教育这个根本目的,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每一位学生自觉地把音乐作为自己终身的生活需要,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把学生真正作为音乐审美的主体,让教师的教学过程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而感到满足,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就会很快得到提高。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同时,首先应引导学生懂得欣赏音乐作品,并教给学生音乐欣赏的钥匙,使学生能从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等方面分辨美与丑,这是审美的重要基础。只有让学生成为音乐审美的主体,才能让学生有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课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为音乐感受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音乐感受力的培养
曾经有一位作家说过,他认为有两种人不可能成为作家,一种是生活很贫乏的人;另一种是对生活缺乏艺术感受能力的人。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听辨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它是在学生听、唱、动、奏等音乐实践中得到发展的,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能促进学生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而音乐知识技能的提高又促进了他们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这就是为发展其音乐鉴赏力、表现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奠定了基础,如何正确的培养感受力呢?
我认为在每一堂音乐课要都创造一种音乐艺术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音乐美的魅力传给学生,让学生在愉快中歌唱、在愉快中进行节奏训练、器乐的演奏、在表演中去体验美、创造美,让美在学生心灵中深深扎根。但小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是肤浅的、模糊的,在审美的过程中,往往与原作的意愿发生较大的偏差,因此作为教师,要从音乐的要素即:节奏、旋律、调式、音色、和声、力度和速度等音乐要素上作出分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接近于原作的意愿,本人认为,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节奏、力度和速度是音乐的生命源泉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旋律不能脱离节奏而存在,而节奏可以独立存在。如在课堂中欣赏管弦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与《卡门序曲》时,老师可以从节奏入手分析,选用了较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运用了进行曲的节拍,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觉到明朗雄健、激昂热烈的情绪,同时也感受到兴奋向上的精神,简洁、鲜明的旋律,体会到进行曲突出的特点――“步伐性”,节奏较强的“整和弦”伴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气质上的培养和感觉。因此,对乐曲有了较强的感知印象。紧凑的节奏能表现激动、紧张的情绪;反之,较松散、平静的节奏能使人产生深思的意境。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江河水》时,介绍二胡的各种演奏技巧,通过直观的欣赏,使小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表现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乐曲的节奏也有了如下的感知认识,认为它的节奏自由,旋律起伏进行,描述了女主人公压抑、凄苦、悲凉的情绪。所以有了这样的感觉是因为这首曲子用了较散的节奏,奠定了乐曲所要表达情绪的基础。由此可知,不同的节奏可使人产生不同的感知,不同的节奏可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因而促进感知力的提高。
(二)旋律、和声是音乐艺术升华的添加剂
欢快的乐曲和悲伤的旋律,也使学生产生不同情绪。例:当欣赏欢快的《铃儿响叮当》乐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的随着乐曲手舞足蹈,当欣赏童声独唱《小白菜》时,悲伤的旋律会使学生马上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凄凉情绪,仿佛看见那天真可爱却孤苦伶仃的贫苦女孩在向人们诉说失去母爱的无限悲哀。
节奏感知是音响感知的一个重要方面,当聆听者内心节律与音乐节律相近或完全一致时,会感到愉快、适应。相反则会感到不舒服、不适应。然而仅仅感知节奏是不够的。丰满的和声音响使音乐艺术进一步升华,使人的感知得到更高层次的满足。如欣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时,为了更鲜明地体现他忠贞不渝的信念-―实现人类团结友爱的理想,贝多芬除使用流动的节奏外,大量使用充满活力的和声语言,这样才使聆听者感受到这是一首为“自由、平等、博爱”而讴歌的赞美诗。学生在思想境界与音响感知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切实感受到音乐语言魅力。《欢乐颂》这一交响合唱曲,之所以能达到交响曲艺术的顶峰,主要是美妙无比的和声在音响效果中起到了表达情绪内容、塑造艺术形象、烘托音乐气氛的关键作用,从而使作品的力度、深度、广度都有极大的加强,并使作品产生立体效果,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得到了提高,在精神上得到美和愉悦的享受。
(三)色彩、和声、调式是创造形象思维的基础
音乐靠和声和音色来渲染气氛和色彩。和声、织体、调性的多变可以产生色彩的变化,如大三和弦较为明亮,小三和弦较为暗淡。音乐的音色在表现作品时是无穷无尽的,同一个字甚至不改变音调和音高,而仅仅改变重音就可以表现出若干种不同的感情色彩,或是面带笑容的、或是庄严肃穆的、或是轻巧嬉巧的。而器乐音色的表情作用则更是多姿多彩的。形象万千,各种乐器发出的音响,常常使人与与某些感情信号相联系,如中提琴、二胡、萧、大提琴的高音区,其音色人略带悲伤的感觉;小提琴、双簧管的器乐音色则与少女的歌唱音色相近似,给人以甜美,开朗的感觉;铜管乐器则给人以雄壮、激昂的感觉;而低音提琴、大管的低音区其音色恰似老人的叹息,其表现的旋律常人感到深沉、悲怆。我们在欣赏民族器乐笛子独奏曲《荫中鸟》时,笛子演奏家用滑音和颤指的技巧,模拟鸟语,表现了林荫中各种鸟类竟相鸣的情景。聆听着乐曲我们好似到了林荫中,似乎看到无数只鸟在争鸣、在欢唱、在嬉戏,这就是音色在人们听觉中的奇妙感知作用,也是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因素。不同调式、调性有不同的色彩特点,由于调的高低,也会给学生以不同的感受。
通过欣赏来感知音乐中的节奏、和声、音色等音乐要素,是使学生认识音乐语言,步入音乐殿堂的必要途径。由欣赏而感知,由感知而产生参与欲望,大量的参与必然会使鉴赏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获得高水平的音乐素质,这将有利于他们在其它领域里也显示出较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对音乐的参与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音乐鉴赏力的培养
音乐鉴赏力是指识别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情绪,鉴别音乐格调的高低、好坏以及欣赏音乐的能力。很多学生在没有上音乐课时很喜欢听音乐、歌唱,真正地上了音乐课却讨厌了音乐。所以教师应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具有鉴赏音乐的能力,使他们更正确地理解音乐,领会作品的艺术价值。音乐鉴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审美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的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鉴赏学习是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走进音乐世界的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的音乐听觉具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在聆听中不断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的体验,加深对优秀音乐文化及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认识。学生是通过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的、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是培养小学生音乐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也随之得以发展,主要表现在构成音乐的各个要素的综合发展。小学生的听觉、记忆力等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 使其音乐感知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了解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以及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去加深小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一)通过对歌曲的介绍、分析处理来培养鉴赏力
对音乐的鉴赏,除了具备良好的感受力外, 还需要有一定的对音乐作品熟悉、了解的程度(如内容、形式等)。因此,教师要培养小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等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了解作品中各种音乐表现手段的特点,通过鉴赏活动,培养小学生具有鉴别音乐内容,鉴别音乐情趣和鉴别演唱、演奏水平高低的能力。这种鉴定能力的提高是随着小学生对音乐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的发展而获得的,如对《长城谣》进行分析时让学生了解到《长城谣》词曲作者音乐写作背景,更应让学生了解对旋律的几种不同进行在音乐中的作用。上行旋律表现出高涨、激动、紧张的情绪, 有渐强的趋势, 下行旋律可将紧张的情绪松弛, 表现出抒情、宁静、悲伤的情感,有渐弱的趋势;平行的旋律则突出节奏的特点, 有沉思、叙事的意境,还可让学生感受旋律进行的不同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情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对学生音乐鉴赏的培养,主要是通过音乐欣赏和***教学活动进行的。鉴赏力建立在欣赏能力的基础上;而鉴赏力的发展又能提高学生的欣赏音乐水平。
(二)通过对音乐的联想与想像能力来加强鉴赏力
黑格尔曾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教师在指导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可以介绍诸如历史、地理、民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会成为中小学生头脑中的一种文化积存,为联想和想像提供了一种丰富的精神背景,这样,使中小学生的联想与想像将会更具体、更生动、更立体,也更丰富和更具有多层次性。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思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使他们不仅善于联想,而且更喜欢想像,所以在聆听音乐时,要让学生插上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深刻感悟。
音乐鉴赏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获得,是需要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所以,教师在分析和了解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结构, 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音乐整体感知能力、音乐的记忆力、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音乐思维能力、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倾听、倾听再倾听。
四、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是音乐课教学的重要一环。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少年儿童学习音乐的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再现和创造形象, 从而提高艺术表现力, 发展创造能力。而表现“教学”的另一目的, 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和掌握技能的程度。教师可以此及时调控教学, 学生可据此进行自我评价, 从而深化理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 通过模仿参与的途径, 积累感性经验, 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一)以教师的范唱、范奏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所说的“ 教”并非是教者的直接“ 给”,而是旨在给学生提供模仿的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模仿的条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成为学生可资模仿的楷模,“教”的艺术当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这里所说的“学”就是“仿”“,仿”是教不会的,也不是别人给的,不是用机械训练的方法得到的,模仿的过程就是理解探索的过程,创造和创新的过程。比如:在教唱《小树叶》这首歌曲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课件观看小树叶的成长过程, 再有表情地示范演***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两种情绪。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对老师动作的模仿,从声音、动作、速度、表情各方面唱出了第一段歌词表现的飘零的小树叶离开树妈妈时短暂的恐惧和不舍,以及第二段歌词用乐观的情绪表现的小树叶对春天归来重新装扮树妈妈的期盼和欣慰。这样,用音乐作品感染着学生,使小学生产生一种表现欲望和冲动,进而转化为模仿各种动作的手舞足蹈,表达出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二)以欣赏教学来磨砺学生表现力
欣赏教学是让学生感知、体验和理解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欣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之外,还要学生将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地表现出来。好动与爱美是学生的两大性格特征, 唯其好动, 才能将喜形于心的思想感情借助模仿一定的动作表达出来; 唯其爱美, 才能通过模仿一定的动作表达美、创造美, 并获得美的享受。因此, 教师在让小学生欣赏一首歌曲时,将视觉、听觉、动作与模仿创造相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 借助抒情优美的旋律, 配以各种肢体语言,表现出乐曲所表达的含义。这样,不但从形式上美化了课堂结构, 渲染了课堂气氛, 陶冶了学生性情,增强了欣赏能力, 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感悟理解力。
(三)以综合性艺术表演崭露表现力
综合性艺术表演主要指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教师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他们的表演, 不能苛求艺术水平有多高,但要在表演中尽量发挥其表演潜能,使他们在这些表演活动中有所体验, 有所理解, 有所提高。在律动音乐《木瓜恰恰恰》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在“恰恰恰”处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中的特殊节奏, 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一音乐节奏的理解,做出了许多与音乐节奏合拍的形体动作。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泼、敏捷、自由、开朗,在精神上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 并从参与音乐表演活动中发掘潜能,表达情感,张扬个性, 增强表现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不断得到培养。
(四)在渐进的评价中培养表现力
音乐教学评价是对音乐教学效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运用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发掘和发展小学生表现音乐的潜能, 建立自信, 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在音乐表演活动中,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适当的评价, 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在初学《我们把祖国爱在心上》这首歌曲时, 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演唱得是否准确来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在切分节奏和断音唱法处还不够理想。学会以后, 要求学生围绕演唱的情感是否理想进行评价,学生评价还未完全表现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通过多次深情地朗读歌词, 进一步体会我们和祖国的关系就是花朵和阳光、小鸟和春天、小草和雨露的关系, 最后演唱时,学生终于能有表情地、充满感情地唱好了这首歌曲。这种评价既是对前面成绩的肯定, 同时也是对下一步的演唱水准提出了新的努力目标。可以肯定, 这种评价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来说是很有效果的。
本着积极求索的精神, 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运用新课表中关于音乐表现的新理念, 拓展发掘小学生表现潜能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表现来表达情感,使其表现能力不断得到培养, 真正从音乐的表现中, 享受到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五、音乐创造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更应注意培养和挖掘小学生强烈而又丰富的创造力。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在他们演奏、演唱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乐感、想象和创造才能。给学生敢于表达和释放个性的宽松环境,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教学把小学生身上蕴含的创造性潜能开发出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最终形成创造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创造力:
(一)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想像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保护儿童好奇心,鼓励标新立异,是形成学生求异思维的基础。当一个学习过程处于民主和谐的气氛时,他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这时的求异思维会异常活跃,教师若在此使能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给予他们广阔的想象空间,那么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小学课堂中在做编歌词这一练习时,老师举例:小花猫小花猫喵喵喵喵叫不停,大部分同学会模仿老师的例子读出如“小鸭子、小公鸡”之类的句子来,一位同学表示了他的不同看法,读出“小花伞手中握转呀转呀真漂亮”,他打破了大多数同学模仿的格局,进入了创新阶段,这时应马上给予表扬,接着又有同学发言,逐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时应该告诉他们这就是敢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结果,这大大丰富了小学生的想象。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在音乐课中,用创设情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音乐是最富于情景的。通过创设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能从情感上激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从而产生兴趣。音乐教材中有许多是反映自然情景的作品,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自然情景,采用室内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
(三)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会让学生激情升华兴趣昂然。教师可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开展小而有效的活动,如各种有意义的兴趣小组和各类音乐比赛,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采用多元的激励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及时有效的音乐评价会给小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与激情。通过多元、综合的个性化教学评价,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发掘潜能、发挥优势、激励自信、激发兴趣。比如在器乐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听辩、记忆各种乐器音色的区别、特点,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在聆听音乐时观察这些乐器音色的搭配效果和有趣的变化发展,使之能逐步形成有关乐器组合规律的基本印象,并能由此萌发出自己头脑中关于乐器音色组合的一些想象。这样,经过坚持不懈地、有目的地培养,逐渐形成了用听觉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也就具备了在音响世界中展开种种对音乐想象的能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引导小学生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想象的条件和情景,让学生产生“触景生情”的心理反应。再辅以绘画、舞蹈、文学、生活经验等,使想象的内容与储备的表象材料恰当的联系起来,引导小学生进行联想、促进对音乐语言的理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创作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求异性、灵活变通性、活跃灵感性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寻找发现知识,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加强示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中培养其创新能力。
总之,音乐审美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 相交织进行的, 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发展的。音乐感受力的发展过程, 也是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过程。它们都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听、唱、奏、动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完成的。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的培养,经过初步尝试,本人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在今后的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更新音乐教育观念,不断完善自己,虚心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l] 顾形.让学生成为音乐审美的主体田[M].中国音乐教育,2001(6).
[2] 尹爱青.20世纪音乐审美教育实践透视和思考田[M].中国音乐教育,2004(2).
[3] 谢嘉幸.审美与审美教育91[M].中国音乐教育,2001(9).
[4] 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中国音乐教育,2004.
[5] 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2002.
[6] 曹理,缪裴言.中国音乐教学论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 毛晋平.中学教育心理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8] 刘俊三.中学教育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9] 雷默.音乐教育学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 曾遂.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 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2]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 音乐欣赏教学点滴谈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