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让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走出误区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湖南省长沙师范附属小学  贾峰


  【摘要】:本文基于音乐欣赏教育对促进小学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出现的语言替代型、单一欣赏型、形式主义等有背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提出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必须以科学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从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探讨了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误区、教学手段及方法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艺术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音乐文化含量最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小学生进行美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情操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学生热爱音乐、步入音乐殿堂的桥梁。因此,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一直是小学音乐教师孜孜探求的。音乐教育观念和教师能力结构的影响,以及部分教师对小学生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片面理解,致使有些小学音乐欣赏走入了有背于教学规律的误区。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片面理解、乃至对音乐艺术其特征的错误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有背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造成了教学效果差,并产生了不良后果:一是使学生失去了获得音乐艺术实践能力的最佳启蒙时机;二是延误了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最佳发展时期。由于音乐艺术学习有其本身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错过了最佳启蒙时机和最佳发展时期,会造成一批原本爱好音乐的学生的终身遗憾。一部分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上已走入了误区。


  1.      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但是它是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依靠于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是非语义的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是非语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长篇大论用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如:文学底子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即:以语言替代音乐。在我听课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属于此类。另一类教师由于并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无奈之大量地按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资料向学生“介绍作品”。


  2.      单一欣赏型


  “单一欣赏型”,即教师找来了许多音响资料,整堂音乐课用以音乐欣赏的单一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非专业音乐的音乐教育,这种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基本能力和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一般的音乐课堂教学都是由多项教学内容构成的综合课。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根据上述原则,“单一欣赏课”课型不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单一欣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学生常说的“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据调查,“单一欣赏型”的音乐课,也是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当然,其中还有其他种种因素,如过多的强调音乐的专业知识,也是影响学生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但是,这种心理疲劳和兴趣抵制肯定是单一欣赏课型所造成的。


  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欣赏课,并上得十分专业。此外,有些教师是因为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如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多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扬长避短”的课型。


  遗憾的是,尽管教材的编者再三提示:“增强学生参与音乐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音乐欣赏当然应以聆听为主,但是,应与其他音乐实践活动形式相结合”等等,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对小学生开设的艺术欣赏课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出现语言替代型、单一欣赏型、形式主义等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各种问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走入误区。


  二、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方法


  音乐欣赏是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素质教育普遍实施的今天,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直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方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养成等。音乐欣赏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事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去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提问法听,也就是在听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给学生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听前教师出示几个准备好的问题,如:歌曲的情绪如何?曲子的速度如何?力度怎样变化?你听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聆听。结果,听一遍后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歌曲的情绪低沉、悲愤;速度较慢;力度变化是:较弱――渐强――最强――由强减弱;听后感到一种压抑与不屈的抗争的力量。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直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对比法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惟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在提问法听的基础上,展示伏尔加船夫图,然后要求学生分段细听,学生得出:第一段音乐如船夫号子声从远处传来,速度徐缓。第二段犹如听者走到拉纤者近前,看到拉纤者饱受苦难但坚定的面孔,压在他们身上的纤绳,感受到他们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第三段听来如拉纤者由近及远及他们的呐喊在听者脑中萦绕,意境更加深入。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伏尔加船夫曲》这首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2. “唱”的参与式欣赏作品听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听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在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听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播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上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整首曲子的情绪都是欢快的,表现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3. “想”的参与式欣赏作品的目的


  “想”就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创造性地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首先应要求学生对作品听情绪进行体验,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第二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第三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音乐进入平静凝思,然后在丰富的内心体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果有的想象为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幽静的田园、仙女的舞姿,也有的想象为秀丽的山川、深切的怀恋等等。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适当地介绍作品听内容,待学生第二遍听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再展开更深、更细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通过学生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等,而且能使学生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善的音乐形象,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还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


  4.  “说”的参与式欣赏作品的深入


  “说”就是让学生说出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根据音乐欣赏的心理分析理论,音乐欣赏的理性认识并不是表现在欣赏者在乐曲作出某种抽象的理论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下的指导下,达到更深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听前教师对时代背景及曲作者作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老师板书评点结论,如引子部分强烈的鼓点般的节奏,流畅而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人们喜庆翻身解放的热烈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二部分,采用的陕北风味,跳跃、欢快、喜悦之情盎然成趣,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借鉴了河北吹歌的发展手法,把音乐推向高潮,形成了更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喜气洋洋、欢天喜地的感情。尾声变化再现了引子的旋律,前后呼应。第三遍评价式聆听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曲式为引子+A+B+C+尾声,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带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幸福、欢欣的思想感情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欣赏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说的参与,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听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结论


  以上仅是粗浅地谈论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出现的教学误区和简略地讨论了关于学生参与欣赏课的一些方法,参与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总之,要想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走出传统欣赏教学的模式,那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构建自主、开放、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相互提高的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聆听、学会分析、学会欣赏,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文化艺术出版社《实用音乐教学论》


  2.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




上一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新课程的整合发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