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浅谈对我国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看法――从一组音乐知识调查问卷谈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浅谈对我国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看法<?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从一组音乐知识调查问卷谈起

 

主要内容:笔者在读孙维权《中国音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从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音乐知识调查谈起》一文后,利用文中提供的音乐知识调查表进行了小型、无记名、书面调查。本文仅对两组调查进行简单对比,并对于中等专业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个人看法。
关键词:中等专业音乐教育 音乐知识结构 文化素质  何内容

《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刊登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学家孙维权注①的《中国音人希望欣赏什么样的高雅音乐?――从上海音乐学院学生音乐知识调查 谈起》(下文简称《中》),在文中作者对上海音乐学院各系本科三年级以上200余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欣赏学习的小型、无记名、随机的书面调查。在这次的调查表中共收录了中外名曲30首,(包括10部外国古典音乐作品,10部1976年前创作中国音乐作品及10部1976年后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选择虽不能算包罗万象,但其中外国作品为各时期各国家作曲家的代表作,中国作品主要选自“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及各奖项获奖作品,同时在选择上注意了针对各学科专业学习内容选取不同体裁形式作品,可以说这份问卷在作品选择考虑方面是较全面的。
    然而调查结果却十分不尽人意注②。调查结果显示,30部作品中,从未听过作品的比例竟然高得惊人,《中》文中作者对于这并不正常的现象进行了详尽分析,其中有对于高等音乐教育问题的质疑;对“华人经典作品”的解剖;对于我国现代高雅音乐创作发展道路的思考。同时,《中》文中又对7现现今十分流行,但又让人雾里看花甚至对创作产生误导的问题加以讨论注③。
    笔者在初读《中》文后实为吃惊,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学生对于这些众所周知、脍至人口的经典作品怎会出现文中调查结果显示的惊人数字?于是也以《中》文中所提供的音乐欣赏调查问卷对包括笔者在内的某音乐学院附中初一至高三年级理作、声乐、钢琴、器乐各系50余学生进行了随机书面调查,收到有效卷50张,调查结果如下:
    音乐作品 没听过 听过不喜欢 喜欢 非常喜欢
    十部外国作品 28.2% 10.6% 38.8% 22.4%
    十部1976年中国作品 14.6% 28% 38.8% 18.6%
    十部1976年后中国作品 89.1% 76% 9% 24%
    可见上表与《中》文中的调查结果对比只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确,正如《中》文所说的,参与调查的学生是我国音乐事业的后备军,也理应是同代人音乐知识最丰富、音乐能力最强、音乐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但是这些映入眼帘的数字又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虽然这样的调查因为范围小或是某些客观原因造成的调查片面性,但是其反映的主体还是正确的。
    当然导致产生这样调查结果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学生年龄、欣赏程度、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等。这里笔者仅想对导致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从我国中等专业音乐教育这一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谈谈对于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看法。(下文仅以中等专业音乐教育为主,当然作为高等音乐教育以下问题也是存在的。)
    首先是音乐知识结构不均衡、不完整。《中》文中提出,“许多声乐系学生熟悉歌剧而不知道管弦乐作品;民乐系学生知道民族作品而不知道西洋作品;学习西洋音乐学生对中国作品缺乏了解。”
    现在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尤其是其下属附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音乐技能(如所学乐器、视唱练耳等),而乎略了对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如音乐欣赏、音乐创新能力等)而这种情况又依专业不同而表现不同,应该说音乐理论及作曲学科较多重视后者的培养,而其他学科在这方面开设的课程就是凤毛麟角了。在这种客观状况下,学生本身对除专业以外的内容必然产生重视不足的情绪。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十分局限,除对本专业知识了解(很可能也只是皮毛),对于其它专业的音乐知之甚少。
    导致这一结果不仅有学校在教育体制上的问题,也有处于专业音乐教育的之中的学生自身某些问题。应该说几乎全部专业音乐学校学生(除声乐系部分学生)都是自幼学习乐器,也大多数也是在音乐方面较有天赋。许多学生认为,在学校最主要的就是主课,能够优秀的完成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技术上有所提高就足够了,至于其它音乐形式、音乐范畴暂时与自己没有关系。听不听学不学都没有什么大用,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能够接受到中等专业音乐教育。自然要比其它业余学习者强的多。再学习高等专业音乐是顺理成章的,如同进了“保险箱”,这样的优越感又导致了学习的放松心理。本专业学习内容掌握都是困难的,更不要说其它专业的音乐内容。
    由此引发的更为广泛的内容是关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对于中等专业音乐教育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文化素质的培养,这里笔者也要谈一谈。虽然这一问题并不能够从问卷上直接显示,但作为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人才的最基础也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上文提到,因为音乐院校学生多为自幼学习音乐,所以各别家长以及学生对于文化学习、文化素质培养投入重视相对较少。这就使学生的文化素质略低。进入附中学习更使文化教育被拿到辅位。
     一个十二岁的初中生,有几年琴龄,可她演奏的古琴曲仅给人一种冗长之感,这是为何?展开一张中等专业音乐学院学生课表,1/3时间是个人安排,其余大部分是专业课程内容,仅有的文化课程也只是文科内容(语文、英语、地理、历史、政治),个别院校开设了数学,试想一个初中生就不再学习中学生的常规课程,那么她的知识结构该多么单一!这足以解释为何那位小古琴演奏者的琴声无法动人。古琴作为一件文人乐器,只有技术而没有文化底韵,怎么会弹好?虽然学校对于文化课安排也有诸如时间、师资等难处,但这也是否反映了中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弊端呢?
    现在我们来看看在珍贵的文化课上又发生些什么?个别教师讲课无精打采,学生个个忙着自已的事,老师没兴致上,学生更没兴趣听!考试情况更不容乐观,基础可以的学生临时抱佛脚,而那些较差的只好走些“歪门斜道”了!
    这里绝对不是笔者无机之谈,作为其中的一员笔者是有感而发的。在这种情况下培养的专业音乐学生连正常中学生应达到的文化水平都不及,那么又怎么称得上“人才”?试想如果我们再选择一份关于文学、戏剧、美术,作品欣赏的调查问卷,那么调查结果又将如何呢?
    随着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本身便是一种素质培养的专业音乐教育是否也该加把劲儿呢?自今年起,全国各音乐院校附中将完全取消会考制,全部毕业生将与普高毕业学生平起平坐,一视同仁参加高考,那时我们还能够微笑面对“3+X”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没有积累,那时一口气怎能吃个胖子,只怕悔这晚矣!
    对于浸于专业音乐教育的莘莘学子,我们当然希望他们能够终生爱乐,为我国音乐事业发展作出贡献,也希望他们当中有未来的音乐家、音乐大师。然而这依靠的绝不仅是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音乐修养、文化素质的综合体现。我国近代音乐家中多数不仅是音乐家,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猎,如李叔同、赵元任、王光祈等等,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虽然也有很多弊端,但他们知识结构的平衡性与完整性是现今专业音乐教育无法逾越的。
    国家以教育为本,如何从根本提高音乐院校学生音乐和文化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人才,是一件值得思考具有长远意义的大事。许多院校已经开始思考这一问题,检讨我们的教育模式,从软件、硬件上一同进行改善。还有一部分院校已经开始为适应国家政策进行改革,如增设数学课、拟建微机室、语音室等培训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场所。还积极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开设专家及各界人士的讲座与座谈等。这些现象是令人可喜的,它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改革迈出的勇敢一步、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
    这里笔者也要对于我国中等专业音乐教育提出几点个人意见:
    1、教育体制的改革。
    中等专业音乐院校多采用高等教育教学体制,在课程安排及学生管理方面也相对自由,强调学生自觉性。但是作为中专的中学生,这种自我约束能力还是很弱的。所以如果缺少学校某些硬性规定、缺少压力是很难自觉达到预期效果的。我们可以尝试在学校采用军化或半军事代管理制度,这样学生在时间安排、生活习惯、学习课程上更加统一,更加有序。
    2、课程安排的完善。
    在各学科中依情况,增加音乐欣赏,音乐写作等专业方面课程,同时定期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及座谈;在文化课方面将中学常规课程纳入中专音乐教育课程表中,但可以依学习目的,学习程度不同,从不同侧面学习(如许多课程可作常识性知识掌握开设,而不用深层次挖掘)。同时可以采取大学教育形式中的选修课程制度,开设如文学作品欣赏、美术作品欣赏、戏剧作品欣赏及微机、midi制作等各门类课程,以丰富学生视野,留给学生选择个人爱好的空间,同时锻练学生自我培养素质的能力。
    3、考核制度的加强。
    虽然这是许多普遍中学贯用的,被认为是抹杀学生能力的手段,但在中等专业音乐教育中却是必不可少又十分或缺的内容。由于课程安排的松散加上学生多个性较强,只有增加考试次数才能够强制性的改变其学习状态、了解学习状况、选择最好的学习方式。另外要整顿考试中存在的不良风气、现象,如考前“辅导”、考场不严格、作弊现象等。考试不是目的,但却是一种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使其在学习中更有主动性的较好办法。
    4、升学制度的改革。
    在升学方面应该尽量杜绝近亲繁殖,如许多学生附小、附中、大学、研究生、博士都在一所学校学习,最后又留在学校当老师。这就使人才流动停滞,使各学校分别日趋增大。这样对培养专业人才是十分不利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新陈代谢”才有利于“健康”!
    作为中等专业音乐院校学生,也应该同样思考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从自身改进以适应新的更加崇尚文明与文化的时代.

    注释:
    注①孙维权(1938―~)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华南师大音乐系客席教授。主要著作《音乐日日谈》、《世界著名通俗钢琴曲欣赏》、《键盘即兴弹奏指南》,还主编了《中外名曲旋律辞典》。未得

    注②《中》文调查结果
    音乐作品 没有听过 听过但不喜欢 喜欢 非常喜欢
    十部外国古典音乐作品 14.2% 10.2% 46.2% 29.1%
    十部1976年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 11.4% 23.3% 47.9% 17.1%
    十部1976年后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 77.1% 8% 11% 3.7%未

    注③《中》文中分析的7条观点
    1、“中国音乐创作要向世界先进音乐水平看齐。”
    2、“大胆创新就要抛弃传统手法。”
    3、“新作品不为人所知,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
    4、“高级的作品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理解的。”
    5、“中国民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太低,现在听不懂,一百年后就懂了。”
    6、“我是搞代表国家水平的交响乐创作的,向群众普及音乐、根据群众需要进行创作,是流行音乐作曲家的任务,不关我的事。”
    7、“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个性表现,我不管别人不喜欢不喜欢。”classical.net.cn任何内容

    附录1
    外国古典音乐作品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
    贝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热情”
    消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歌万里《费加罗的婚礼》
    柴科夫斯基:舞剧《天鹅湖》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世界》
    威尔蒂:歌剧《茶花女》
    比才:歌剧《卡门》
    李姆斯基-科萨可夫:《天方夜谭》组曲
    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中国音乐作品(1976年前)
    洗星海:《黄河大合唱》
    聂  耳: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何占豪、陈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
    张敬安等:歌剧《洪湖赤卫队》
    晨耕、唐河等:《长征组歌》
    吴祖强等:舞剧《红色娘子军》
    瞿维等:舞剧《白毛女》
    李焕之:《春节序曲》
    刘德海等:琵琶协奏曲《草原上的小姐妹》
    中国音乐作品(1976年后)
    朱践耳:管弦乐《黔岭素描》
    瞿小松:混合室内乐《MONG DONG》
    金  湘:歌剧《原野》
    叶小刚:管弦乐《地平线》
    郭文景:管弦乐《蜀道难》
    刘敦南:钢琴协奏曲《山林》
    谭  盾:《交响乐与人声、道极》
    陈培勋:第二交响乐《清明祭》
    汪立三:钢琴曲《他山集》(前奏曲与赋格套曲)
    越晓生:钢琴曲《太极》

 




上一篇精心设计音乐课堂教学的三环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