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由《春晓》想到的――浅谈诗词音乐在音乐教学中<?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宁波幸福苑实验学校 郭 瑾
摘要:音乐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音乐教学应提倡学科综合,诗词与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两个不同类别,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诗词音乐走进小学音乐课堂不但可以将两种艺术形势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还可以在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本文还将从诗词音乐的选材、鉴赏和学唱诗词音乐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音乐的创作等方面进一步阐述诗词音乐该如何走进音乐课堂。
关键词:诗词音乐 音乐教学
一、诗词与音乐的联系
在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由于劳动产生了语言,人脑的发达,为音乐的产生准备条件。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歌唱作为古代重要的音乐形式更加盛行,据记载《诗经》中记录了305首歌曲,分为“风”、“雅”、“颂”三类。换言之,《诗经》中记载的诗词其实是用来唱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古歌”的“歌词”,到了唐宋时代中国诗词、音乐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涌现了诸多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被广为传唱。由此可见,诗词与音乐在很早以前其实是“一家人”。
现在,为了能让诗词音乐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作曲家将记载中的诗词与现代新音乐进行融合发展,于是,有许多琅琅上口的诗词被搬上了音乐舞台,有的甚至走进了流行歌曲的行列,当然也有一部分走进我们的音乐课堂,《春晓》一歌就出现在人音版第四册教材中。那么,诗词音乐的进入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具有哪些优势呢?
二、诗词音乐在教学中的优势
(一)从教育目的说: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艺坛中是独树一帜的,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而诗词艺术更是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瑰宝,集中国各地区民族文化之大成,集无数文学家、诗人智慧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诗词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诗词音乐进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文化和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诗词音乐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诗词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诗词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诗词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有长久传唱不衰的经典,加之与优美的旋律相结合。这些必将激起学生对中国诗词音乐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学生进行诗词音乐的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
(二)从教育理念说:提倡了学科的综合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学科的学科综合包括音乐各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领域的综合。音乐学科的学科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构建起音乐与其他学科及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音乐与诗词这两种姊妹艺术虽有区别,可区别中又体现其内在联系,前者运用速度、力度、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通过聆听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在脑海中产生美好的想象,而后者则力求用最精练的文字和规整的结构来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形象的意境,两者的结合是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为主线,在音乐各表现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诗词的特点,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既提倡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又升华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三)从教育实践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诗词音乐的出现转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学生的习惯思维中诗歌的表现形式是朗诵,但在课堂上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诗词会对学生产生相当大的听觉冲击。听到熟悉的诗歌可以用音乐来表现,学生的第一感觉是惊喜,继而对诗词音乐产生强烈好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当你听到诗歌能用美妙的音乐演唱时,是否会引起你的兴趣,想去学习它,将来自己也能演唱呢?这是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美,它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
三、诗词音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那么,在音乐教学中该如何抓住学生的心理来引导学生鉴赏和学唱诗词音乐呢?
(一)拓展音乐空间
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充分发挥诗词音乐的特点,正确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相当重要,诗词音乐是一个相当好的教学载体,从形式上来说它同时具有文字的美和音乐的优雅,从内容上说诗词音乐包括了人类各种情感,容易产生共鸣,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理解和喜爱的诗词音乐予于教育。
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诗词音乐作品呢?
1、音乐作品必须是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并能为学生的感受提供生动、感性的音乐形象。
2、音乐作品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的,即选择那些生动、明朗、优美的音乐作品,能让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例如,《春晓》一课歌词浅显易懂富有画面感,又恰好是学生语文课刚刚学习的内容,在音乐课中以音乐的形式表现,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音乐课堂上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感受、欣赏、表现等音乐智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注重情感因素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他强调指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那么如何来实施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体验音乐情感呢?
1、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投入
情境的设置,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它包括学习环境的情境创设与组织教学的情境创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音乐教师是一个演技高超的艺术家,把讲台当舞台,把课堂当情感场,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创设一些美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和对音乐的真切感受。如:教室的美化、电教多媒体的应用烘托等。例如,在教学《春晓》一课中,我先在课程开始为学生播放了几首用音乐的形式表现的唐诗作为新课的导入,有学生比较熟悉《咏鹅》、《锄禾》和《枫桥夜泊》,并在学生欣赏的同时播放相关的FLASH动画烘托气氛,将学生引领到诗歌的情境中,诱发学生的情感,为接下去的教学过程作出成功的铺垫。
2、感受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感受情境主要是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者多媒体精彩直观的画面为切入口,在教师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我在正式教唱《春晓》前,利用多媒体演示将该诗歌的意境以学生喜爱的动画形式播放一遍,此外又添加了风雨声和鸟叫声,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好奇的神经。在学唱的过程中,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学会如何表现音乐,我做了一个花落的动画演示,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声音演唱歌曲的结束句ī 6 5 3 | 2 - - - ||(花落知多少)。
3、拓展情境,引起情感升华
音乐来源于情感,又是表现情感的载体。音乐不仅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情境、让人心醉的情感,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体验到学习快乐的愿望。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学生的情感投入之后,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根据音乐作品中鲜明的音乐情感表现及学生具有敏锐的感觉、辨别能力强等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艺术情境再创作,开发音乐创作智能,达到进一步挖掘音乐的不同情感体验。艺术情境创作是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音乐的最佳方式。在完成学唱《春晓》一歌的教学过程之后,我为学生安排了几首学生较为熟悉并喜爱的诗词音乐供学生欣赏,例如《但愿人长久》、《满江红》还有《明月千里寄相思》,引起学生对诗词音乐更浓厚的兴趣,从单纯的教师教学演变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相关的知识,实现教学互动。
(三)培养音乐创作智能
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在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向前进行。” 可见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物形态联系在一起,与人的生理、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的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体验到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联想。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进行简单创作的,我将学生熟悉的诗歌《回乡偶书》作为学生创作歌曲的歌词,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表现的场景,并决定应该用怎样的旋律、情绪、力度和速度去自由演唱这首诗歌,有些同学大胆的将《闪烁的小星》旋律与诗歌《回乡偶书》结合在一起,这种自由的组合不就培养了音乐的创作智能吗?
总之,诗词音乐引进小学音乐课堂是对现行音乐教育体系的有力补充,它的出现可以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效地体现了学科综合的优越性,是拓宽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孙继南主编
2、《情感教育心理学》 卢家楣 著
3、《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订
[1] [2]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让音乐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