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初探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北里小学  李琳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音乐教师首先要构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质和创造性人格。笔者对此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了对构建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策略与方法的探索研究,包括:探究所依据的原则;构建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模式;构建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研究成果;结论等.以期对小学音乐教师有所裨益。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体系的基础是教育,关键是创造型人才。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要培养人。”音乐教师首先要构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潜质和创造性人格。笔者对此进行探索与研究,本文就是这一探索的概括与总结。


  一、探究所遵循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一)理论依据


  1、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创造性思维,并较好培养个体的学习风格。


  2、创造教育的理论


  创造教育研究认为,凡是智力正常的儿童人人具有创造潜能,在支持的环境与适合的教育条件下,这种潜能就会转化为自我实现水平的创造力。


  3、音乐学科教学论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4、儿童心理学理论


  小学生感知事物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这个时期,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二)依据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儿童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向学生展露新奇、有趣的音乐、律动,能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积极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的需要与动力。


  2、需要性原则


  三~五年级学生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他们认知能力,感知、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不满足于唱游教学浅显的表现方式,因此,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学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着重从听觉入手,融知识技能与音乐形象于一体,强调感性知识和技能技巧运用,以满足学生高层次的需求。


  3、实践性原则


  音乐教学的原则是要一切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实际唱奏甚至作曲来体验音乐,培养学生自身的乐感,以此提高其音乐素养。


  4、创造性原则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创造性人格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由主要教育因素组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步骤、环节与流程。它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不同的教学实践、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学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也不同。笔者在探索与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适于小学三五年级学生的音乐课教学模式。其宗旨在于使孩子们对音乐发生兴趣,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并在大面积全过程的参与活动中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音乐新教材的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中把小学音乐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一、二年级为唱游课,三、四、五年级为音乐课,分别编成两套教材。对于唱游教学模式基本定格为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这里要建立的是三、四、五年级音乐课的模式。其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为热身、主题及结束活动三段,其中主题活动又包括“唱、想、做、评”四个步骤。现举例说明如下:


  1、热身活动


  目的是引起学习动机的准备活动。比如一个小小的游戏、猜谜或是师生问好歌等等这样的方式可以创设一种音乐氛围,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气氛更加活泼生动,从而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主题活动


  这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包括“唱、想、做、评”四个主要步骤。


  (1)唱。


  唱就是演唱歌曲或音乐,通过学生、老师的演唱,构建师生互动的情境和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演唱,感受歌曲、理解歌曲、表现歌曲,为歌曲创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2)想。


  “想”就是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鼓励学生思维的联想与发散、引导自由想象,以寻求创意。


  (3)做。


  “做”就是引导学生实践与创作,利用各种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做中创,通过唱、想的体验,把亲身感受表达创作出来,成为个性化的作品,同时把自己的作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在这一阶段中,不同的活动方式,是指写、说、演、唱等实际操作活动。


  (4)评。


  “评”主要是师生共同评估儿童作品,共同评鉴,相互欣赏,充分开发学生资源,促使创造性思维由个体萌芽而进入整体发展的阶段。在此阶段,强调的是师生相互的尊重与反馈,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延缓判断”原则的具体表现。


  3、结束活动


  结束活动主要就是对本课的一个总结。


  例如教学案例《我的梦》中,通过唱、想、做、评,每个学生把对《愉快的梦》的理解变成《我的梦》,有的学生创作《我的足球梦》,他们唱道:“冲啊冲啊冲啊,我的中国队,在绿色的球场上努力射门,喂咿快来看,那就是胜利的曙光,为了大力神杯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有的学生创作《我的空中花园》,他们表演:“飘啊飘啊飘啊,我的梦之船,在蔚蓝的天空轻轻飘荡,喂咿快来看,那就是空中花园,可爱的花儿青青的小草正在轻轻歌唱。”还有的学生创作了《我的秋千梦》,他们写道:“荡啊荡啊荡啊,我的秋千,在美丽的云里轻轻荡漾,喂咿快来看,那就是海上天宫,可爱的小鱼儿正在那里玩耍嬉戏。”多么美的音乐啊!这就是学生的音乐作品,这就是他们的创造力。


  三、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学中宏观的对策与方略,它是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它与教学方法是战略与战术之别。因为它所起的作用是规范、指导具体方法。而在创造性思维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就需要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的支撑。


  (一)开放性教学策略


  是开放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思维空间、表现形式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方式。它是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裁体。开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科书内容、生活内容、实践内容、时代内容的有机融合。课堂向课前、课后开放,学校向家庭、社会开放,以充分开放思维空间,教会学生从小敢听唱,能听唱,敢想做,能想做,鉴于此,课堂教学应以激发学生“听唱想做”的兴趣,教会学生“听唱想做”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听唱想做”的意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主线,使开放性教学成为“唱、想、做、评”教学新模式形成有力的助推器。


  (二)创设支持创造的音乐环境策略


  在学校,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布置理想的教室及校园环境,如在音乐教室、在教学楼的楼到墙壁上适当地悬挂音乐家的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还可以出版一些音乐墙报或音乐板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评论音乐家的优秀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发表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种种议论或评价。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策略


  组织各种音乐社团,如合唱团、乐团、钢琴组、作曲小组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组织各种音乐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演欲望,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同样影响也很大。


  (四)引导独立探究策略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在音乐情境中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音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学习环境的互动,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意义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实践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绝不暗示,而要千方百计去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


  (五)评价体验策略


  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内容,一是对学生在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精神品质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知识的成功与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以多渠道地获取改进音乐教与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以提高音乐教与学的质量。


  四、教学方法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即教会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会最多的知识的战术性方法。它是对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发展其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时、因条件而异,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针对不同内容与教学对象选择合适教法,不仅是对教师水平的一种全面、综合性的考察,而且也是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需要。


  (一)口诀教学法


  学生们在做“找领袖” 等游戏中,边玩边念口诀,“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是小学生游戏中喜闻乐见的一 种方法。电子琴教学中,可把指法要领编成口决“指尖站、手掌圆、手腕稳、双臂通、肩松驰、两手撑”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口诀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具有统一行动、便于记忆、提示动作等功能。它启示教师可以让口诀法迁移运用到教学中,对掌握知识技能具有较好的作用。


  (二)生活引入法


  小学生虽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很喜欢观察大人们如何进行生产劳动,并能记住一些劳动场景。例如:教学生民歌《劳动号子》时,先让学生看船夫号子的录象,学生们看到渔夫拉着纤,唱着有力的船夫号子,一下子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也自然明白了号子来源于劳动,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三)形象体验法


  小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因此,我们应该时时注意运用他们的形象思维去启发他们的抽象思维。例如:教学生唱好顿音记号,就用一个乒乓球在桌上抛几下,让他们细心观察体会乒乓球落下的声音是“短促、有力、清脆、有弹性”,通过形象学习与体验,学生再唱顿音就不难了。又如教学生唱《春天》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美景,除了用图画来引导以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春天公园里的景象。同学们通过丰富的联想,展示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在形象的支撑下,再唱感情就不同了。


  (四)迁移法


  “迁移法”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学生视唱、合唱时,学生往往唱不准音高。怎么办?我就先教学生先弹后唱,电子琴有它固定的音符与指法。指法与音符一一对应,看得见,摸得着,只要弹得准就能唱得准。这种方法在合唱教学中尤其见效。先合奏,后合唱,两个乃至三个、四个声部往往只需两、三遍就合上去了,这真是“以琴代声,方法巧妙”。


  (五)直观图示法


  在电子琴教学中,学生弹奏一段乐曲,往往需要边弹边唱。有时弹准了音位,又搞错了指法。为此,我要求学生在电子琴上贴上反字的“音位示意图”,这种“直观图示法”一下子就解决了音位问题。为了解决指法问题,我创造了“手势视唱法”,让学生边做手势边视唱,手势唱准了,指法练熟了,曲谱再上琴弹,这样“化陡坡为缓坡”,一下子解决了这一难点。


  五、研究成果


  (一)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案例《我的梦》、《我的故乡》等就是以先进教育理念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以体现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整和、调动学生兴趣为原则,以唱、想、做、评四个主要环节,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来展开教学的,案例《我的故乡》还在EPD教案评比中荣获三等奖。在“十五”课题组的帮助指导下,本人撰写数篇论文、案例均获国家级、市级奖项,并在创造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打印80份推广交流。因此,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得到了显着的提高。


  (二)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创造力得到较好的开发与培养


  在所做市级研究课《我的故乡》中,学生在创作《我的故乡》时,不仅感动了自己,还感动了在场的所有领导和老师。有的学生写道:“古老的北京,我爱我的故乡,绿色的北京,迎来了奥运!I  love  beijing!There is my hometown!” 这就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创作出的作品。不管他们的作品水平如何,这都是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这都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学生从以前的音盲到现在能自制各种打击乐器、简单的弹拨乐器、音乐小报以及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等,通过各种创造实践活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质和音乐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质量得到相应提高


  学生在多次音乐(合唱、舞蹈、器乐、英语情景剧等)比赛中荣获国家级、市级奖项。教师的教学案例、科研论文也多次荣获各种国家级、市级奖项,师生整体水平的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也随之相应提高。


  六、结论


  本探究说明,采用以“唱、想、做、评”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模式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不但可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师生的创造性。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多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多种有利于培养、提高人的素质的,尤其是能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音乐教育模式、策略和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对外来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策略和方法采取拿来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更新、更好的音乐教育来。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与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双有   《我的音乐教学》    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6


  3、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4、曹理  崔学荣   《音乐教学设计》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郭声健   《音乐教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如何打造有“音乐味”的课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