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内容摘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音乐欣赏必要的认知支架、情感支架、能力支架、背景支架,并把握音乐欣赏的阶段与心理过程,建构支架式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理解、鉴赏、表现、创造等综合素质,使学生积极地感知音乐、理解音乐,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脚手架、支架式教学
单位:萧山区临浦镇第三小学 姓名:朱剑虹
一、现状与思考
音乐欣赏是指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美的音乐教育。”因此,现在有关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论、方法也逐渐丰富起来,但由于音乐是一种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的艺术,是以音响的形式来激起人的情感共鸣与理性认同,达到审美作用的,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又缺乏审美经验,所以不少教师还是“省心”地沿袭传统的方法,即先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然后以分、合为基本手段,单纯地让学生反复听音乐。于是,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尴尬场面。
如何改变音乐欣赏教学这种不尽人意的现状呢?我觉得关键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为学生欣赏音乐提供必要的“支架”,使之能积极地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获得艺术享受。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探着把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等人的心理学派理论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中、高段音乐欣赏教学中,以期在学生原有知能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种悦心、悦耳、悦目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理解、鉴赏、表现、创造等综合素质来领悟乐曲的意境美。
二、概念界定
支架:原有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学生在旧知识、能力基础上攀缘到新知识之间的起辅助作用的“脚手架”,如教师设计的问题、出示的教具、播放的录像等等。
支架式教学法: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三、实施策略
(一)搭建欣赏音乐的“脚手架”
1、认知支架
舒曼曾指出:“只有了解形式,才会明白内容”。在学生欣赏音乐时,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去感受音乐形式美,理解乐曲的含义。
(1)、音乐主题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的核心,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体系基础,在许多音乐作品中,总有某一段旋律最鲜明、最有特点,出现次数最多,这就是主题。音乐欣赏时,就该牢牢把握音乐主题的基本形象,使之成为音乐欣赏的切入口和突破口,以此为支架,理解全曲的结构和内涵。如欣赏《波基上校进行曲》,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乐曲嘹亮、整齐而又诙谐、欢快的主题形象和体会乐曲回旋曲式结构,我首先出示了音乐主题旋律:
接着,让学生聆听基础上打出节奏,再让学生边踏步边哼唱主题音乐(或用口琴吹奏),这样,学生主题音乐形象理解深刻。在整音乐曲的欣赏中,能准确找出主题的出现次数及主题变化,有效地辅助了欣赏教学,加深了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
(2)音乐语言 音乐语言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其中旋律、节奏、力度、和声是最重要的表现要素。如何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对学生来讲就是如何从作品旋律、节奏、力度、速度、和声的变化中发挥想象,把握音乐形象,理解音乐。如欣赏《西班牙斗牛士》时,乐曲一开始,我向学生提出: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激昂的号角声,急促的牛蹄声)你能把它的节奏模仿出来吗?(××× ××× ××× ××:‖),学生模仿后说说此节奏为什么反复出现?(再现了蛮牛多次进攻,比赛十分激烈的场景)。再次欣赏,可通过律动、反复聆听,让学生尽情感受乐曲旋律、节奏、力度等变化所描绘音乐形象的变化,有的同学说“看到了蛮牛一次比一次激励的进攻”也有的说:“在激进的乐曲声中,看到斗牛勇士面对蛮牛凶猛的进攻,沉着潇洒,在舞曲声中从容地把利剑刺向蛮牛的脊背,展现一种智慧和勇气集合的美。”
(3)音乐体裁和风格 在平时的欣赏中,教师要逐步引导掌握一些常见的音乐体裁和风格特征,让学生能听辨不同的体裁和风格的音乐作品,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如进行曲是用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节奏性强,结构整齐,雄壮有力,有行进感;摇篮曲抒情恬静,曲调优美轻柔;舞曲旋律欢快,活泼热烈,节奏鲜明。
2、情感支架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欣赏课的纽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善于把情感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度,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欣赏活动中。
(1)以境育情 情感具有情境性。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如欣赏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等画面,同时配合民族乐曲合奏壮阔的场景,让学生们边欣赏迷人的画卷,边听着典雅、优美、抒情的旋律,不知不觉间就沉迷在这醉人的情境中。
(2)以情引情 情感效应的主导方面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富于激情的人,要充分地、艺术化地利用自己的体态和声音语言,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对于每首欣赏作品,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如欣赏作品《小白菜》时,我用自己悲凄的神态和动作语言来打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在欣赏《渔舟唱晚》时,我用平静、委婉的语调描绘着“晚霞斑斓,渔歌四起”的湖滨夜景,在音乐之河静静流淌的时候,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欣赏《毕业歌》时,我又用激昂的语调、号召性的语气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作品的激情。
3、能力支架
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过程的,是具有规律性的。运用一定的信息载体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而问题是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是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深化的阶梯。因此,教师从学生认知基础、教学目标出发,认真设计问题,是构建能力迁移支架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这首乐曲,师只做简单导入:“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曲子,此曲描绘了一幅非常美好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闭目静听,那优美的旋律仿佛带孩子们融入大自然中。乐曲停后,教师从整体上问:“这首曲子带给你怎样的心情呢?你在音乐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们充满兴趣地讲述自己在音乐中感受到的情境,有的说仿佛置身在幽静的原始森林里,有的说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在幸福戏耍的场景,也有的说想起了曾看过的少数民族的舞姿等等。后师展示一幅描绘苗族山寨山明水秀、富有生机的生活画面提问:“你能看这幅画再次谈谈对这首乐曲的理解?”讨论后,好多学生提出乐曲题目似不合内容,借此师提出:“你能给这么美的旋律取个更好的名字吗?”大家争着思考取名,学习讨论,探索氛围浓郁,课堂气氛活跃。
4、背景支架
音乐作品创作与作家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作家的经历、思想、文化、修养紧密相联,每部作品都有其历史性。如果希望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感性欣赏升华到理性欣赏,教师应为学生介绍作品的作者、时代、民族特征等背景知识。当然,介绍要适当,把握时机。例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由于现代学生一下子无法理解上世纪抗日战争的故事,毕竟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得太远了,在上课前,先找几个舞蹈队的学生,排演这个故事,把二战时日本帝国主义如何垂涎、侵略我国的领土,掠夺我国财富的罪行作简单生动演讲,让学生了解当时历史氛围,后引入“王二小的故事”,并穿插表演小品节目,再现了作品的历史情境,激起同学们的民族义愤和爱国热忱,也为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理解作品内容起催化、促进作用。
二)、构建支架式欣赏教学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一般用是由五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根据音乐欣赏的阶段与心理过程,我认为,运用支架教学于中、高段音乐欣赏中的基本环节可勾勒为:
下面结合《春江花月夜》一课的欣赏教学,进行具体阐述: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感知表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导入是欣赏教学的起始环节,设计巧妙的导入情境可以促成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的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的都是美的形象、新奇的事物,新鲜感油然而生,就会产生一种对音乐欣赏的期待、期盼、渴望的情绪,真正做到“未闻曲调先有情”。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通过听觉感知获得音响印象,产生情绪体验。
首次欣赏《春江花月夜》时,针对学生理解此曲有一些难度,教师并不直接出示曲目,而以简单导入:“今天,我们驾起轻舟,一起漫游在平静的江面上”直接引学生欣赏作品。接着,教师播放乐曲,要求学生闭目聆听,并用柔和的声音,诗般的语言深情地带学生入优美的意境:“当那暮鼓送走夕阳,箫音迎来圆月的傍晚,江面上一片宁静,柳丝在夜风的吹拂下婆娑起舞,花草在微风的抚摸下含笑点头,水面波心荡圆,突然,木桨打碎了江中渔船的倒影,水波托着那荡漾的轻舟由远而近,急驶而来……”优美的旋律,加上深情的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美的意境中,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对乐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我及时要求学生谈感受,学生们激情很高,有的同学说:“仿佛置身在江面上,看到了诗画般的美景。”有的同学还说:“乐曲把前一天考试带来的阴影,劳累都带走了,心里感到特别的宁静和温馨。”这种由声入景,由景生情的引导,使学生初步感知音乐表象,激起学生更深层理解音乐的兴趣。
第二环节:独立探索,感受想象
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立自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学生的探索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但由于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探索任务,达到预期目的。为此,教师需要确立具体的探索目标,并提供探索支架,鼓励学生在反复倾听中展开想象活动,进入音乐的情境状态。学生的独立探索贯穿在教学的不同点中,我们以欣赏《春江花月夜》复听时的探索为例展示它的操作过程。
初听时已完成的主要任务:
①以媒体情景支架方式已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
②采用主(学生)客(作品)体直接交流形式解决了难点。如了解本曲中“换头合尾式变奏”演奏方法。
③已初步了解音乐所表现的情境。
在此基础上复听全曲,让学生再次独立探索。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探索目标 欣赏前,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学习任务以问题形式供学生选择。如乐曲的基本情感、情绪,作品给你带来的美感,曲式结构的变化,整首乐曲中听到了哪些乐器在演奏,其音色、技巧如何等等。当然,学生也可探索这以外,认为值得探索的问题。
第二步:提供探索支架 围绕当前任务,可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些支架:①以《春江花月夜》音乐为背景和情感支架。②提供音乐美感供学生选择:如音乐的悲壮美、抒情美、忧伤美、曲线美、层次美、不同民族的特色美,但以六年级的学生基础必须举例说明。③在听赏探索曲式结构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听辨方法提示:可从乐曲不同速度、节奏、节拍、旋律对比中寻找。④出示民族管弦乐队演奏图供学生选择演奏乐器,重点分析各乐器所表现的景象。
第三步:选择探索内容 学生按自身基础、特长、兴趣、能力,自由选择上四项目中的一项为探索内容。
第四步:演示问题原形 教师通过演示等方法,提供问题解决原形,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景,教师的引导应随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递增而逐步减少。《春江花月夜》的欣赏,针对音乐学科的形象性和学生思维直观性,教师再次播放录像上海民乐团的实况(网上可下载),学生自己选择探索内容去观察、思考、想象,实现主客体直接交流,产生情感共鸣。
第五步:个体独立探索 学生根据自己选定的内容,自行独立探索,教师以帮助者、促进者的身份进行个别辅导。在学生独立探索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听音乐时的神态、情绪的变化,当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为音乐所感动,常常会自然地引发感性愉悦,兴奋达到高潮时,往往会自我陶醉,真正得到审美愉悦。我抓住学生这一特征进行个别交流。以603班学生在个体独立探索时交流的言行摘录如下:
旋梁洁:我认为这乐曲有平和、宁静的情调,古朴典雅的情绪,让人感到美妙无比,似乎一切烦恼在乐声中尽数洗去,我真想生活在这美好的生活环境中。
杨棋:我特别喜欢听后三部分,这段音乐描绘小船破水前进,渔民们满怀丰收的喜悦,唱着渔歌,向归途划去,那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那突然幽静的春江夜空,使人沉湎其中,不能自拔。
屠莎莎:我不知我国的民乐器有那样魅力,能演奏这么美的旋律。我被演奏家们的高超技术所折服,想到他们能有今天,一定化了不少心血。
第三环节:协作学习,感悟意境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领悟音乐的意境。
1、小组交流协作
支架式教学方法下的独立探索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让每一位学生自由选择探索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学生编入不同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商讨、会话等方式创造性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和计划。例欣赏《春江花月夜》,在学生独立探索基础上,教师按不同探索内容编不同协作小组,各组成员在背景音乐衬托下,协作讨论,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才干,互相补充提高,用自己的方式,初步建构探索的新知,实现知识同化和顺应。此时,教师可适时指导并提供素材。
2、集体交流协作
这是在小组交流协作的基础上,再交流集不同小组的思维为学习群体共享阶段。学生可用语言、绘画、表演等形式来表达。记得小组合作后交流中,曾有一位文学功底非常好的小组代表这样描绘《春江花月夜》所表达的意境变化:“乐曲开始,从那典雅委婉的乐曲声中我仿佛听到了沉沉隆隆的暮鼓声,看到了月光映照万顷碧波的江面,江风轻吻微波的温柔,几个急促的旋律似阵阵清风吹皱一江春水,水云,水晕纷乱层叠。继而那逐渐活泼快速的旋律,让我看到了橹桨划开浪花的潇洒,渔民们急盼归家的喜悦心情。最后,乐曲归趋平静,展现出水天一色的和谐、归舟远去的幽静和满筐鱼虾的快乐。”让全体学生都沉浸在这如诗般的描绘中。
第四环节:效果评价,升华美感
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反馈原则的重要体现,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价值。学生在积极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音乐描绘的意境,在反复的回味、体验中,达到超越音乐及外部世界的自我精神美感升华,同时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表现欲和成功的喜悦),并为其获得最佳发展服务。
如在欣赏《春》后的集体交流中,有一位女生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同学们是这样评价她的:“动作典雅、细腻、流畅,神情惟妙惟肖,展示出乐曲柔美的旋律和安宁的情调,仿佛我们的不如意随动作挥舞飘洒而去,但在描绘‘逸乃归舟’时,动作、神态过于紧张,没有把渔人喜获丰收的那种热烈的、兴高采烈的情绪表现出来。”针对评价,我选取后三段音乐请全班一起律动,来准确表现音乐展示的时而热烈,时而幽静的变化美,更深层理解作品所展示的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有效的评价,还应重视学习态度的评价,重视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的评价,重视欣赏过程中采用的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
如,在集体讨论时,有组音乐素质交好的小组分析作品乐器选择及如何巧妙运用来描绘意境的变化,用列表形式展示如下(语句稍改):
同学们对他们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基础扎实,听得仔细,表现直观,一目了然,不但使同学们学到了一种分析作品的好方法,更使大家从器乐的角度感受中国民乐的魅力。
四、结论与分析
1、支架式数学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支架式教学认为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音乐情景背景下,借助他们(教师或伙伴)的帮助而主动接受的。在实践中,强调创建科学情景支架,使学生知情知趣,强调从学生原有知识点出发设置教学任务,让所有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念成功,自由选择交往、实践,使课堂教学焕发活力,克服了单调、枯燥的分、合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自觉接受者和自主选择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支架式教学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提高了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求异思维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支架式教学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可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注重学生从原有认知能力的提高分析,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学生可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调控自己的学习,使低能学生在互助和个别指导的方法下学得更好,而高能学生在集体教学方法下学得更好,使各类学生欣赏、分析作品的能力均得以提高和发展。同时,此方法的运用,能充分体现作品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允许学生具有逆向性、侧向性和多向性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支架式教学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重视社会的交互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活动把学习者设置在一定学习环境下,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中,满足学生发现和探索欲望,在小组和集体的协作和竞争中满足一种表现欲,培养一种独立合作、竞争的意识,并具有一定深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一定社会交互能力和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复合性人才。
五、几点思考
1、支架式教学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要始终考虑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要素:即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探索精神、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
2、教师始终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引导讨论解决问题,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3、此方法运用要“巧”(即灵活),不能死搬硬套。因为支架式教学方法有其局限性,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忽视学习内容的传授,并且侧重强调发现学习方法。
因此,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中、高段音乐欣赏中的运用要发挥其作用应“因时因地”而制宜。
参考资料:
1、《课程与教学论》张华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 第5、10期
3、《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第4、3、8期,2001年第8、12期人民音乐出片社
4、《小学语文支架式古诗教学模式初探》作者不详
5、《小学儿童心理学》林礼元、徐胜三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 论视障儿童合唱教学与训练中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