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学习新课标 努力优化音乐课堂之精神环境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摘要】: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当代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教学环境的改革。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优化音乐课堂的精神环境,其重要性决不亚于音乐教学所需的物质环境。在物质环境基本具备的条件下,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精神环境,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第一要素。


  【关键词】精神环境  互尊互爱  好学乐学  乐教善教


  【前言】课堂精神环境通常是指日常形成的师生关系及课堂上师生双方心情心境等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氛围。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坛式”教学环境的格局,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强调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在音乐教学中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起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音乐课堂的精神环境,以及它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营造起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呢?我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作了以下探索。


  一、优化课堂精神环境的基础―建立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沟通音乐与学生的桥梁。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常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这并不表明教师与学生是“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关系。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踊跃参加评价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真正做到学孩子所学,想孩子所想,以慈母般的真情温暖每一颗童心,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爱护他。《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如教学活动中有机的安排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给学生想象、表述、实践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给予重视,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长处、兴趣和爱好,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表现出由衷的赞美。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不要放任自流,而应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满足各自的需要,开发其潜能。如有的学生天生嗓音条件不好,乐感和协调性较差,使他们在教学中离教学目标越来越远,久而久之,对学习音乐就没有了信心。教师一定要多多的


  表扬和鼓励,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离开僵化走向灵活,离开依赖走向自主,离开戒备走向自我,离开束缚走向创造性。”〔罗杰斯)


  二、优化课堂精神环境的关键―使学生好学乐学


  用丰富多采、新颖的形式,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优化课堂精神环境的关键。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的内驱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激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确保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增强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趣味性、民主性、科学性、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毅力等。如讲故事、律动、游戏、歌表演,以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并用自身的教学特长,如深情并茂的范唱;生动、形象、直观、自然、大方、优美的神态、动态演示;集艺术、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和精湛的教学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乐于尝试、乐于合作,形成师生积极的互动的过程,从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活动。例如,我在教小学低段的音乐知识:认识唱名时,利用多媒体辅助课件,设计了“小鸟找家”、“放飞气球”等音乐游戏,这样集音乐、动画、童趣为一体。为了巩固这一知识,我还因地制宜的设计了“听音乐找朋友”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几个组,各组学生胸前分别挂上不同的唱名,如老师弹到由“1”、“2”两个唱名组成的简单旋律时,胸前挂着相应唱名的小朋友,随着


  音乐作手拉手,或跳舞等动作。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抽象变形象,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了所学的唱名掌这是一首云南撒尼族民歌,情调淳朴,节奏轻快,富有浓厚的撒尼族民族色彩。在教唱这首歌时,我把预先绘制好的云南风情画贴在黑板上,画中的竹楼、远山、草坪、月亮和欢乐的人群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向学生播放撒尼族的舞蹈表演。学生仿佛置身与欢乐的人群,不由自主的载歌载舞。激情过后,教师启发学生根据绘画的意境和歌词展开联想。同学们的创新灵感得到激发,一位学生还即兴在黑板上创作了一幅画。画中情景交融,歌入画境,令人神往。其次,还要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等,帮助学生自觉按教学环节的流程调节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达到非智力因素和课堂精神环境的协调,提高教学效果之功效。


  三、优化课堂精神环境的保障―教师要乐教善教


  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音乐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中应做到:


  1.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控制不良的情绪,善于做到自我调整,不能把生活的苦闷、烦躁、焦虑带入课堂,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转嫁给学生。而且,教师始终要保持一腔爱心、一颗童心,在民主、和谐与活泼向上的课堂精神环境中,收获着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喜悦和欢乐。


  2.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老师也应该是善于表达情感的老师。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因人因作品而异。如我在教《老鹰捉小鸡》这一课时,采用讲故事、游戏表演、律动为一体,从故事4导入入手,把学生引入到音乐游戏的意境中。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1)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能合适的进行体验的环境,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模仿的,关键在于引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产生兴趣;(2)注意消除环境中的不相关因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体验和探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音乐实践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的享受。总之,音乐教学要为学生“学会学习音乐”,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打下基础。


  【结论】在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要营造起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以这么说,如果在物质环境基本具备的条件下,良好的课堂精神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第一要素。


  参考文献:1,钱建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中国音乐教育2003第二期。


  2,姜玲玲、袁峰《排除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策略》小学青年教师2002第二期


  3,《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实验高)})[106-107]




上一篇动态生成 绽放音乐课堂别样精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