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朵奇葩――情境教学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浙江省平湖市东湖小学 吴洁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行,小学音乐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①因此,音乐课不再是单纯地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与创造音乐。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以达到审美体验。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年龄处于7~13岁之间,这个时期的学生可谓是不知疲倦的年龄,他们活泼,好动,纪律性缺乏,喜欢无约束,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那么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特点通过创设生动、形象、有效的情境把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各种音乐技能,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从而使情境教学成为活跃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形式。
  
  一、渲染环境,唤醒学生的音乐感知通道
  
  7~13岁的学生对自己周围的新鲜事物都表现出好奇的心理。周围环境的变化,通常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情境教学中,周围环境情境的创设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周围环境的布置与渲染,学生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对周围环境作出整体的感受能力,从而唤醒学生对音乐的感知通道,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1.环境设计,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与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总是积极、认真地对待;对不感兴趣的内容总是消极对待。在教学中,教师可把特定实物带进课堂,创设周围环境情境,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过新年》(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十课《过新年》)这一课时,事先将教室布置一番,灯笼、福字、中国结、鞭炮都挂了出来,将整个教室都布置地像过新年一样,学生进教室时播放乐曲《春节序曲》,还加入了鞭炮的声响。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浓浓的过节气氛给吸引,这些周围环境的变化,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想像,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环境互动,诱发感知
  
  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周围环境的创设,可以实现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打通学生的感知通道,诱发知觉的链接,实现知觉的迁移。从而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所需的情境之中。
  
  如:一位老师在上《月光光》(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八课《静静的》)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一上课,教师就将教室内的灯光关掉,拉上窗帘,室内只有少许光透进来,再加上抒情优美的背景音乐,课件出示宁静的夜空,这样一种周围环境情境,让学生一进来就感受到黑夜里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学生们通过视觉、听觉的感知,更快地体验并融入到《月光光》所描绘的宁静的月夜中。
  
  二、语言情境,点化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情感体验是第一位的。对音乐感知与理解尚处于低级阶段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小学音乐教学只有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用“情”字架起心灵与音乐间理解与沟通的桥梁,才能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情激情,点燃孩子们对音乐的情感火种,教师可以用优美动听、自然流畅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歌曲中的情境,用语言带领他们细腻入微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境,使其内心与音乐产生共鸣,对音乐动心乃至动情,并很快地进入音乐角色中去,深度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
  
  1.语言描述,亮化情致
  
  语言不但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也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音乐教师的语言更要擅长形象描绘,绘声绘色,让人听了情思并涌,沉浸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中,用语言情境来亮化作品情致。
  
  如: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人音版五年级上册《足迹》)这一课时,我在悲伤低沉的旋律烘托下,带上哀伤的语调,慢慢讲述了一个勇敢的少年为了消灭敌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将敌人引入埋伏圈,最后惨死在敌人刀尖这样一个故事,以此导入欣赏。这一情境唤起了学生情感,全班同学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让学生充份认识到二小是多么地勇敢,敌人是多么的可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这样的欣赏才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2.语言感染,深化情绪
  
  教学实践证明:精炼、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助跳板”,它能引起学生注意、感染学生情绪、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新,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小宝宝睡着了》(人音版第一册第五课《静静的夜》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对歌曲演唱情绪的处理时,教师用柔美、亲切的声音语言向孩子们发问:“你们还记得你们的妈妈哄你睡觉的情景吗?妈妈看着自己的宝宝,饱含对孩子深深的爱哼唱这首歌时,会是怎样的声音?怎样的表情呢?”这一语言情境的感染,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在这时垫定了整堂课的教学基调,将是用柔美、亲切的声音、安静甜蜜的表情演唱这一的歌曲。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学生再不会随声附和地喊歌,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韵地歌唱。
  
  三、图显情境,丰富学生的音乐元素获得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改革的新体制下,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绝不是不重要,也不是要简单地将其“淡化”,而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学。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音乐元素的学习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单调、重复地讲解,学生更是提不起兴趣,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不佳。而小学生对形象的、直观的物体接受能力较强,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图画、图式等来方式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元素获得,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1.图画展现,关联元素
  
  音乐表现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有时用语言难以描绘清楚,或者觉得用语言怕表达得还不够完美,精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于一些图画、动画,将歌曲中的各个元素关联起来,简单地演示歌曲意境,从而触发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来了解明白歌曲情绪、角色心情等,以此来完美他们的表演。
  
  如《大鹿》(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美丽的动物》)一课,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救了被猎人追赶的小兔子,体现出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于是,一教师课前利用多媒体作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放上一些小动物,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学生一看到这样的画面仿佛置身于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的画面,就这样简单的图画将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正题。
  
  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
  
  “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
  
  就这样整堂课也从这flash动画慢慢开始,学生仿佛真的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目睹大鹿救了这只被猎人追赶的小兔子,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生怕错过了这有趣的画面。而在后面的表演环节,我也利用图画制作了小动物的头饰,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之情。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表演歌曲。
  
  2.图式显现,融合元素
  
  一到六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过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采取直观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明了。我们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式来融合音乐元素,从而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获得与音乐作品情绪相一致的情感体验。
  
  如:一位教师在上《小蜜蜂》(人音版二年级上册《飞呀飞》)一课时,在学唱歌曲后,教师对歌曲的三段分别作处理。小蜜蜂从远处飞来,越来越近,勤劳采蜜,又越飞越远。力度从弱到强,再由强至弱。教师用图示(如下图)将歌谱歌词词显示成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方式。学生一看就清楚地感受到歌曲不同的强弱。而最后一句,小蜜蜂飞走了,也用图示表示出歌曲速度变慢。这些图示的显现,将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有机融合,使学生更形象地体验歌曲意境,从而获得与乐曲相一致的情感体验。
  
  四、表演情境,深化学生的音乐自我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在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单调的音乐活动忍受能力较低,对不感兴趣的内容也无法集中注意力,他们喜爱丰富多彩的、娱乐性较强的各种活动。而表演情境以它特有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是生动而丰富的,通过创设表演情境,学生更热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他们在音乐活动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来体验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感。通过表演不同音乐情境,也深化了学生音乐的自我构建。
  
  1.表演形象,介入个性
  
  一些情境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假想,创设表演情境,能引发学生的联想,能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及深刻的感官体验,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最终学会歌曲,体验歌曲的情感,丰富音乐的自我构建。
  
  如:在《过新年》(人音版二年级上册第十课《过新年》)这一课的学习中,歌曲中出现了模拟锣鼓的声响。由于没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拿到锣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突显个性的设计,要求学生用敲击凳子的方式来表现(用拳敲击凳子,表示鼓的声音,用掌拍击凳子,表示锣的声音)。分别在歌曲表示锣鼓声的地方加以表演。并分配一半学生用舞彩带的方式来表现过新年的喜庆,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些形象的表演,平淡的歌曲教学往往比较枯燥,单纯地重复唱,学生会感到乏味,而通过用模拟敲锣打鼓的方法唱,用舞彩带的方式变换唱,交叉唱,就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在音乐活动中体会唱歌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这样的音乐课。
  
  2.表演情境,深度创生
  
  音乐表演是音乐的再创作活动。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创设有效的表演情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能使学生深度体验音乐作品,进而对音乐进行再度创作。
  
  如:一位教师在上《森林的歌声》(人音版四年级第8册第四课)时,教师创设森林音乐会这样一种情境。将乐曲的三个主题分别以三位乐器朋友在森林音乐会上的表演来让学生欣赏。完成分段聆听乐曲、听辨乐器、哼唱旋律,然后教师创设情境:“三位乐器朋友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演出。”于是第一主题是用响板用“X―|XX|”的节奏型伴奏,第二主题是用舞彩带的方式伴舞,第三主题则是在情绪最热烈的地方(音高最高,节奏拉宽处),用举铃鼓的方式表演。最后,教师继续创设情境:“音乐会要临近尾声了,让我们一起和三位乐器朋友以及森林中的小动物们来为此次森林音乐会作压轴演出。”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用三种不同的方式为三个主题进行表演,学生通过表演,更深刻地体验了乐曲,也深化了学生音乐的自我构建。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想象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这种情境教学改变了以往刻板、机械的教学,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学习音乐,喜欢音乐。从而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王安国,郭声健.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亢雅琳.中国民族民间音乐[J].中国音乐教育,2005,(5).




上一篇音乐课改中部分教学案例的思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