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在近几年的课改教学中发现,新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新的课标理念中,同样对于音乐教学也是如此。音乐教学的新理念是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等等。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模仿、探究、合作。 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生为本”,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作为根本的教育目标。 下面,就对音乐课堂教学,谈几点思考与亲身实践的体验:


  ( 一 )“ 综合化 ” 课堂


  学科整合是课改提出的另一个要求,这个内容的实施不但给音乐课堂添加了色彩,同时也是学生们喜欢音乐的催化剂。


  (1) 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实践证明,音乐与美术融合,可以达到声图并茂、声色俱佳的效果。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工具。美术课、音乐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视觉、听觉的一定技巧,而且要通过视觉、听觉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在二年级的《小渔篓》一课中,运用美术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在听了音乐后让学生用美术的方式来表现《小渔篓》时,小朋友们各显其能,边画边唱,有的在渔篓上画出了小鱼、小虾、小螃蟹。还有的画的都是一条一条的曲线,问他 “ 这是什么呀? ” 他很骄傲的说: “ 你没听到吗?这是波浪在唱歌呀,看他们在伸懒腰,多开心呀? ” 是呀,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这种综合不正是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吗?真是一举多得呀!


  (2) 音乐与地理、历史、文学的整合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的诞生都有一定的特定的背景、意义,或与人文、或与历史、或与地理等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注意挖掘教材内部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比如:《乌苏里船歌》一课的欣赏,在欣赏前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了解一些乌苏里江的情况,要让学生事先知道它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位于中国的最北部,与俄罗斯交界,过去还与当时的苏联对江中的“珍宝岛”有过很多的争议。乌苏里江物产丰富,有典型的大马哈鱼,那里有一个典型的民族,叫赫哲族。赫哲族人民世代以渔业为生,日夜与乌苏里江为伴,所以那里出了一首有名的名歌叫《乌苏里船歌》。介绍完了这些常识后学生欣赏《乌苏里船歌》,肯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但喜欢听这首歌,听的懂这首歌,而且学到了许多历史地理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 3 )音乐与计算机的整合


  音乐是小学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例如:《鸭子拌嘴》是一年级下学期的一首民间吹打乐曲。通过合奏刻画了一群鸭子嬉戏 “ 拌嘴 ” 的活泼可爱情境,以启迪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但光用录音播放这首乐曲的话,很难欣赏到它美的所在,并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教学要求。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多方收集有关的音乐资料,编制成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进行最简单的交互学习。学生操作鼠标,从计算机屏幕上先认识大小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器的外形特征,再分别听辨它们的音色。然后了解刮击、点击、轮击等表演技巧能产生不同的音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欣赏乐器的合奏表演。乐曲一开始,屏幕上就呈现出活生生的几只个性鲜明、十分可爱的卡通鸭子形象。乐曲和画面结合 , 展现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他们纷纷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小鸭子的动作来,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当让学生作第二次欣赏时,只单独播放乐曲录音。这时由于学生们的头脑中已具备了乐曲的视觉形象情境,因此仍然听得津津有味。这表明多媒体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二)“自由化”课堂


  课堂应是“自由化”的课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 “ 平等中的首席 ” 。所以说自由课堂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实现自由化的课堂,就要有一系列的转变 :


  (1)“ 一手遮天 ” 向 “ 平等互利 ” 转变


  我们应当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一手遮天,老师不是什么都是对的。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 , 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 , 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在教学中的疑难,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消除对老师的隔阂,让学生知道老师并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学生有时也可以当 “ 小老师 ” 。教师不应该以 “ 知识的权威 ” 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心的呼唤。比如: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可能由于出版太仓促或其他原因,经常有许多错误的地方出现,有些地方是明显错误,教师一下就能分辨,而有些地方教师如果不仔细,可能也会犯错误。在《摇篮曲》(舒伯特曲)、《剪羊毛》等歌曲的印刷中,就经常出现歌词与曲谱不太协调的地方,也可能是翻译太多之后版本太多,并且书中的歌曲与录音范唱不一致。细心胆大的、学识较广学生就 向 老师提出疑义。这 时 老师就要采用商议的方法,做到让学生心服口服。可以先让学生按书中写的唱一唱,然后再按录音范唱中的唱一唱,再认真进行比较,究竟哪一种方法好,说说为什么,再由学生自己决定该怎么唱。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对学习歌曲的热情就会大增,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内心体验,他们唱出的是自己的心声,这也是 “平等互利”的结果。


  (2) 由 “ 师生 ” 向 “ 师友 ” 转变


  新课程认为教师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强加于学生,要避免非人格的知识专制,尊重学生的存在,使学生体验到平等、民主、关爱,形成积极而丰富的人生态度和体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现,创造性得到解放。师生互动积极,关系融洽。


  想作为学生的朋友,在上课时就要表现出来,不能下课的时候刻意的亲近学生。比如:在上《好朋友》一课,老师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坐到学生的位置上,与学生们互相找朋友,有些胆子大的同学一定会找老师,这样就做到了第一步,让学生知道,老师是和他们一起的。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学生的口吻说话,这样他们就会觉得你很亲切,会变着法子想各种方法亲近你。久而久之,你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真正的师友。所以说教师要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


  (3) 由教师讲授向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


  新开设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主动地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交流、讨论、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坐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形同虚设。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合作有效的开展起来呢?


  在四年级第八册教材《我们的田野》一课的合作学习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包含学习成绩低、中、高的学生,并为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能力等方面进行合理搭配,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学生经过课后的相互了解、学习、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合作。有的小组进行了器乐大合奏,将各自的乐器搬到了音乐课堂上,并进行分工合作,小组内有指挥,演奏中有独奏、合奏、重奏;有的小组用自己优美的舞蹈姿势来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小组用自己的美术作品,用画笔描绘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有的小组别出心裁,把语文课上的“朗诵”搬到了音乐课上,带动了组里其他没有特长的同学,用他们极富有感情的朗诵配上小组成员的乐器,将祖国山河的秀美,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更好的了解了自己身边的人,发现了他人的优点和特长,学会了怎样与人合作,使我们的音乐课真正意义上丰富起来,使孩子们爱上音乐课。


  ( 三 )“ 超形象 ” 课堂


  1 、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是指生动、具体。人们常说“语言是一门艺术”,这话不假。虽然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褒义的句子,但许多时候还真是要这样。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课,不同的感情也要用不同的语言。这样你才会与学生融入到一起,用形象的语言去感染每一位学生!


  2 、音乐教材的形象性


  音乐教材以艺术作品为主体,适应学生的音乐心理。要开启学生对作品的联想、想象,达到视觉和听觉的相互转换,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内容。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形象性的资源。音乐课中的打击乐器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可以用它表现各种形象的声音。如:( 1 )青蛙的叫声;( 2 )跑的声音;( 3 )喇叭的声音;( 4 )火车鸣笛和开动的声音;( 5 )水滴的声音等等。


  音乐教学中选择形象鲜明易懂的音乐作品,能够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及音乐表现手段。如:( 1 )表现欢快喜悦气氛的《庆丰收》,老师先用琴演奏或放录音,然后请同学们议论,最 后 老师讲解;( 2 )表现悲痛的《殡礼送葬曲》,一九七六年敬爱的周总理离我们而去,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军乐团演奏此曲。此曲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无限爱戴和失去总理时悲痛的心情;( 3 )宁静的《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表现了老师的目光像妈妈一样,敬爱的老师用鼓励的目光看着我们成长的情景;( 4 )开阔、雄壮、有力的《国歌》;( 5 )幽默、诙谐的《猫虎歌》。这些鲜明准确的音乐形象能够把人们带进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良好音乐形象的树立,可以渲染气氛、创设情景、挖掘感情因素,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总之,通过上面的一些课堂变化与新举措,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的记忆,开启学生的心智,使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崭新的课堂!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