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浅谈在发展音乐听觉中培养学生音乐的素养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正则小学   王黎霞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在聆听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音乐技能、提高鉴赏能力、发展想象能力,陶冶人格情操,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聆听    音乐技能   音乐素养   鉴赏能力   想象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专注聆听是音乐审美的前提。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认为:倾听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所有音乐教育的一致目标。美国着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也说过:“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审美能力。《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中对学生听觉培养存在的误区:


  音乐思维必须通过听觉进行,而聆听是发展音乐技能的主要途径。但在当今音乐课堂上,无视听觉培养的基本方法,背离课改理念的现象并不鲜见。以下是笔者收集的部分课堂实录,其中的一些教育现象令人深思。


  1、画面冲击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课堂实录1:欣赏《渔歌唱晚》


  欣赏乐曲环节,随着音乐,屏幕上晚霞、海滩、夕阳西下等色彩绚丽的画面交替出现,学生被眼前美景深深吸引,发出阵阵惊叹,却忽略了对乐曲的专注聆听。


  分析与反思:这种现象在音乐课上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教师对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多媒体课件是体现多元综合、拓宽教学资源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不二法宝。殊不知图片的呈现,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过度的运用更是产生了喧宾夺主的负面作用,使作品沦为背景音乐,分散了学生聆听音乐的注意力。


  2.律动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课堂实录2:歌唱教学《柳树姑娘》


  初听歌曲,教师预设了“聆听歌曲并律动”。音乐声中,师生快乐地舞蹈着,时而像柳枝轻轻摆动,时而像小鸟飞来飞去,课堂上呈现出生动活泼热闹的场面,学生专注于律动,对歌曲的审美体验被完全弱化。


  分析与反思:律动与听觉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感知和体验音乐能力,但是其前提是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满足于教法简单的运用,其结果不仅不能强化音乐感知和体验,相反会削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这与教师片面理解“动中学”以及“兴趣为动力”内涵有关,也与教师运用教法过程所持的观念有关。如只满足于形式运用,只关注“用什么方法教”,其结果则无法达到强化学生对音乐的体验目的。


  3.语言限制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课堂实录3:欣赏《小青蛙》


  音乐声起,教师开始了声情并茂的讲述:“傍晚,在田埂上,在池塘边,是谁在欢快地蹦蹦跳跳,嬉戏玩耍?是可爱的小青蛙……”教师详细的描述伴以具象的画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他们关注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作为欣赏主体的音乐作品,学生的想象力已然被固定。


  分析与反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和经历的人对同一音乐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新课标也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使学生失去了审美主体的地位和参与欣赏的权力,局限他们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抑制了想象力的发展。


  4.非音乐的内容削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课堂实录4:《我的家在日喀则》


  整节课的设计,教师从情境入手,穿戴起藏族服饰,叫学生猜猜是什么民族的服装。接着介绍拉萨、日喀则、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欣赏美景之后是风土人情的介绍,如献哈达仪式、民族节日的欢庆活动等等,再到藏民的风味小吃,可谓一应俱全。多媒体画面加上老师的讲解,着实引人入胜。以上的介绍占用了一半的课时,十分钟的歌曲学习之后,是学习藏族踢踏舞。载歌载舞之中,一节课热热闹闹地结束了,但是简单的一首歌曲,唱会、唱好的却寥寥无几。


  分析与反思:音乐课的关注点应当是音乐本身,采用的教法和学法都应更好地为体验音乐而服务。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化的学习应当有利于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承担起了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教师的任务,却惟独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体验音乐。


  二、发展音乐听觉,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他们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课程标准也要求“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全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善于聆听、乐于聆听,让学生听有目标、听有兴趣、听有思考,从中感悟音乐真谛,感受音乐之美,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


  1.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所谓“聆听”是指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倾听音乐。它既是学习音乐技能的基本方法,更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经之路。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逐步养成的,教师应通过规范教学常规,强化审美环境,促成审美心理,确保进行审美体验的基本条件。第一要让学生了解音乐课上的作品是从古今中外音乐宝库中挑选出的珍品,聆听、感受和理解这些作品,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他们高尚人格的形成。第二要努力创造适合聆听的审美情境,最大限度唤起学生的听觉注意与好奇感,形成聆听音乐必备的良好心境,为学生进行审美体验提供可能。如安静的氛围、充满音乐气息的教室、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以及其它音乐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和教具,都可以激发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第三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教学生学会安静、专注地聆听音乐。教师要以身示范,每当音乐响起时,教师应停下手中的工作,加入到学生中间,真诚地和他们一起聆听音乐。长此以往,学生会在教师的影响下养成认真聆听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音乐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效果。第四要在有意或无意中锻炼学生的听觉耐心和自制力,如:借助于乐器、律动等手段和方法参与音乐听觉活动,引导学生在边听音乐、边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过程中,形成学生积极主动、专注聆听音乐的习惯。


  2.学会聆听,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聆听不仅仅只是听音乐,同时还是对作品深入感知、体验和理解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受作品的情绪、风格,分析作品的乐段、旋律走向、曲式结构,了解节奏、速度、力度等表现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行星组曲》旋律中不同的音区、力度和速度的对比,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不同的情绪;《苗岭的早晨》中主题与主题变奏,以及构成苗族音乐旋法特点的降7音的使用;《幽默曲》短时值的休止符、级进下行音阶与同音反复结合而成的旋律以及小提音色等构成复三部曲式音乐特征创作手法,等等。总之,发掘音响所散发的声音信息,从音乐本体的技术元素中了解音乐,体会听的内涵,既能帮助学生逐步增强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敏感反应,又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是教学生学会聆听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积极、主动、专注的聆听过程中,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感知和体验音乐的程度也会因此而加深。问题的设计应当紧紧围绕音乐,符合学生心理状态和知识能力。如人音版11册《茉莉花开》单元中欣赏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课前让学生了解江苏、河北、东北的地域特点及地方音乐特色,聆听前进行交流。之后请学生分别聆听三首歌曲,分析每首作品的音乐特点,并根据之前的交流判断作品分别属于哪个地方。之后学习江苏民歌《茉莉花》,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歌曲的特点。这样的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带着问题研究性地专注聆听,课堂会呈现出主动聆听、积极体验、不断生成的教学情境。此外,教师还应强调“多听”,多给听觉制造接触音乐机会,因为一个人的生活越丰富,知识越广博,头脑中储存的表象也就越充裕、生动。换言之博闻广听、大量接触、熟悉和背唱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丰富学生对音响、结构形式、各种要素的总体感知经验,积累可资创造音乐的丰富表象,为聆听音乐、发展形象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3.善于聆听,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是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学中我们发现越是熟悉的音乐,学生越喜欢听。这是因为听觉需要在声音连续比较和鉴别中才能加深记忆,而且能通过对语调的直接模仿,使人产生听觉情感的共鸣与丰富的联想。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的音响感知入手,通过反复有目的的聆听,从比较音乐与情感间动态的同构关系等方面入手,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及其塑造的艺术形象,从而展开想象、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


  歌曲《军民大生产》是展现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生产劳动场面的歌曲,采用一领众合的方式,琅琅上口,气氛热烈。但由于歌曲表现的时代和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大,所以教学中激发他们对歌曲思想情感的体验成为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录音使学生对歌曲情绪、力度、劳动节奏等特点及演唱形式有整体性的感受;接着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范唱把学生带入音乐情境之中;之后师领生和的参与式聆听生动再现军民大生产的场景,使学生有了深刻的感受。有目的的反复聆听使学生熟悉了歌曲,理解并体验了一领众和、众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在歌曲教学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熟悉的劳动生活素材编排新的歌词和演唱形式,大家边唱边表演,喜悦之情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4.乐于聆听,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它的不具象性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又是感知音乐、发展形象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对音乐的想象应当建立在对音乐整体及音乐要素的感知基础上,通过想象力把音乐形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技能。例如对动物主题作品的欣赏,要懂得笨重的形象或兽王形象一般在低音区用较慢浑厚的旋律表现,灵巧可爱的形象则在高音区用较快活泼的旋律表现;优美的旋律表现的是高雅美丽的动物形象。又如欣赏田园景色的作品,除了用乐器模仿田园声响如鸟鸣、流水外,还会用优美宁静的旋律来描绘美丽如画的景色。如在欣赏《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小提琴模仿的鸟鸣声,使之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再通过分析乐曲旋律中运用苗族音乐降音的特点,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在此基础上想象苗岭旭日东升、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的美丽晨景,体验乐曲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想象力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用语言描述,用色彩、线条、图画描绘,还可以用歌声、肢体语言等进行表演。聆听描绘性的音乐如《瑶族舞曲》、《在钟表店里》,可让学生运用色彩、线条、图谱来理解音乐;聆听情节性音乐如《小青蛙》、《到小熊家里去》,可以运用故事法、表演法,让学生根据音乐的发展编讲、表演小故事;聆听抒情性音乐如《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可围绕音乐展开讨论与想象,形成更清晰、生动、丰满的形象。还有一些比较具象的音乐如《玩具兵进行曲》、《小雨沙沙》等,则可以通过舞蹈、律动表演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教师要让学生在充分聆听、感知音乐的基础上尽情想象,灵活地运用表达方式,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促进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


  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和审美体验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在聆听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音乐风格的感受力和对音乐情境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感,陶冶他们的人格情操,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文漪 《音乐教学新视角》       人民教育出版社


  锐淼 《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融合“室外”资源教学的有效尝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