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发展声乐艺术,提高演唱技术水平,使我们的声乐艺术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是声乐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当然,发展和提高声乐表演艺术,需要研究和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声乐艺术的基本功与艺术修养问题,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结合,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结合问题,声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如何保护嗓音问题等。
在这里就声乐表演及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声乐表演中的“声”与“情”
我在数年的声乐教学工作中,发现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其中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他们往往只单方面注重了声音的运用,声音技巧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生气与朝气,缺乏奋进的激情。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技巧好,更重要的是内容表达的好。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在现代社会,更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歌曲写的好,还要*歌者唱的好,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看法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溶化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我主张技、艺结合,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因为“声”是基本功,没有唱“声”之功,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也就没声乐艺术。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 古代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犹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听者索然无味。这段话实际上是说,只有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也是“技”与“艺”的关系。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对于声乐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技”与“艺”是完美的艺术结合,也是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
那么,下面就声乐教学中,“声”与“情”的统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谈几点感受。
(一) 声乐教学及声乐训练中,如何“声”“情”结合。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与训练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好的声乐演员,既要有美的嗓音(因为是个条件),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是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常说的“好的悟性",往往是只注重声音的训练,有些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多不能理解怎样才能唱好一个练声曲或一首歌曲,缺少启发式的教学。俗话说,没有激情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那么同样,没有激情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吗?当然也不是。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她)们内在的感情,这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在改革,这种改革当然也包括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以前,我们在声乐教学或训练中,从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去练声,只是刻意地要求声音的美,忽略了启发他(她)们的激情。比如,当学生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他(她)们唱“咪”“妈”“依”“"“呜”之外,只是讲讲声音的流畅、声音的位置、气息如何贯通,囗腔如何打开等等。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说的他(她)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等到上完一节课,下次“还课”时,学生还是木然。教师也很着急,心想这学生怎生这么笨?怎么就不能理解呢?而学生更着急,总觉得自己没学好,但又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如何对教师讲。这样长此下去,即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虽然会有一些提高,但收效甚微,成效并不显著。当然并不是说,学习声乐,通过一些启发式教育,激发他(她)们的感情,就会在短时间内成为歌唱家。那也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里面更重要的问题,是个基础问题,是个基本功问题。问题是声乐教师如何把自己心中所想传递给学生,而不是只管教你,至于学会学不会就不管了。现在我想说的是,如何通过“声”与“情”的结合,使在声乐训练中的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基本功。可能有人会说,学生练声、唱练习曲也需要“情”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声乐教学。有的老教师,学的就是声音的美,只要声音美曲子唱对,词唱清楚,就认为一首歌曲作品或者一个练声曲就算完成了。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学生在唱母音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很严肃地甚至是很威严地要求学生,应当这样,应该那样,不去从情绪上激发他(她)们如何唱。学生不能理解。板着脸很用心地唱来唱去,仍然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是其一。其二是,当他(她)们因为学不会,掌握不了方法而苦恼、感到枯燥的时候,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那么,我们作为声乐教师,为什么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她)们呢?你可以告诉他(她)们,就像站在高山上,或海边,面对浩翰的云海、大海、伸出双臂,尽情地深呼吸,心情开朗地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轻松地歌唱! 1、 例如:把普通的母音练习改为填字的练习。 通过理解这么一个简单的词,注入情感来练习发声及呼吸方法,要比单一母音练习收效会好得多。 2、 除了填词的发声练习外,选用一些歌曲片断作为练习曲。 对初学声乐的初级水平学生,选一些简单的歌曲片段,如民歌类的“北风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珊瑚颂”等,边练声边练咬字,再加上一些对歌曲理解表现手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唱会轻松,会比较容易地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二) 歌曲内容的理解与 声乐技巧的结合 在前几年的声乐教学中,我也和其他老师一样,同样是让学生练声,练声再练声,唱歌唱歌再唱歌,收效甚微。学生们也感到很枯燥、单调,当我看了一些歌剧的表演及一些声乐艺术家们的表现之后,茅塞顿开,突发了一个想法,即用歌曲及简单的唱词作为练声曲的练习,多唱歌,用歌来解决方法上的一些问题。我想起了一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声乐的方法是局部紧张,局部放松。”即减轻学生的方法压力,让他(她)们进入歌曲中的情景中去。既练了声、练了方法又练了表演,提高了表现力。因为每首歌曲,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词曲表现的,而这些情感必须由声乐演唱者把它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那么,就要求演唱歌曲的演员(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应当根据歌曲的要求、演唱技巧、表现手法、形体语言、面部表情、歌曲感情等各个方面去完整体现。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极尽地熟悉歌曲内容,包括歌词与曲之间的内在感情联系。当你完全进入歌曲的角色之后,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歌曲中所描写的世界,你的眼前是歌曲中展现的环境,你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完全融入到了歌曲所给你的特定氛围。你的声音充满了激情,你忘记了发声吐字方法给你的压力。这时候,平常你上不去的高音上去了,你潜在的情感会因为动情而爆发。这是“情”带了“声”,“声”中有了“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真正达到这种感觉,也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因为它要求你在综合素质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提高。当你拿起一首歌时,你根本不明白这首歌词是什么意思?不明白这首曲子为什么这样写?不知道曲子中为什么要用这个高音?为什么音的跳动这么大等。你能唱好吗?回答是肯定的。“情”本身就是表现力、就是表演。表演不单单是肢体动作。歌曲感情的处理,同样是声乐表演艺术的一个方面。那么表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提高声乐的表现表演能力呢?
(三) 声乐表演艺术的教学与 训练 谈起这个问题,很多人立刻会想到戏曲歌剧等艺术形式,这些也是声乐表演的一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情"的表现与处理。原来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一般只注重声音的技巧,气息的运用,吐字清晰等等。这就牵涉到声乐演员及声乐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问题。学生应当除了掌握发声的基础知识技巧之外,也要在提高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提高各方面的知识。诸如文化知识、古代汉语及现代文学、音乐、声乐发展史、诗朗诵、形体训练、歌曲分析及欣赏等等。有的教师,除了教声乐,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从来不予过问,久而久之,学生知识显得非常匮乏,分析起作品来不知所措。因为不知道怎样分析作品,不知怎样处理歌曲,当然做起动作等,也是无的放矢,所表演的动作与歌曲也风马牛不相及。记得,教我的声乐教师曾经说过,要想唱好一首歌,就必须学会朗诵歌词,了解歌词的内容和含义,了解了这些,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曲子处理好。一首歌的完整与否,音符唱对了,吐字清楚了,只能说完成一半,而另一半则是表演-即再现力。
比如当你让学生唱毛主席诗词的时候,他(她)们从来就不了解、不知道“长征”是怎么回事,不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及表现的创作意图,怎么能唱好歌呢?综合每次各地电视台的声乐大奖赛,有些学生或演员的文化素质确实比较差。那么现在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扩大声乐教学的知识范围,也是必不可少的。又如,有位声乐前辈说的好:“唱歌等于朗诵,你能把诗词读得好,读得有意义,那么,演唱也就有意义了。”有些歌曲,需要思想集中,去造成幻想与意境,并保持这种气氛,使它聚合不散,听众因你的想象力,而被带到故事里。”
事实上也是这样,当教师为学生选了一首歌或一首练声曲,歌曲中表现的是第一人称,就是角色中的“自我”,而当演唱者表现出来的是与已无关与故事无关的感觉,实际上这首歌已经失败了。当你唱悲伤的曲子时,自己丝毫不感动,欢快兴奋的歌曲,毫无表情的演唱,更会使观众觉得索然无味。本应铿锵有力的歌,唱的软绵绵的。抒情的歌,唱得硬梆梆的,就不是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问题,而是声乐表演中所说的“情”的问题。因此,训练学生发声,提高技巧的同进,一定要注重“情”的表现与“情”的运用和提高。 另一方面,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如听音乐会,观摩歌剧,戏曲、曲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碟及唱片,阅读古今中外小说,包括一些杂志报刊。知识丰富了,声乐的表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或提高,声乐教师在这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并督促他(她)们去完成这些辅助知识。因为直观教学,在学习中对学生非常有影响。记得有一位男高音学生,在唱世界名曲“我的太阳”时,高音总是唱不上去。但每次让他跟着声乐大师帕瓦罗蒂的唱碟唱高音的时候,他能很轻松地上去,这是一种心理作用。当他听到大师唱这首歌很轻松,他想的是“自己也能唱上去”。当关掉唱碟后,他就唱不上去,他失去了直观的感染力,也失去了自信,就唱不上去。针对这类情况,声乐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消除他(她)们的顾虑,用歌曲中的“情”来调动演唱者的激情。“情”可以带出“声”,“声”可以传“情”。以“情”来减少歌唱者对声音技巧的压力,使他们局部(喉部)放松,以免造成喉头肌肉紧张。 有的声乐教师认为,一个好的声乐演员,只要完成技巧上的训练就可以,其实这是不对的。对学习声乐的学生或声乐演员来说,从一开始就要注重培养他(她)们的感情,这种方法从学习声乐时开始,养成一种习惯。因为听众要求歌唱家的,是通过诗词、音乐、声音和他的独到见解得到一个完整的真、善、美三者相一致的艺术形象。为什么常常听到一些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只使人感到在卖弄声音呢?感到那声音是空洞的(当然,他的声音技巧也许大大值得称赞),但是他(她)们表现出来的却不是歌曲内容中的感情,不知自己应当表现什么或不应当表现什么?例如:作为爱情主题的歌曲,你心中没有爱的目标,爱的对象,爱的经历,也不知什么叫真爱,试想唱出来的“我爱你”这首歌,不是空洞乏味的吗?一首歌、一支练声曲、甚至很经典的名曲,它的诗词和音乐毕竟是死的,但必须通过演唱者把它唱活了,才能使观众感受到它的感染力,这就是声乐教师、学生、专业或业余的演员应当努力做到的。
声乐学习和演唱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劳动过程。每一个学习声乐的朋友都应当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现在也许不是,但不等于将来不是。作为一个歌唱艺术家,不是诗人和作曲家的奴隶。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他(她)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一方面受着歌曲、练声曲内容和形式以及产生作品时代的限制,同时又必须在学习及演唱之时有自己的领会和独特的再创作,没有这种属于自己内心的自由创造,没有声音技巧、音乐感、文化及文化修养、责任感、创作的感情的统一,一首练声曲或歌曲就注定要被唱“死”了。学生学习声乐的时候也同样是这样。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是说声音技巧不重要,声音是重要的,没有声音技巧就谈不上演唱。“演”和“唱”是“声”与“情”的统一。没有声音技巧,就无从谈以“声”传“情”。声音技巧不是目的,但声音(尤其是美的声音)是传达语言及作品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声音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声音技巧越高,就越有演唱再创作的条件,你的演唱水平,就会有飞跃的提高。 因此,声乐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训练、演出中灵活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他(她)们发声方法的同时,注重“情”的体会与训练,相信在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上一篇: 钢琴教学法教学初探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