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德国学校教育视角中的音乐教育
谢嘉幸
在应试教育朝素质教育转轨的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中,音乐教育开始得到重视,从总体上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音乐教育界乃至整个教育界,对于音乐教育实际功能的认识可以说还相当模糊。一方面,“音乐教育如何在素质教育中起到其他学科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论证;另一方面,“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与音乐教育改革息息相关的实践问题,亦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明。本文简略梳理德国学校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关系,以期引发对上述问题的讨论。
尽管从马丁.路德的那句名言:“音乐一半是纪律,一半是教育大师”,我们已能感受到德国学校教育对音乐教育功能的高度认识与肯定,但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文献上看,德国历史上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可回朔到古希腊时期,这一点以有大量的资料详细论及了。直到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教育中对音乐功能的高度肯定的传统是一直保留下来的。整个中世纪,音乐课在学校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巴赫任教的莱比锡脱玛斯小学,每周上七节音乐课。这些音乐课以唱歌为主,其为教堂礼拜服务的目的也十分明确。文艺复兴以后,尤其是十九世纪,由于法国革命的影响,德国的教育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抽象科学在学校中显示了中心的作用,中小学所强调的不再是艺术语言和科学。一般的观点认为,音乐的地位迅速下降,成为一门被人忽视的外围学科,确实,整个启蒙时期,尽管德国社会一直保持着极为浓厚的音乐传统,产生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社会音乐生活极其丰富多彩,而学校音乐教育却相对薄弱。但另一方面,普通教育的本质,普通教育中美育的地位与功能等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却得到深入的探讨与阐明,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1、普通教育的主导地位
a、普通教育概念的内涵
b、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美育
洪堡在谈到人的整体教育时,是按以下顺序来排列的:
体育
美育
智育,包括数学教育、哲学教育、历史教育等(见前)。
2、强调“体验”与“陶冶”的发展教育观
李特在阐明陶冶与精神财富之间的关系时指出:精神力量是教育的本真源泉,是教育赖以生存的生命活力。文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都把它比作教育的血液,李特则将这种精神力量分成七种,即国家、经济、宗教、科学、艺术、道德与时代精神,其中关于艺术、道德与时代精神是这样阐述的:
“体验”与“陶冶”的发展教育观,很自然地使美育与艺术教育成为整体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早在1871年,德国教育家就在“中学的艺术”一文中说明了这一联系,他说:“人的一切素质的调和与陶冶,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因此,美育与趣味的熏陶大有注意的必要”后来的缪勒(Muller)、罗普斯(Lupus)等人也在各自的著作中强调了这一点:“学校倘要完成其陶治儿童一切动力并使之调和的使命,则对于美学,尤其是对艺术的理解,非比从来更加注意不可”。一直到魏玛共和国时期所兴起的艺术教育运动,都是这样一种发展教育观密切联系的。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艺术观
4、教育思想中的文化意识
(1)他认为,现代文化机构具有一种背离人性的超权力性质,在它的面前,每一个个体都感到压抑而无行动的自由和控制这种机构的可能性。
(2)大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传统的道德控制力丧失殆尽,而新的道德创造力却并没有与大工业化同步产生。
(3)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世界观危机,由此人们看到世界图像的转变,以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但与此同时,相对主义却得以滋生和泛滥,而这又阻碍了牢固的文化信仰,由此,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凡事只考虑其实用性的技术观念。“人们活着只是作为能使他运动的机器的驾驭者,而这机器就称作:经济、技术、机构,这三者中最重要的则是技术本能(technisnhe-Intellekt)。”
上一篇: “新世纪中华乐派”四人谈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