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以“情感”为依托,重组教学内容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以“情感”为依托,重组教学内容


  ――<大海之歌>的一次教学改进


  金山学校    施建红


  一、主题阐述:


  音乐是感情艺术,人的情感世界是最为丰富的主观世界。而音乐因其复杂的音响、音像结构和瞬息万变的时间流动,直指人心,拨动人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体验、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突出情感体验,强调对音乐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培养”。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其特征就是情感抒发、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情感是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普遍存在与一切审美活动中。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音乐情感的这种特征不断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思索着:怎样在学科综合的同时更突出音乐情感的特点呢?如何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来教学呢?我实践着:在教学中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把想说的娓娓道来;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和抒情散文式的表达描述音乐的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情感。


  二、案例描述:


  调入初中,一直不敢上大型的公开课,怕上砸了!这次有一个全区的录像课比赛,没有年龄限制,也可以自由选择教材,再者不用亲自面对许多同行,又是一个展示的机会,因为,我一直都想锻炼自己。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


  选什么内容呢?经过好几天的思考,突然,有一首歌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大海啊故乡》。《大海啊故乡》是初二年级教材里的一首学唱歌曲,这是我们小时候流行的歌曲,很抒情,很好听,歌词也很美,我们70年代的人都会唱。我非常喜欢,我相信自己会很投入的上好这节课。我想,就教他们这首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的流行歌曲吧。那我怎么教?好几个晚上的冥思苦想,我突然茅塞顿开:“可以从海的精神,海的博大精深来思考。”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在百度上搜索关于大海的内容……满脑子的“海水”,又“涩”又“咸”。


  我在想,海的精神是什么呢?怎么贯穿到我的课里?想来想去,我把课的类型定为――综合课,这样可以容纳更多些内容。于是,我开始收集关于海的音乐。《海之乐章》、通俗歌曲《看海》、管弦乐曲《海上风暴》。我找到了海鸥在大海上飞行的录像,还找到了海底动物世界的录像,察看了海底的矿藏……找到了很多版本的《大海啊故乡》的FLASH ,很漂亮的画面,把我都看迷了。通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将课分成几个板块。第一板块,认知。认识美丽的大海。首先是聆听大海的声音,然后看海鸥飞翔的大海的录像,然后给他们听管弦乐曲《海上风暴》并同时播放船与海浪搏斗的画面,让同学们感受大海的惊涛骇浪。第二板块,欣赏与体验。欢快歌曲《踏浪》和抒情歌曲《大海啊故乡》的对比欣赏,老师范唱,有感情的朗诵《大海啊故乡》的歌词。还有,用搓报纸的“沙沙”声,大家一起动手模仿海浪声。一步一步提升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感受大海的美好。第三板块,拓展。结合美丽的海底画面欣赏美轮美奂的钢琴曲《潜海姑娘》。第四板块,总结,告诉同学们大海有宽广的胸怀,就像妈妈一样。让他们感受美好的情怀。随后,通过好友的协助,做好了课件。


  第一次试教:我拿到制作精美的课件,我先在其他班级试讲了一下,由于内容多,上课时间不够用,没上完。总的来说,衔接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上得很生硬,还是要作修改。于是,我利用课余的时间,在音乐教室里,在家里,进行语言上的连贯,各教学环节的连贯。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尽量看起来自如些。


  第二次试教:我邀请了音乐组的老师来捧场。准备好一切,我开始上课了,紧张,没把握,但很快进入了状态。上课的时间有点长。上完用了50分钟。我最喜欢的环节,用报纸模仿海浪声没组织好。听课的老师们纷纷提出了建议,主要反映为:中心不够突出,不知是以欣赏为主线,还是以演唱为主线。还有说,报纸环节放弃。我一一作了记录。他们走后,我就一一地想我的问题,


  晚上,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我在想,我要改哪里呢?重新选题吗?我的想法很不好吗?我就这么快否定了自己吗?不可以。我不能放弃,把所有的都改掉,那样就面目全非了。我知道,我要上的是关于“爱大海”的教育,我要从情感入手。用歌声感动他们,欣赏只是手段。于是,我去掉了一些与本主体无关的内容,以《大海啊故乡》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情感”为主线,凭着我对此歌曲的情感理解,重新设计了教学版块。


  我将教学流程做了如下修改:


  第一版块:创设情景――听海。让学生座位中间放上蓝色的绸带,模拟大海的波浪;在《踏浪》的音响伴奏下,课件展示教师和学生的海边照片;聆听大海的音响。


  第二版块:激发情感――创海。出示大海的精美图片,伴着海的音响 ,教师娓娓的述说:我们听到了海鸥声和海浪声。请学生根据节奏模仿音响:学生创作音响,用报纸和人声模仿海浪声和海鸥声。


  第三版块:表达情感――唱海。教师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多次聆听范唱,分析歌曲的旋律线和歌曲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关注歌曲旋律起伏及走向;分组用乐器自学第三段旋律(歌曲的难点部分),并互相评价。


  第四版块:升华情感――演海。教师示范表演舞蹈,用蓝色的绸带作道具;分小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大海,进行成果展示。


  第五版块:情感延伸。让学生演唱课外收集的关于大海的歌。最后在童声合唱《大海啊故乡》结束本课教学.


  严谨的音响模仿,动情的语言和神态,优美的舞蹈和歌声。我相信自己,可以上好这堂课。于是,在改好教案后,把课件再作了些修改,又进行了一次试教。


  终于约好拍录像的老师,在5月8日的长假里,趁学生中午的自修课,我按照修改好的教案,从美妙的海浪声进入,同学们张开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教师和同学的海边照片,争先恐后的告诉大家他们认识的大海。用报纸创作音响了,他们的脸上堆起了笑容,有的情不自禁的跟着节奏摇头晃脑。他们为我动情的范唱和优美的舞姿鼓起掌来,并用优美的歌声动情的表达了对大海的热爱----“就象妈妈一样”。沙沙的海浪声(用报纸模拟的音响)和同学美妙的海鸥声,真的把课堂变成了大海,我鼓励他们是“音响创作家”。最后在学生演唱了关于大海的歌后,在童声合唱《大海啊故乡》中渐渐结束了本课。一节课非常顺利的拍摄下来了。这次的我,双手不再因为紧张而冰凉。为我可爱的学生们唱歌和舞蹈,并告诉他们大海有宽广的胸怀,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会永远在我们的身旁・・・・・・


  三、案例分析: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记得这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音乐教学不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起起他们丰富的情感吗?


  本节课通过“酝酿情感---体验情感----表现情感----升华情感----延伸情感”五个教学板块渐进,有梯度、有层次,多维立体、纵深发展的音乐教学深入体现。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发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表现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1、挖掘歌曲的情感因素,是保证我们激情投入的前提


  任何一首歌曲都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或外露,或内隐,或深沉,或艰涩,但不管怎样都是“我以我心抒我情”,没有对教材的细致的聆听与分析,教师恐怕也未必能领略到音乐要素的深沉含义。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引领者,教师担任的是引领学生走向更高情感境界的任务,倘若没有了自我的情感积蓄,我们又怎能奢望学生焕发学习热情?怎能奢求学生表现出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呢?


  2、在具体音乐情境中体验情感,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


  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系统论告诉我们,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的事物,形成开放系统.这样就能提高接受效率。笔者在这堂课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情感、产生情趣和需要、形成开放系统。从课开始的聆听音响感受大海,到铺满讲台的蓝色绸带,以及歌曲处理引导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如在处理歌曲高潮部分的演唱时,创设情景:好象双手去迎接海浪的到来,启发学生要有力量的歌唱.整堂课无论是听赏、讨论、创编,始终贯穿在以表现大海的音乐为主线,音、情、景相互交融的氛围之中.


  2、以现代化教学段创造条件,是焕发学生情感的有利因素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应以现代化教学段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才会收到预期乃至比预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里笔者通过师生的海边生活照、声像、视听相结合、学生自己收集大海的歌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扩大学生的视野。


  3、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空间,是焕发学生情感的必须


  在歌曲学唱时,尊重学生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自学、互听、互评,找出歌曲的难点;再通过聆听、模唱等手段突破难点。在歌曲的艺术演唱处理时,以学生的自我感受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焕发了学生的情感。


  4、创设挑起教学兴奋点的情景,改被动学为主动学,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


  新的课程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改变过去强制接受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多进行讨论交流,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然就能在学习的舞台上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展现自己的个性。在本节课中,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自己或同学在大海边的照片与关于大海的歌曲,充分挑起教学兴奋点。学生即兴用身边的“乐器”创作音响,用人声模拟音响,根据自己对《大海的歌》的感受,设计各种形式表现歌曲,老师寓教于乐,与学生融为一体,整个课堂情绪高涨、学生思维积极主动,一方面加深对音乐课程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内涵中表现自我,创造自我。


  5、体验式教学,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良好手段


  体验与感悟,是我们音乐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一种认识都是学生在以有的认知基础上的再次建构。我们的教学也不可能硬生生地将我们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因此让学生亲自体验才能达到知识传授的目标。对于初中的孩子在音乐课上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爱动,是大家在教学中很头痛的问题,为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先要求他们用自己创作的音响来感悟音乐,用老师的范唱和舞蹈表演来体验音乐,使学生在老师的刺激下一起“动”起来。简单的“书本或报纸甩动”,此起彼伏的旋律线,犹如海浪在翻滚,让学生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中,体会到了趣味,也亲身的体验到参与活动的愉悦和幸福。


  四、相关问题思考: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中出现令人担忧的种种问题,诸如只注重非审美的体验(知识、技术、历史、思辨)而忽视审美体验;只习惯于把其他课程的教育目标简单地移植为音乐课程的目标,而忽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注重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音乐教育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漠视音乐教育在开发潜能、培养创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等等,忽视了音乐的情感性,致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离开音乐本身而去教音乐的误区。


  人是万物之灵,自古就有喜、怒、哀、乐、悲、恐、思等七情六欲,而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正是通过声音运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情感的,它是以人的情感为起点、为高潮、为过程、为归宿去表意、言志、传情。那么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体现在哪里?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中学音乐论文: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