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音乐教育呼唤“理性回归”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体会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2012年第3期的开篇,刊登了廖家骅教授《深化教改的重要文献―〈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札记》一文,笔者认真拜读,细细品味,觉得廖教授对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的分析句句在理,可谓是提纲挈领、一语中的。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笔者亲历了音乐课程改革十年来的历程,感受了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发生的改变。修订稿的颁布,无疑是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基础上一次承前启后的修正和提高,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纵观修订稿的整体布局和文字描述,我最大的体会有以下三点:
  
  一、“双基”的理性回归
  
  通过对两份课程标准的对比学习,我发现修订稿对于“双基”(基础音乐知识、基本音乐技能)的表述更为翔实具体,相比之下,实验稿中对于“双基”的表述有淡化的现象。而实践证明,淡化“双基”的结果,使音乐审美的理念陷入空泛。我们可以从以下文字中来感受“双基”的理性回归:
  
  1.修订稿的课程设计思路中增加了关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的阐述,指出“强调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所应达到的标准,是发展学生审美体验、艺术表达和文化认知的基础,其本身就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
  
  2.课程总目标中增加了“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的表述,这是实验稿中所没有涉及的。
  
  3.以笔者所教的7―9年级为例,在课程学段目标中,实验稿的描述是“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修订稿的描述则是“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积极参与演奏及创造活动”。
  
  4.7―9年级的演唱要求中,修订稿增加了“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学习基本的指挥图式”;在识读乐谱中,增加了“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的表述。
  
  5.在关于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中,修订稿增加了“要重视课程内容中对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
  
  由此可见,专家们在修订稿中加入了多处与“双基”有关的条目和文字,从课程设计思路到课程总目标,从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都体现了对于这十年音乐课改中出现问题的反思和“双基”的理性回归。以笔者十六年的音乐教学为例,刚工作时为了给学生讲音程的全音半音关系,曾把音乐课的学习变成了枯燥的数字学习。
  
  2001年新课改开始后,我所在的苏州地区用了《艺术》教材,一时间音乐课百花齐放,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识谱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一首歌曲可以直接唱歌词,花样繁多。这种现象持续到2006年以后,音乐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浮躁的课堂开始变得沉静下来,教师们意识到这样的课堂看似花哨热闹,但学生真正掌握到了什么?音乐审美的核心理念是否达成?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否提高?大家意识到淡化了“双基”的音乐教育,不是真正的审美教育。
  
  修订稿对于“双基”的表述切中要害,但对“双基”的重视并不是指一味重视“双基”而淡化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是一以贯之的,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理念,在此基础上的音乐教学才更理性、更有效。
  
  二、“学科综合”的理性回归
  
  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有“提倡学科综合”的表述,在修订稿中,将其改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从“提倡”到“关注”,尽管只是一词之差,却有着理念上的改变。修订稿还指出“在教学中,学科综合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记得吴斌老师在《音乐教师的使命是以音乐育人》一文中提到:“你是音乐教师,你所授课的内容、价值、目标不要背离音乐的本体。”音乐课的适度综合是值得关注的,但关键看我们音乐教师是否能把握好这个“度”。事实上,不能准确把握好这个“度”的例子不胜枚举。
  
  在我以前所教的《艺术》学科中,由于自身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深入,过分强调综合,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唱、画、舞、奏、编像赶集一样集体上场,课堂热闹非凡,但热闹过后,剩下的是什么?恐怕都“烟消云散”了。所以我认为,修订稿用了“关注”一词是很恰当的,让“学科综合”理性回归。音乐课的综合是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失去了音乐这条主线,音乐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理性回归
  
  在实验稿的教学建议中,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表述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修订稿的表述则是“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看似增加了“合理”一词,却引起了我强烈的关注和内心的认同感。
  
  我们知道,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充了音乐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在课堂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它能融合视、听等手段,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但是,过度滥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着。我听过不少青年教师的音乐课,发现一个“怪”现象,有的教师一本教参、一台电脑就足以应付一节音乐课,甚至出现没有电脑就没法上课的现象。为什么?因为没有了课件里的范唱、伴奏,没有了课件里的图片、视频就没法上课。我学习过北京市八中李存和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小学张秋立等名师的课,发现他们都很注重自身基本功的修炼,范唱、范奏、身体动作、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微笑都那么具有音乐感。也就是说,教师教学基本功除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道德修养、专业技能和自身教育魅力的修炼。所以应该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而不是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修订稿的发布,不仅肯定了实验稿实施十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而且切实改进了实验稿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广大一线音乐教师提供了最有效、最直接的“参考纲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修订稿凝聚了制定者的智慧,也体现了他们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实施课程改革的决心,同时也终将推动音乐课程改革一路前行!
  
  潘丽琴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浅析竖笛教学优化初中音乐课堂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