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杨 阳 长沙市十一中
【论文摘要】
任何教育的目标都包括知识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前者本身既是一种目标,又是后者的手段,后者则较前者更有终极意义。将人的发展目标与知识技能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这一点是我们音乐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基本点。立足于此,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搞)》的指导下,经过对近一学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的调查与研究,在分析长沙市部分中学初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审美教学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探究其深层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简述如下。
一、《标准》为音乐教改提供了创造性空间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较之于其他课程标准,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充满了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从前言到附录都令人耳目一新。它科学地阐明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构建了全新的立体化标准体系,提出了教材建设、听唱读写、教学评估的新思路。
课程标准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字里行间处处表现出对人的尊重,对学生的关爱,处处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把人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教师。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按照人的发展规律和音乐教育规律去学音乐,教音乐。给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空间,给老师自我发展、创造性教学的空间。
音乐课程标准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由于妥当处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尤其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以及音乐课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使音乐课程对真善美的追求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整体提高提供了途径,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和谐的发展。
自《标准》于2001年7月正式颁布以来,“以音乐为审美核心”的基本理念被列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音乐课的课程目标也由强调“音乐知识技能”扩展为“音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等。在《标准》颁布的十余年中,广大音乐教师和专家学者对“以音乐为审美核心”的基本理念做了大量探索与实践,音乐教学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但是,一些令人疑惑、担忧的问题也随即而来。
一方面,“教师们在新课程实施探索中更热衷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目标的达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不仅受到冷落,甚至出现那些本应明确的知识点和技能操作都被有意省略的问题。”①在音乐课上,基本音乐要素和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成了“遗忘的角落”, 看上去热闹活跃的四十五分钟课堂教学,留给学生们的除了快乐、激动以外,并无实质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关注少数优等学生、课外竞赛关注‘等级’的锦标主义现象、社会教育的考级优先等,其结果又导致我们的音乐教育陷入一种‘专业化’的倾向,造成了中小学生对音乐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其表现为‘最喜欢音乐,却最不喜欢音乐课’”。②
二、长沙市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为了真实了解初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审美教育”教学、学习情况,作者对长沙市部分初中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其调查问卷、调查数据请见附录一和二)在选择调查样本时,尽可能地考虑了调查学校、班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兼顾了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先进班级与后进班级等各个方面。尽管这次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客观上讲其结果并不可能完全反映长沙市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整体状况。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应该说多少还是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长沙市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基本状况。从以下调查结论中我们不难分析出“音乐基础知识”与“审美教育”教学现状的成因。
1.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更新
调查显示,在对于音乐价值的认识上,60%学生选择了音乐能提高审美能力,55%的学生选择提高音乐文化素质,50%的学生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消遣娱乐;音乐具有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情感需要、传承文化等方面的价值观点学生已普遍接受,但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是,学生对于音乐所能带来的消遣娱乐价值认可度较高。教师方面,关于音乐课程的价值,教师们都认为审美价值是摆放在课程价值中内在的、核心的位置上的,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价值都是由审美价值生发、辐射出来的。
对于音乐课的喜爱程度、学习内容、课堂活动类型、课堂参与与满意程度四方面的调查上,95%的学生“很喜欢”、“喜欢”、“比较喜欢”上音乐课;学生最喜欢学习的音乐类型是中国和外国流行音乐,对于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的喜爱程度不高,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中学音乐教学需要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但教师要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审美品位的责任,同时我们还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其他的音乐文化。在课堂音乐活动选择上,欣赏音乐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其次是唱歌,做音乐游戏或戏剧表演也占有一定比例,对于乐器演奏、识谱知识学习、音乐知识学习学生兴趣不是很浓厚。同样内容的调查,教师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音乐欣赏教学使用率最高,占43.3%,唱歌教学使用率为33.9%,演奏和创作教学使用率不是很高,偶尔使用的情况占半数,音乐与戏剧表演得使用情况最少。这些数据基本反应了教师在尊重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使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达到最佳。所以在学生的课堂参与和满意度调查上,学生能非常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活动的人数比只占了10.1%,对音乐课堂效果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也只有15.7%;有25%的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音乐活动,大多数学生在参与性上持一般化态度,占34.9%;同时对课堂效果一般化、比较满意的人数各占14.9%和15.7%。以上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教师们的反思。
2.基本领域的现状值得深思
在关于音乐鉴赏能力的调查结果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情感的感受能力较强,而在音乐基本语言的感受上,对节奏的感受最为强烈,其次是音高、速度、节拍、力度,对于和声和调式的感受较弱。部分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于感官的、愉悦的层面,与教师们所期待的学生应该主动体验、感知、描述、表现情感有一定的距离。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首先还是与中学生的生、心理特点有关;其次,学生的音乐欣赏品位受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较深;最关键的原因是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技能还需要加强,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和基本的音乐常识,音乐鉴赏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主要应该是在音乐中学习知识技能,要把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音乐之中。”③
表现领域中识读乐谱的调查显示,简谱在课堂中使用较多,五线谱和简谱两种乐谱同时使用的各占一半,会简谱的学生多于会五线谱的学生,但有20%的学生有一定的五线谱识谱知识。83%的教师赞同用熟悉的歌曲、乐曲教唱乐谱,77.3%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具备能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的能力,巩固、提高识读和运用乐谱的能力教师们认为同等重要。
歌唱教学逐渐上升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本次调查显示,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课外的音乐活动中,学生都显露出对歌唱的热爱。同时,教师们对唱歌教学也十分重视,只是普遍反映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歌唱习惯的养成、自信有表情地演唱等方面有待改进。我们在很多场合不难看到,还有部分学生歌曲演唱的能力并不理想,羞于开口、基本音准、节奏把握不当,这都需要教育界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关注,虽然歌唱能力的高低不能全面反映个人音乐素质的高低,但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歌唱的人的音乐素质会是多么的高。
器乐教学也是表现领域的一方面,鉴于笔者精力、财力的有限,本次调查在此方面并未大面积展开。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有60%的学生表示喜欢器乐的演奏;学校组织的课外音乐活动中,19.5%的学生愿意参加校乐队;40%的学生在校外还学过乐器,这些乐器包括钢琴、古筝、吉他等,说明器乐学习在学生心目中是有一定地位的。教师们对于学生的器乐学习,在学生演奏习惯的养成和用适当的演奏方法表现乐曲的情绪两方面最为重视。器乐的学习不像唱歌教学,它受一定的物质条件限制,但教师如果善于利用身边的物件,也可以将器乐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
3.不能忽视的家庭、社会因素
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反馈的数据显示,家庭和社会,特别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审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家庭环境来看,父母亲中喜欢音乐和比较喜欢音乐的人数比例超过60%,且对于子女在课外参加音乐活动持反对态度的家长也只有9.8%,9.2%的家长还要求子女参加课外音乐活动。家中有与音乐相关系的音响设备的家庭有六成,24.9%的家庭中还有钢琴、电子琴、架子鼓、口琴、竖笛、二胡、小提琴、吉他等乐器。所以无论从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支持来看,家长都给予了学生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良好基础,有了这些基础,学校教育就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和审美水平,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我们全面育人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从社会环境来看,尤其是媒体传播对学生音乐教育的影响更为明显。通过对学生基础音乐的途径、学习音乐知识的途径、对音乐价值的认识、对音乐类型的喜爱以及提升自身音乐素养的方式多方面来看,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对中学生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学校音乐教育。学生所拥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心态使之更易于接受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和熏陶。“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并不能全都归功于学校音乐教育。尽管社会音乐环境可能在音乐教育内容等方面对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但它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歌唱水平的提高。”④因此,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和家庭、社会音乐环境携手合作,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知识技能、审美素质的条件,还有对自身的教育水平加以反思,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层次上提高质量,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以最优的合力来培养学生。
三、初中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对策研究
1.“音乐基础知识”与“审美教育”的有机渗透
感受与鉴赏教学是音乐审美获得的最主要途径,能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教学领域。在初中基础音乐教学中,感受与鉴赏的教学并不在于通过让学生掌握较深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技巧,来获得专业的音乐鉴赏能力,而是在于培养学生从心底热爱音乐,接纳音乐,感受音乐为其带来的愉悦。当然,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学生仍然要学习基础的音乐知识,因为它是学生音乐鉴赏水平提高的基本来源,但是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要适时把握知识量和度,否则就会取代了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感受与鉴赏的技美同育:
(1)用心选择传授作品
在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大脑的发育以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等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务必要根据该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孩子们对他们不能领悟的东西不会感到有吸引力。当他们不能领悟时,就会停止接受。”⑤也就是说,教师选取传授的音乐作品,一方面所使用的作品必须符合中小学生的接受水平,另一方面作品的难度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使作品复杂程度逐渐增大。再者,选取传授的作品还应具有对音乐材质加以独特运用、给人以听觉冲击,能达到音乐动人效果的作品。
(2)有机统一形式与内容
受艺术的他律美学和自律美学影响,我们总是游走于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中,自律美学以内容孤立形式,他律美学则以形式排斥内容,怎样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为我们的基础音乐教学所服务呢?其一,可以讲授关于音乐创作背景,包括社会、历史、文化、创作者的生活经历、性格、艺术品中可能涵盖的具体的故事情节(特别是标题性艺术),但这些都是作为介绍性的材料出现,切勿让学生以为这就是音乐要表达的东西。其二,音乐鉴赏教学“并不是要告知学生形式是怎样合适地装载内容的,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于形式和内容这样一个有机整体的鉴赏中,自然地沉浸于艺术的感觉中。”⑥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的这种感觉。笔者在与学生共同鉴赏湘版音乐教材八年级上册,名曲览胜单元中马思聪的《思乡曲》时,就合理地运用学生的感觉来走进音乐。看到标题,学生自然会产生关于家乡、离别、思乡的情境想象,我并没就此打断学生的想象,更没有因为这种想象还不完全是音乐带来的“感觉”就排斥它,而是引导学生乐曲真正的内容不是对故乡、离别的具体描述,马思聪先生之所以要创作这首乐曲是想用音乐这种独特的形式来表达写实无法表达的东西,那就是身在异国依旧心向祖国的内心感受。简单介绍作者马思聪先生的生平、创作背景后,根据作品的结构,反复聆听音乐,引导学生从情绪、力度、速度上感受三个乐段的变化,从而体验思乡情绪的产生、变化、升华,学生在与音乐形式的交流中能够体会到作曲家的心灵,体会到音乐旋律所带来的感觉的膨胀、情绪的波动,而不再只是去想象一些具体的形象或故事情节了。在这种自然地引导中,学生既积累了音乐基本知识,提高了感受与鉴赏的能力,对于音乐产生的美、带来的内心震撼、以至对祖国的爱都达到了技美同育的教学目的。
2.“音乐基础知识”与“审美教育”的积极表达
《标准》中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表达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而音乐表现领域中的“演唱”和“演奏” 是学生最易于接收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它们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理解力、表现力、掌握基本技能、增强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演唱、演奏知识积极表现音乐的美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挥识谱教学的工具性作用
识谱教学并不是基础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却是音乐审美教学的工具。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既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音准和节奏,还有助于发展其音乐思维,培养对音乐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感知入手,教师反复播放作品或范唱谱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常用的基础知识;其次,进一步通过对作品的体裁、意境、风格、速度、力度、节拍分析,使学生掌握基本音乐语言(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功能。另外,教师还可选用已经学过的歌曲来进行识谱教学,由于学生之前就有了歌曲的体验,视谱时便可在音乐基本语言与音乐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领悟、体会出乐谱中各种符号的意义和作用,识谱能力便自然地提高了。当然,教师不能把识谱教学的时间安排得过长,以免使学生感到枯燥,可以在游戏、竞赛等形式中渗透识谱教学,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演唱、演奏的顺利展开打好基础。
(2)把握情感的体验和表现
通过演唱和演奏,学生能直接感受、表现音乐,表达内心情感,享受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初中阶段的演唱和演奏教育属于普及音乐教育的范畴,其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程度、要求与专业教学的有关方面侧重点是不同的。依照《标准》的指导,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做到让学生理解和表现歌(乐)曲的情感和风格,体验和表达歌(乐)曲的情感。一方面,教师要创设与歌(乐)曲表现情感、内容相适应的教学场景,通过播放分析歌(乐)曲、教师有感染的范唱范奏、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把握歌(乐)曲的基本情绪和情感,通过所学的识谱知识,体会速度、力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发展基本手法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要把“舞台”让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审美表现欲望,适当适时地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处理,启发、鼓励学生在歌(乐)曲艺术处理上进行创造性的尝试,从速度力度、演唱演奏形式等方面进行一些变化,使作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情感的表现更加深刻、动人。经过多次美的表现成功的表演后,学生音乐表演的自信心就逐渐树立起来,因而更容易地进入到审美情感表现的状态中,达到技和美的积极表达。
(3)善用合作展现自我
音乐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直达人们心灵。我们说每个学生都有音乐的才能,但或者因为潜能资质的不同,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是有所擅长、有所不足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合唱、合奏表现形式来弥补学生个体存在的不足,减少表现与创造中的阻力。在演唱和演奏表现环节中,既需要每一个歌唱、演奏者的听觉、视觉、运动觉的共同作用,还需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鼓励交流,在相互交流、彼此尊重之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被别人需要、受别人肯定的快乐。在合唱、合奏中,教师要引导各声部的参与者相互合作,齐心协力,保持良好的协作状态,让歌(乐)曲以最美的音色、最动情的情感感染自己,感动他人。不仅如此,“成功的音乐教育将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态度来对待人群、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慈爱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⑦
“音乐基础知识”、“以音乐为审美核心”是我们基础音乐教育中必须正确面对和解决的热点。通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不进行“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又不能完全脱离音乐的美来进行应试教育般的教学。初中音乐教育属基础音乐教育范畴,其目的是普遍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基础,关注音乐教学过程,达到“技”“美”同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资利萍 刘要悟 冯路. 重塑知识技能信念完善音乐审美教育[J].教育探索,2007,(2):28.
②吴斌.中小学音乐教育别走向功利化[N].中国教育报, 2010-09-27.
③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25.
④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23.
⑤[美]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⑥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⑦李霜. 中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上一篇: 关于中学音乐课堂进行竖笛合奏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