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无迹之迹”的教学评价<?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课堂教学评价中的目标测试
南京市成贤街小学 刘晓萍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所有艺术的学习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延续,正是由于音乐具有艺术的特性,所以作为对音乐这一艺术课程的评价也应该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有所不同,我认为它应该融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之中,是一种随时间对数据收集的过程,而不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孤立而单一的事件。音乐的教学评价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呈“无迹之迹”的状态,评价与教学成为一个自然而和谐的整体,它们相互渗透并相互作用。具体阐述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新课程目标提出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并非一朝一日就能培养与发展起来,只有在教师长期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之下,学生才能逐渐养成。其中教师及时、积极的评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导向的重要作用。
其二新课标中课程价值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这一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当音乐作用于情感时,人们的表现多有两种现象,及外显与内化,而后者内化的现象并不是可以用量化或定性的测试方法来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的。
其三音乐学科的特殊性,音乐学科有它自身知识体系的发展规律,除了音乐的理论知识以外,更注重的是音乐的实践表现和创作,其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创作等课业形式组成。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的掌握,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不宜象其他学科仅用课后作业的方法来反馈“学”与“教”的情况。如果只用期中或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势必环节繁多,既加重师生的负担,又会因时间隔得太久,学生的问题与毛病已形成习惯,会给教师的纠正工作带来困难,使得在操作过程中丢失了教育最重要的情感、意义层面上的内容,难以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关注于学生的发展,既利于新课程的实施,又能多科学的利用有效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鉴于以上阐述,我认为音乐教学目标的测试工作,应该改变过去重“集中”轻“平时”和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方法,将音乐教学的评价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同时,在进行目标测试评价时,还应该改变过去将评价仅作为检查学生,不顾及学生感受的旧观念。在评价设计和评价方式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小学生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在“不知不觉”中,在兴趣盎然和积极投入的气氛中开展评价。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融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之中的点滴做法,力求能达到“无迹之迹”的境界,现与各位老师交流。
一、与教学活动情景交融的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评价和教学活动的情景是分离的,这种评价大多发生在学习过程的结束,它忽视了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学习情景,只针对某个客观的、孤立的学习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掌握与其发生的情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现代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景性,这种趋势也反映到评价中,要求评价与学习的学习活动、问题任务紧密相连,使评价具有真实性和情景性。
案例一:《粉刷匠》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粉刷匠》,感受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勤劳、乐观的粉刷匠形象。
教学片段:
教师手拿着小桶和刷子装扮成“粉刷匠”的模样,在《粉刷匠》的音乐声中从教室外面蹦跳地出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然后请学生为“粉刷匠”编几个动作,表现一个快乐的劳动者。
学会歌曲之后,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的内容或情景,可以用动作、语言、绘画等方式去表现想象中的各种角色,如“得意的房子”、“开心的窗户”、“神气的门”、“勤劳的粉刷匠”、“来参观的小客人”等。
案例二:《小象的对话》
教学目标:
1、听辨动物的叫声,探究动物的交流方法,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兴趣。
2、通过节奏对应活动,学会利用声音的特点进行具有音乐性的交流。
3、演唱《两只小象》,用歌声来表达情感。
教学片段:
学生观看大森林的图片,聆听教师播放的各种动物的叫声,想象各种动物的姿态,并随着声音来模仿所听声音动物的形象。
学生分小组共同讨论、想象动物们之间交流的方法,设计一种场景,尝试着扮演一种动物模仿动物间相互交流的场景。
尝试着用学过的节奏知识:×―、×、××、0进行创编“节奏语言”,进行节奏回应,尝试情绪传递,如:清晨外出和伙伴告别、外出捕食、回家和伙伴分享食物、伙伴之间的游戏玩耍等,然后分组进行表演。
学唱《两只小象》歌曲,感受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小象之间交流的情景,并参与歌曲表演。并以“小象的一天”为题,为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小象来创编各种节奏,如:快乐玩耍的小象:
3/4 × ×× × | × ×× × |
外出觅食的小象: 3/4 × × × | × × × |
哄宝宝睡觉的象妈妈:3/4× - × | × - × |
舞蹈中的小象: 3/4 ×× ×× ××| ×× ×× ××|
各组学生进行演奏,表演各种“象”,其余学生判断他所表演的内容;还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演得生动活泼。
学生选择出其中受欢迎的节奏型,将它们配入到歌曲《两只小象》的演唱中,用打击乐器伴奏,和着琴声、歌声进行表演。
二、交互活动的评价方式
与以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同,在音乐教学中评价的主体进行了扩展,加强了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学生直接参与对自己以及对其他同学学习活动和成果的评价,不仅确立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不再感到评价是神秘的、外在于他的、更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提高艺术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评价,互相欣赏的案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兴趣,有探究和学习的愿望。
2、认识小鼓、小钹,感受其音色特点,初步掌握演奏方法。
教学片段:
1、介绍小鼓、小钹:
●观察
师:你们见过这两样乐器吗?知道他们谁是小鼓、谁是小钹吗?
生:尝试区别两种外形。
●听与奏
师:有哪些小朋友知道该怎样敲打两种乐器呢?
生:分组讨论,敲敲乐器,探究正确的演奏方法,并相互比较,听听谁敲击的声音好听,动作好看。
教师随机评价,进行指导。
2、活动:谁手中的乐器唱的歌声最好听?
给小鼓、小钹编一句话,如:× × 或 ×× × 或 × ××
咚 咚 咚咚 咚 才 才才
学生可以用嘴巴念“锣鼓经,”手势做敲击动作,每小组推选出一方案用小鼓、小钹敲打出来,即为“让小鼓、小钹唱起歌”。
教师给上台的小乐手们分别交待其力度:ff、f、p教师可以这样说:你可以非常高兴地、激动地敲击;你可以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敲击;你可以坚定果断地、有力地敲击……
每个学生的表现肯定都不相同,而且他们所用的力度和出现的音响效果也会有所不同,针对出现的几种效果,请同学自己来评一评,谁手中的乐器“歌声”最好听?思考原因。
3、讨论:师生一起讨论,得出演奏小鼓、小钹的正确方法,用耳朵听敲击的音色,判断、控制。“如果声音过大,降低力度;反之加大;如果满意,注意保持。”
三、游戏式的评价方式
热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没有哪个孩子能抗拒玩的诱惑,因此教师需要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寓“考”于游戏之中,真正做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
案例一:《找朋友》
教学目标:
通过游戏“找朋友”,知道音乐和生活之间是有联系的。学习舞蹈的基本步伐―跑跳步,并跟着音乐节拍边唱边进行表演。
教学片段:
学生随着教师模唱歌曲《找朋友》,体会歌曲的内容和情绪,然后学跳简单的跑跳步,并进行“找朋友”的游戏,促进朋友间的交流,体会交流的乐趣,从而加深对 “朋友”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在以下游戏中进行选择,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进行巩固跑跳步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得到反馈信息,随机对教学进行改变、调整。
游戏一“找朋友”:在《找朋友》的歌声中,去邀请一位自己喜欢的“朋友”,和他一起完成歌曲的演唱和舞蹈,共同体会交流的乐趣。
游戏二“听音寻友”:学生边唱歌曲《找朋友》,边手拉手转圆圈,一个学生被蒙住眼睛,站在圆圈中间,随着歌声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
游戏三“丢手帕”:学生唱着歌曲《找朋友》,边随着节拍拍手、做跑跳步,边做丢手帕游戏。学生将手帕悄悄地放在自己好朋友的身后,看看他是否和你有心灵感应。
评价与反思:
学生观察在游戏中,是否有的同学没有找到好朋友,想想办法帮助他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也能享受到“找朋友”的乐趣。学生评出本小组最富有爱心的同学―“爱心大使”。
学生谈谈自己的体验并思考:为什么和“朋友”在一起时感到很快乐。
案例二:《猜猜我是谁》
要求:在游戏中听辨不同的节奏型
方法:猜者用毛巾蒙住眼睛站在中间,游戏者围在四周,按次序边唱边猜,猜对人数最多的获第一名。
请你猜猜我是谁?
1=C 2/4
1 3 |5 ― |1 3 |5 ― | 6 5 | 3 1 | 2 2 |2 ― |
[游戏者]我 是谁? 我 是 谁? 请 你 猜 猜 我 是 谁?
[拍手] ××× ×××
1 3 | 5 5 5| 1 3 | 5 5 5 | 6 5 3 1 | 2 2 5 5 | 1― |×― ‖
[猜者] 你 是 ×× × 你 是 ×× × 大家 说说 猜得 对不 对? 对!(不对!)
这是一组为测试低年级的听力与节奏感设计的游戏,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兴趣也不稳定,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测试,学生能在游戏所创造的松弛、快乐的气氛中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游戏者的节奏可以变化,一人一种节奏型,猜者靠聆听,再进行节奏模仿。
综观以上多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所呈现的教学评价是注重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而不是其学习结果,按照这种方式进行的评价与其说是一种考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插曲或阶段,这种评价往往与教学活动融合得严丝合缝,既不破坏也不中断教学进程,不管这种“无迹之迹”评价以何种方式进行,都不带传统的痕迹,即:教师不再以学生为“对立面”,教学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充满乐趣和生机、给学生以自信和鼓励,多种可能性敞开的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上一篇: 《京剧脸谱》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