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论音乐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提起音乐,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它已深深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可以说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就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音乐?它为何给我们的生活添加色彩,使之更加的丰富?为何我们这一代的人容易接受那些流行歌曲,而上一代的人就不容易接受?


  一、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走进艺术的园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一幅画、一支歌、一出戏、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舞蹈,除了使我们得到艺术享受之外,还能使我们体察到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生活状况。


  19世纪俄国着名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1840─1893)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地流泪了。他说他从音乐中仿佛感受得到俄罗斯人民的苦难。如汉代的乐府民歌,是人民群众“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唱出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例如《小麦童谣》中:“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湖……”不也很好地反映出当时战乱对生产的破坏,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迫害吗?再如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它以优美的旋律,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所以,我们不难判断出一切音乐艺术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


  二、音乐源于生活


  回溯历史,有很多种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有:《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宗教说)《劳动说》。艺术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音乐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节奏、而音乐的节奏又来源于劳动的节奏,因而劳动是艺术发生的重要动力。


  三、音乐依赖于生活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应。作为唯物论者应该承认艺术属于一种意识形态范畴。


  那么,作为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与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据说,有一次柏辽兹为诗人贝朗瑞的一首诗谱曲,前后的诗句很快就谱成曲,惟独一句,再三思索,也想不出能够表达诗意的曲调来,这就使他不得不中断这首歌曲的创作。事隔两年后,柏辽兹到罗马去游玩,不慎失足落水,当他挣扎爬上岸的时候,无意中唱出了一段曲调,这曲恰好是他两年前苦思冥想,想得到的。与其相似,关于舒柏特的《d小调四重奏》的主题,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舒柏特的这个主题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突然降临的。有一天,舒柏特为了请朋友喝咖啡,自己动手磨咖啡豆,磨声咔嚓咔嚓均匀地响着,突然,舒柏特停下来,激动地叫着说:“有了,有了,为了这个主题我想了好几天,而这个磨一分钟就帮我把他找到了。”柏辽兹落水成曲,舒柏特推磨成调,看起来都是非常神奇的事,但这些曲子都是作曲家对生活有感而创作的。 这不正好说明音乐来源于生活吗?


  四、音乐作用于生活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音乐产生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它一旦产生,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


  我们都很熟悉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这部交响曲作于一百多年前为什么还有那么大的艺术感染力呢?首先,时势造英雄。贝多芬生活的时期,正好是欧洲资产阶级取代封建阶级变革的时期,也是欧洲古典主义文艺潮流向浪漫主义潮流变革的时期。然后,贝多芬本人对人类的美好未来,抱有不可动摇的信念。法国大革命获得胜利,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阶级,这在他一生的创作道路上有很大影响。他始终忠实于法国大革命所唤醒的思想,即使在封建复辟后的重压之下,他仍能坚持共和主义理想。其次,《命运交响曲》开头的四个音符,钢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交响曲所表现得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贝多芬是第一位用音乐的方式把艺术和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家。


  可见,统治阶级的艺术,适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巩固和维护其经济基础。但这种阶级性常常是相对有限的时间内保住这种能动的意义,而经过一定地历史间距之后,始源于阶级意识的音乐的阶级性就渐渐变得模糊不清,直至其阶级性最后消失。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有了质的提高。单一的文化已无法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审美要求。毫无疑问,作为多元文化之一的音乐艺术,在21世纪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音乐作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着组.《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1月8次印刷


  [2]于润洋着.《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2次印刷


  [3]王次照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1次印刷


  [4]李泽原着.《艺术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5]万木着.《外国音乐简史》(上、下).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8月2次印刷


  作者简介:朴春姬,毕业于朝鲜平壤音乐舞蹈大学硕士学位, 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专业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师素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