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回 声》
课 题:《回 声》 音乐人教版第七册<?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教材分析:
1、无伴奏合唱《回声》:本曲创作于16世纪,作曲者拉索是尼德兰(在今日的比利时)作曲家。这是一首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曲。作者巧妙的运用了轮唱形式,以一小型的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大型合唱组,通过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和谐而又富有色彩变化的和声更令人置身于群山幽谷中的感觉。
歌曲的歌词表现人与回声的对话,俏皮而有趣,赋予歌曲以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也使人们领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乐和乐趣。
2、管弦乐《羊肠小道》:美国亚利桑那洲西北部科罗拉多河的大峡谷,长达数百公里,深约千余米。宽长数十千米,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为世界上罕见的奇观异景。大峡谷以其另人心惊的突岩峭壁,五色斑斓的嶙峋怪石,谷底奔腾的汹涌急流,日出日落的色彩变幻,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美国作曲家格罗非曾多次赴大峡谷旅游,雄伟壮观,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他怀着敬仰,激动的心情,决定以音乐来表达大峡谷蕴涵的变化无穷的自然之美。此后,他以10年之久的时间,完成了大峡谷组曲。本曲是其中的第三乐章,也是组曲中最著名的一个乐章。
乐章开始,整个乐队以响亮的全奏滑音,模仿出了驴叫声。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华彩乐断,这里,旅游者主题的音调与驴的叫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这是乐曲的引子。
引子之后,乐曲进入主题,第一部分,在打击乐器模仿驴蹄声的节奏中,双簧管奏出了一支断断续续的,带有爵士味的诙谐曲调。
音乐形象的描绘了旅游者妻驴悠然行进的神情。忽然音乐变的急促起来,双簧管与低音单簧管相继奏出全部由三度跳进构成的下行旋律,仿佛驴子步伐踉跄的跑下山去。
当驴子的嘶鸣声重又响起时,在驴蹄声和诙谐的曲调上,圆号奏出了旅游者的主题。
这支气息宽广,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气质开朗,具有美国西部音乐风格,表达了旅游者在大自然怀抱中舒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观的衷心赞叹~~
这一主题在不同乐器,不同背景上反复三次,然后气氛变的热烈起来,前面出现过的各种音乐素材通过乐队全奏进行展开。在一声驴子的长鸣中,音乐突然停顿。乐曲进入中间段落,给人们带来梦幻般的宁静。钢片琴奏出清泉般的音响,使人们疑为仙乐飘飘。随后是再现段落,弦乐的明快拨奏迎来了管弦乐队全奏的高潮,有如游客驱驴在山麓上疾跑,乐曲在乐队奏出的响亮的驴叫声中结束。
3、歌曲《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在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4、歌曲《山谷里静悄悄》:这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为一段体结构的分节歌。歌曲一开始用的节奏,很弱的音量,把我们带到了宁静的山谷之中,然后节奏紧缩并运用了切分节奏,描绘了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使人有如身林起竟之感。前三段歌词分别描写了山间的景物,富有动感,从“烟雾”“花”直至“溪流”“野兔”动感不断增强。在4小节间奏之后,“地质队叔叔”的出现,打破了原先的静谧安详,使身故顿时热闹起来,锤子击石的丁冬声和溪水声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在山谷中回荡。四段歌词虽都配有同样的旋律(第四段旋律稍做变化),但是由于歌词在形象,意境上有丰富细腻的变化和发展,歌曲很能使人们对山谷中的美丽景色产生想象。
教学目标:
1、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它充满了幻想与乐趣。本课的四首作品正是反映了音乐与大自然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在音乐时间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进行情景创作活动。
3、继续学习竖笛吹奏技巧――长音的练习,并进行二声部的吹奏表演。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安排:欣赏《回声》,表演《友谊的回声》为一课时,《山谷里静悄悄》为一课时。第三课时《羊肠小道》创编加总复习。
教案设计意图: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本节课的全过程潜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教学过程中,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我们在本节课的设计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大草原贯穿全课,努力实现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蒙古风情,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
2、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所以本课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主要通过“听、说、唱、动、做、想、编、演”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并完成简单的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音乐的表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合作意识。
3、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从而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和表现。
4、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5、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反复的感知音乐,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6、给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7、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及艺术愉悦原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一、通过一个“回声”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回声。
二、有感情的演唱《友谊的回声》
三、掌握力度记号“f p”
教学重、难点:唱好《友谊的回声》并通过回声游戏掌握力度记号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想一想
1、师播放山谷的幻灯《导入教学》
2、师:今天啊老师带大家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山谷,哇,这个山谷真是好美啊~~~老师忍不住想对着山谷大喊一声:喂~~你好吗?《回声》喂,你好吗?诶,小朋友扪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请小朋友来回答)
3、师:小朋友很聪明,山谷里传来了老师说话的回声,那么小朋友能不能说一说回声有什么特点呢?(要求说出轻,弱)
4、师:那小朋友咱们跟老师一起来玩一玩这个回声游戏吧,请小朋友来做老师的回声,咱们来试一试。(师生共玩回声游戏)
二、听一听
听拉索的《回声》
1、你有什么感觉?歌曲创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2、自然界中怎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回声效果?
3、你能制造回声吗?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愿望。]
三、以小组为单位,用所给的教具制造回声,鼓励用其他方法制造回声(各种打击乐器、或其它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
1、小组实践活动、讨论。
2、分小组表演。
3、结论: 回声可以通过强弱的对比以及旋律的完全重复来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四,学习歌曲
1、揭题听范唱。
问:歌曲的哪一句用了回声的效果?
2、老师唱人声,学生模仿回声。
3、学习和声部分歌谱。(出示歌谱)
*视唱整句歌谱。
4、第二遍听歌曲,学生轻声哼唱。要求人声部分用“a”回声部分用“o”
[设计意图:运用元音进行声音的练习,并利用两个音发声时嘴形的大小不同来形象表现人声和回声的强弱区别,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寻找强弱感。]
5、完整演唱全曲。
*强弱的对比。
*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位置。
*每句人声的最后一个音的时值要唱满。
问:想让回声清楚点,一般我们会怎么喊?引导学生感悟每句人声的最后一个音的时值要唱满。
6、注意节拍特点,分角色演唱,更好的用歌声表现人声与回声交相辉映,美妙生动的艺术效果。
[采用丰富多样、形象生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音乐,在愉悦的心情下掌握音乐技能,同时也体验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评析:打破以往传统的歌唱教学模式,以游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游戏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表演《山谷静悄悄》掌握渐强渐弱的音乐知识
2、有感情的演唱《山谷静悄悄》
教学难点:掌握渐强渐弱的音乐知识
教学过程:
一、力度游戏
1、先听辨自然界中的渐强与渐弱。
2、自由模拟表现渐强与渐弱。
二、学习歌曲《山谷静悄悄》
1、看: 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亮闪闪的红梅花和紫杜鹃,活蹦乱跳的小野兔慢慢的,慢慢的消失,飞奔而下的溪流渐渐地趋于缓和。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视觉的角度上去感知力度的记号: 多媒体的运用不但让学生从强弱变化的动态画面中,感受到力度记号对表现形象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听:录音播放一段音乐片段:(音乐选自歌曲中的前奏 间奏 尾声)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呢?师引导,生回答:像敲击声。 (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上去感知力度记号。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化平面为立体,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力度记号对表现音乐形象的作用。)
3、学:
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我们用什么样的记号来表示呢?(出示力度记号)
(设计意图:这样很自然地让学生对力度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通过运用直观教学手段,使力度这个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显得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还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一:力度记号的识记。)
4、试:(出示歌曲中的结束句)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一起来唱唱这"叮咚"的敲击声。
①视唱曲谱→填词。
②出示力度记号(P PP)。师:用上这些力度记号以后,你的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人走远了,叮咚声渐渐远去了┅┅
③让学生自己运用刚学到的力度知识,给这一句加上不同的力度记号。
师:你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
生:有的┅┅有的┅┅还有的┅┅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识记这些力度记号,安排了唱唱这一环节,这儿主要通过视唱法来进行教学。因为以上的学习学生对这一句有了总体的感受。通过让学生唱一唱,拍一拍,想一想,说一说,不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一:结尾句;还巩固了力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5、动:让学生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敲鼓来控制其中的休止符。
(设计意图: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断唱和连唱的鲜明对比。)这一环节中,通过利用歌曲中的演唱处理,不但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且把上一环节的理论同这一环节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从"听、唱、动"三个不同角度进行教学,不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学唱歌曲打下扎实的基础。
6、唱:
导入。在这静悄悄的山谷中,什么在飘飘?什么在奔跑?什么在闪耀?还有谁在把鼓敲呢?
听录音范唱。
师:歌曲的情绪怎样?(优美、柔和、宁静,又有点激动的)
读词。
师: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飘飘?
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飘呀飘得高
听琴看谱轻声跟唱。
填词演唱,歌曲处理:
师提问:①歌曲是如何来表现"山谷里,静悄悄"的意境。
②最能体现地质对叔叔远离亲人不辞辛苦为人类造福的是哪几句?
③作者又是如何来表现结尾句的?
填适当的力度记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评析:这课教材,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运用力度记号去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在这一环节中,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二:即力度记号的运用。从导入→范唱→读词→学习曲谱→歌曲处理五步进行教学。前四步因为有前面教学的渗透,学生能很快就掌握了。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听录音范唱来完成。在歌曲处理这一步,围绕"如何理解和表现歌曲中的音乐形象"来展开教学。通过三个设问,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歌曲中的音乐形象,突出了力度记号在歌曲中的作用,还体现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最后让学生给歌曲加上适当的力度记号,有表情的唱一唱,让学生用歌声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通过想想,说说,听听,唱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力度记号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表现音乐所塑造的美好形象。
在这一课中,围绕"力度"这一中心展开教学,采用情境教学法、难点分散法、指挥法等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深入浅出地突破难点,突破重点,为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运用力度去感受、理解、表现音乐所塑造的美好形象打下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羊肠小道〉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以及音乐想象力。
2、通过编创音乐小品“到山谷去旅游”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以及创造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编创音乐小品“到山谷去旅游”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快乐有序
一、导入:初听
音乐中有些什么声音?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乐器?
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出示音例:让学生形象的感受驴叫声。
复听全曲
师:请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
乐曲讲了什么内容?整首乐曲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出示音例二:反映当时牧童的心情的音例
二、自主创编
师引导:山谷里的景色真美啊!大自然真美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山谷去旅游。
请小朋友带上打击乐器或者自制的乐器或者用人声来表现到山谷去旅游的情景
师:先分组进行创编。、
连接起来变成一组完整的音乐作品。
师生共同展示音乐小品“到山谷去旅游”
师生共同探讨,评价
小结:
[设计意图]:本课时的设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自主创编音乐小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师不是在课堂上教学生该怎么去做~~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快乐。
上一篇: 《春天奏鸣曲》教学设计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