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谈谈如何让孩子学音乐


作者:       来源于:艺术起点

现代家庭生活中,音乐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艺术可以活跃思维、开发智力、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它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现在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懂得音乐的人越来越多。尤其生活好了,经济上富裕了,很多人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更聪明、各方面能力更强,让孩子从小学习音乐就成了很多家长的选择。世界发达国家对儿童都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把它作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步骤。在我国也已逐步得到教育部门和家长们的重视。但是如何让孩子学、如何能学好却又成了很多没有从事过音乐工作的家长和老师们的困惑和苦恼。笔者通过与一些业内人士和孩子家长的交流,觉得可以提出一些意见供家长和老师们参考。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音乐?学习音乐需要先天素质吗?
除去一些先天有缺陷的孩子外,我们说绝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学习音乐。但是音乐既然是一门艺术,它就和体育、美术、文学等等一样要想学好它是需要一定的先天素质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赋”。
首先,学习其它学科的能力对于学音乐的孩子来说是不可少的,如:智商、记忆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等。此外最重要的是“爱好音乐`”。这里所说的“爱好”是指孩子的先天性格对这门艺术能有所勾通和融合、产生共鸣。爱好这门艺术,对它感兴趣,学习就成了很愉快的事情,其它的素质如有欠缺也容易在后天得到培养和提高。音乐艺术是一种人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和表达的艺术,如果孩子天生就不喜欢这种艺术形式,他又如何能很好的理解和进行表达呢?对音乐感兴趣、爱好音乐的孩子,往往对音乐比较敏感,他的内心感觉与音乐能产生共鸣,他的听音感觉、节奏感觉和音乐记忆能力也就比较好。
“听音”包括对音高(也就是振动频率)的准确辨别、对音质音色(泛音不同强度产生的音质变化或不同发声体所发声音的特性)的辨别、对和声(若干音同时发响)效果的辨别等等。“节奏”包括分辨声音的强弱(轻重)、速度(快慢)、节拍(拍子的规律性)等等。音乐记忆能力则包括对旋律的记忆和对节奏的记忆等等。
此外,学习不同的学科还有一些不同的生理条件的要求,譬如说:学习声乐要求嗓音宏亮、音域宽、音色甜美,学习弦乐器、键盘乐器要求手长得大些、手型匀称、手指灵活,学习管乐器要求肺活量大、嘴唇、舌头、牙齿活动灵活无缺陷等等。
先天的素质能力是能够在后天得到培养和提高的,诱导、启发、环境熏陶、学习锻炼都能有效地提高素质能力。我们平常所说的“五音不全”的人是有的,这样的素质是不适合学习音乐的,但真正是先天造成这种情况的并不多,不应该过于考虑先天素质而放松了后天培养,不少人到了年龄较大还会有“茅塞顿开”的现象出现而产生新的飞跃。音乐学习中有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叫“视唱练耳”,这门课要从小学上到大学,而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的音乐爱好者可能有几十亿,但音乐家却相对少得多,这说明造就一个音乐家是需要很多条件的,有时候我们花费了很大的努力还是没能造就成一个音乐家。因此家长在决定孩子是否学音乐时就应该先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学音乐,如果孩子从小表现出卓越的音乐天才,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培养他成为一个音乐家;如果表现一般,也应该尽量创造机会让他学,将来即便不能成为专业音乐家也许还能成为业余音乐家或杰出的音乐爱好者;如果孩子不爱好音乐、音乐素质比较差,就不一定要让他学了,他只要接受了中、小学的普及音乐教育就够了,腾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让他去发挥他的长处而不必“劳民伤财”了。

如何能了解我们的孩子是否适合学习音乐?
很多孩子从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已经透露出种种灵气,父母如果有心想让孩子学音乐这时候就可以开始注意孩子天赋的表现:孩子在听到音乐的时候音乐对他的注意力有什么影响,再大一点时会不会跟随音乐的感情和节拍做出一些动作,还可以给他一些启发,例如在低沉节奏笨重的音乐伴奏下教他模仿狗熊、大象的动作,在快速活泼的音乐伴奏下教他模仿小鸟、小兔子的动作来观察他的兴趣和反映。到了三、四岁就可以请老师来帮你测试一下了:教他唱歌看能否发音很准、节奏强弱的模仿如何、记忆音乐的长度能力如何,敲击一些简单的节奏如附点、切分、前十六音符、后十六音符来让他模仿等等。到六、七岁时可以用钢琴让他听、唱、辨别音高、双音、和弦来测试他的分辨和记忆。
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培养可以及早了解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以避免造成“埋没天才”或“强按牛头不喝水”。俗话说“千里马好找,伯乐难寻”,而家长和老师、尤其是家长才是能发现孩子天才的“伯乐”。

孩子从多大岁数开始学音乐合适呢?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觉得孩子学东西越早越好,他们盼望看到“神童”出现在自己家里,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觉得还是应该科学地来对待这个问题。
在音乐教育家们口中常说“学音乐的孩子没有童年”,也就是说学习音乐是个艰苦的学习过程。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贪玩是每个孩子的自然规律,试想一下别人家的小朋友们都在外面跑、跳、捉迷藏、做游戏,而学琴的孩子要关在家里练琴;假期里别人家的小朋友们跟大人上公园、走亲戚,而学琴的孩子要去上课,这些无疑象给一匹活泼的小马拴上了缰绳。一旦大人急躁起来还说不定会为了学琴挨骂、甚至挨打,这必然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抵触。另外从孩子头脑发育的过程上来看,三、四岁的孩子学一年的东西可能八、九岁的孩子一个月就能掌握,大部分学科只要不是开始得太晚一般不存在跟不上课程的问题。由此看来过早地给孩子加压是没有必要的,它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发育和其它方面的学习发展,不如早期多让他听一些音乐、看一些艺术表演、多教他唱歌、跳舞以感受音乐熏陶,把他的生活和音乐紧密联系起来,以增强他对音乐的兴趣和提高他的音乐素质。一般说来即使我们普遍认为应该较早开始学习的钢琴、小提琴等学科只要在学龄前开始起步也就不算迟了。
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对一些对音乐兴趣浓厚、发育比较早、先天条件比较好的孩子来说稍早些学又有早些学的好处,一是可以及早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和发展他的天赋和表现能力,二是能及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有记忆能力之前就形成每天练琴的习惯这样以后不使他感到练琴是负担。
所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情况以及所选学科的不同来合理安排开始学习的时间也是家长和老师应重视的问题,不要过早开始,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这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应该如何选学音乐学科?
音乐学习中分声乐、器乐和音乐理论等等,选择学科最主要的是要看孩子喜欢哪一门,其次是看孩子的生理专长,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学习环境、教师条件来选择。
学习声乐尤其是美声唱法对于先天条件要求是比较高的,没有好的嗓音条件很难成为优秀的歌唱家,所以对于青春期以前的孩子来说学声乐实际主要是学一些音乐基础知识而不是学声乐方法。因为孩子长到青春期都要有一个变声的过程,在童声阶段很难判断他今后的生理状况,方法也就无从教起。另外声乐的科学方法主要是要靠自己摸索感觉来领会掌握的,相对器乐来说更是“摸不见看不着”的,年龄小的孩子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多数老师建议想要学习声乐的孩子到变声以后再开始学,而趁年龄小其它功课不太忙时先学一种键盘乐器,能掌握一种键盘乐器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将来为自己或他人伴奏、对于一旦将来长大变声后不适宜学声乐而要改学其他音乐学科都有很大的好处。
器乐演奏是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它是包括耳(听音)、眼(识谱)、口(说唱)、手脚(演奏)和头脑思维同时进行的全面活动,可以锻炼感官、肢体的灵敏性和与大脑的协调性,使孩子的智力开发、思维反应能得到提高,使其各方面的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学习乐器的同时也使孩子对音乐艺术开始有所了解;初步认识艺术世界的科学性、逻辑性,提高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这对于他将来学习任何一门专业和从事任何工作都有很大的补益。
乐器是用来表达音乐语言的工具,选择乐器可以说就象选择“十八般兵器”一样首先是要喜爱,其次还要适用也就是说“扬长避短”。再就是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学习环境、教师条件了。
器乐中分中国民族器乐和西洋器乐,按乐器的发音原理和演奏方式又各分管乐、弦乐、键盘乐、打击乐等。帮助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就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和了解乐器,通过观看音乐会、电影、电视或通过其他学习乐器的小朋友、邻居、同事等让孩子去接触一下各种乐器,让孩子多听听各种乐器的声音和乐曲、看看是如何进行演奏的,慢慢选出自己的所爱。也最好能把他所感兴趣的乐器的优缺点、学习的难易程度告诉他,让他能理智地选择。
了解乐器的特性是选择乐器的前提,每件乐器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除了我们看到的外观和听到的声音外,它们还各有不同的功能和使用目的,有的乐器适合表演、有的乐器适于自娱;有的乐器只适合独奏、有的乐器既适合独奏也适合与其它乐器合奏、有的乐器只适合与其它乐器合奏而不适合独奏。适合孩子们选学的乐器应该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感染力和相当的艺术演奏技巧,同时也有大量的演奏作品和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管乐器音量大,在管弦乐队中它每件乐器的使用量要比弦乐器少得多。由于它们绝大多数是单旋律乐器不能演奏和声和复调,学习起来与弦乐器和键盘乐器比起来相对容易些。管乐器中分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中国民族管乐器中几乎没有铜管乐器而有簧乐器),木管乐器中常选的是长笛和单簧管(黑管),铜管乐器中常选的有小号、圆号和长号(拉管),民族管乐器中常选的有竹笛、锁呐和笙。因为这些乐器在同乐器组中相对小巧、灵敏,较善于演奏快速的音乐,能够独奏也能够和其它乐器合奏,演奏技巧性比较高表现力也比较完善。
这里顺便说一下,近年来由于萨克司管的流行音乐较多有很多孩子想选学萨克司管,萨克司管的发音方法和演奏技巧与单簧管基本相似,但是它比单簧管体积大、反应慢、管弦乐队中基本不使用它(只在铜管乐队中使用),它的演奏技巧也比单簧管简单得多,其音乐作品也比单簧管少得多,所以很多专家建议想选学萨克司管的孩子最好先学单簧管,一个好的单簧管演奏员很容易就可以很好地演奏萨克司管。
管乐器是靠吹动空气柱振动来发音的,演奏者需要有较强壮的身体和较好的肺活量。年龄较小尤其是十岁以下的孩子身体处于发育阶段,体质比较脆弱,不正确的吹奏方法或对乐器卫生的忽视容易引起身体产生病变或感染疾病,因此建议学习管乐器可以晚一些,到孩子身体发育比较成熟时再开始。
弦乐器是乐队的主体,在乐队中数量最多,一般可分为拉弦乐器、拨弦乐器和击弦乐器。在西洋拉弦乐器中提琴是居统治地位的,不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贝司)外观和发音原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体积、音域音色和演奏方法不同,经常选学的是小提琴和大提琴。中国民族拉弦乐器种类比较多,常选的有二胡和板胡。
小提琴是弦乐器中表现力最强的乐器,它既能以表现高超的演奏技巧来独奏(单独演奏而无伴奏时略显单薄)、齐奏又能作为乐队的主体与其它乐器合奏,它优美的音色小巧的琴身和灵敏的反应使它可以演奏出迷人的旋律、复调和较丰富的和声,并由于它的历史悠久和无数音乐大师的垂青使它拥有大量经典的音乐作品、丰富的艺术理论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学习小提琴可以从学龄前(4-7岁)就开始,普通学习用的小提琴并不太贵,但随着年龄增长需要换几次琴,孩子们选用时可根据身高、臂长并参考教师的意见选用1/8、1/4、1/2、3/4、7/8直至成人用琴,使用琴的大小不合适会造成演奏姿势不正确、难以发挥技术或引起肌肉紧张严重的会导致生理疾病。         
西洋拨弦乐器常见的是竖琴和吉它(六弦琴),竖琴体积大、价格昂贵,学习它需要很好的钢琴演奏基础,不太适合小孩子选学,吉它属于流行音乐乐器,管弦乐队中基本不用,学习它可以在青年时代开始。中国民族拨弦乐器常选的有琵琶和筝。
西洋击弦乐器如钢琴由于使用了键盘已列入键盘乐器的范围,中国民族击弦乐器常选的是扬琴。
键盘乐器常见的如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都适合孩子们选学,而且适用于将来改学其它乐器或学习声乐、艺术表演、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作曲、指挥等学科的早期基础教育。
钢琴以它88键的宽广音域(几乎包括了交响乐队中所有乐器的音域)和灵敏的反应、宏大的音量而造成的丰富表现力堪称乐器之王,它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可以完成绝大部分音乐表现手段,约300年的发展和演变使它趋于完美,也使它拥有大量经典的音乐作品、丰富的艺术理论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它可以作为学习任何音乐学科的基础乐器来学习,也可以作为专业乐器来学习。它可以用来独奏,也可以用来给声乐、器乐伴奏,还能参加大、小型乐队的合奏。钢琴虽然体积庞大它的键盘也没有大小之分,但由于演奏它时并不加重身体的负担所以小孩子也可以学,而不需要中途换琴。学习钢琴可以和学习小提琴一样从学龄前(4-7岁)就开始。钢琴比较昂贵,但一台好的钢琴几乎可以使用终生。钢琴的缺点是笨重而不易运输和携带。
手风琴是靠簧片发音的乐器,也具有较宽广的音域和灵敏的反应、宏大的音量,但由于其低音部分的音域限制和固定和弦的组成而无法达到象钢琴那样强的表现力,它可以用来独奏,也可以用来给声乐、器乐伴奏,还能参加大、小型乐队的合奏。它比钢琴轻便而便于携带,演奏技巧也比钢琴容易。虽然近几十年得到普及和发展,但其音乐作品、艺术理论和教学体系与钢琴、小提琴相比尚显不足。手风琴因为要背在身上拉,孩子学习手风琴由于体力的限制最好学龄后再开始,而且先拉小琴,由32或48B、60B、80或96B、到120B,一般需要换2-3次琴。
电子琴是近30年才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乐器,它可以发出几乎人类所能想象到的各种音色,加上各种预制程序、脚踏键盘等其它乐器都不具备的功能,似乎可以替代一只大型乐队,但它的音乐表现力大部分决定于乐器本身的功能而不是演奏者。电子琴目前基本分便携式和落地式两种,便携式没有脚踏键盘演奏简单小孩子学的比较多,落地式则有多层键盘和脚踏键盘等多是专业演出才使用。电子琴由于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各品牌型号甚至演奏方法均不统一,很难形成固定的音乐作品、完整的艺术理论和教学体系,所以大多数孩子学习电子琴只是进行了基础音乐教育,再深一步就学不下去了。学电子琴可以从学龄前就开始,但操作时由于要接触电器,应注意孩子安全。
打击乐器分固定音高和非固定音高两种,固定音高乐器则音乐成分多些,非固定音高的乐器多是效果成分。孩子如喜爱打击乐器可在年龄稍大些时选学木琴和小军鼓。
总之,孩子喜爱音乐且音乐素质比较好、又希望能比较深入的学下去,就应建议他选学表现力强而比较难的乐器。学习乐器是学习音乐的一种手段,学习音乐才是目的,实在没有条件选学某种乐器也可以选学其它的乐器。音乐艺术是一种表现型的艺术,有些乐器由于体积、重量或是功能条件而可能会失去很多展示、表演和与他人合作的机会,如果有意将来从事音乐工作还要考虑到有些乐器由于使用很少或是学这种乐器的人太多将来可能失去就业机会。同时,经济条件、学习环境和教师条件等这些都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考虑。

怎样给孩子选老师?
给孩子请一位优秀的教师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孩子的学习进步甚至一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老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首先,如果想让孩子接受专业的教育和训练我们就应该尽量选择专业从事这项音乐工作的老师,专业的正规学习和科学的训练可以少走弯路或避免误入歧途,这样的教学工作不是一些初涉猎于这个专业或业余爱好者所能胜任的。经验告诉我们走了一次弯路往往需要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来挽回,而误入歧途后果最严重的则可能造成终生再不能从事这项工作。
其次,一个好的教师应该严格、耐心、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师德。成功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对孩子奉献爱心的过程,尤其是学习音乐,教师要用自己的感染力来启发、诱导学生,学生才能发挥出音乐潜质,简单粗暴、敷衍了事是取不到好成果的。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建议选年龄大一些的老师,一些年轻老师由于自己没有孩子也没带过孩子而不太能理解孩子的心理,教课时不能照顾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而简单粗暴,有时甚至会造成孩子对这项学习的反感。
我们所说的“名师”不一定要是“名人”,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程度不一定是一位教师都擅长教授的,就象大学教授不一定能当好小学教师一样。有很多经过专业学习的中、小学音乐老师和文艺工作者都是孩子们优秀的启蒙老师。
每一个教师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在孩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更换几次老师是正常的,也是有益的。
要知道一位老师的情况可以先去听一听他的课或是看看他的学生就可以有所了解。

怎样引导孩子入门并保持他的学习兴趣?
小孩子的兴趣是广泛但不稳定的,他们看到什么都感兴趣都想学,但是又往往一段时间后又放弃了,一定要让孩子对这项学习的兴趣贯穿他的整个学习过程,一旦失去兴趣他的学习就成了痛苦的事情,所以引导他入门并保持他的学习兴趣是能让他坚持学习的重要环节。
环境的熏陶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经常让他听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和看一些文艺演出会对他很有好处。
学龄前的孩子就可以让他开始听、唱一些儿歌,随着音乐跳一些简单的舞蹈,逐步欣赏一些写实、有情节的音乐作品并开始认识和了解乐器。让孩子听一些音乐故事例如《丑小鸭》、《灰姑娘》、我国的交响乐作品《龟兔赛跑》、苏联作曲家普洛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等音乐作品并把故事讲给他听,在电视转播《新年音乐会》时让他看看各种乐器的演奏并教他认识这些乐器、认识以后再教给其他小朋友等等,这些做法都不难做到而可以加强他的兴趣引导他入门。
初学任何乐器之前或未能确定孩子学什么乐器之前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孩子先学一个阶段键盘乐器,多听一些键盘乐器的发音(因为它有标准的音高)和认识、了解键盘对学习其它任何乐器都是有益的。
孩子长大一些后要逐步增强他的欣赏能力和扩大知识范围,除了他自己所学乐器的音乐作品外还要让他接触和了解其它各种乐器的音乐作品,并尽量多听一些交响乐作品,让他有从“点”、“线”到“面”的感觉。孩子无论选学了什么乐器也只是单独的一种乐器,它的表现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例如钢琴发出的声音是“点”、弦乐器和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线”单独演奏都无法构成有丰富色彩和浓厚层次的画面,只有交响乐是由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多种乐器组成才能构成有丰富色彩和浓厚层次的画面,所以要扩大他的欣赏能力和知识范围才能让他学得有兴趣、有深度和广度。我国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先生在给学生上钢琴课时就启发学生对所弹的乐曲做一个构想:如果把这首乐曲改编成管弦乐曲应该怎样做?什么地方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然后把钢琴当作管弦乐队来演奏,这样才能把作品演奏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要做到这一步的前提就是要能欣赏、了解、懂得交响乐。
对于学习西洋乐器的孩子也要让他接触和欣赏一些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对于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的孩子也要让他接触和欣赏一些外国音乐作品,尽量请老师给他们进行讲解。
孩子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后要适当地给他创造机会参加演出,学习独奏乐器的要创造多合伴奏的机会,并适当的排一些重奏、合奏曲目。艺术实践也会给孩子一些压力,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众人面前表演会使他更加努力,让他把作品演奏得更完美、理解得更深刻,同时也锻炼他的意志:敢于展现自己不“怯场”。
孩子到了十岁以后知识接受能力加快了,在学琴过程中应适当加上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当然要一次讲一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教识谱时给他讲清楚各种符号、音乐术语的含义和作用,教音阶时给他讲讲调式、调性和音程,教和弦时讲讲和声功能和进行规律,教乐曲时讲讲曲式(二段体、三段体、……)及一些常见典型曲式(回旋曲、圆舞曲、小步舞曲、波尔卡、加伏特、……)的起源、特徵,讲音乐处理时教给他处理强、弱、乐句高点的规律等等。在教演奏技巧时也应与年龄小时有所区别,即不但要告诉他“这样做”还要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做”。孩子这时候才能理解音乐是“科学”而不是“玩”,我们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音乐家”而不是“音乐工匠”。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其实不然,孩子的头脑象巨大的海绵,能吸取无穷无尽的知识,即便当时不懂但他作为一件新事物放到脑海里再遇到时就会去进一步领会,终究会懂的。
上初中以后的孩子有条件则应该加上视唱练耳课。
孩子的兴趣是不稳定的,有时贪玩、烦躁或被另一他觉得更有趣的事吸引了这都很正常,家长和老师不能没耐心,尤其是已经学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孩子一定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鼓励、诱导他度过难关,往往困难的坚持之后是巨大的收获。当文化课和音乐课发生冲突时音乐课给文化课让路是理所应当的,但应尽快利用假期补回来,断断续续地学习会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课程内容应该多样化,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都要接触,课程进度应该有松有紧,不应长期进行枯燥的技术磨练,一段时间可以“拔高”一下,选取“掂起脚尖够得着”的课程来让他完成,让他经过一番努力后得到收获的喜悦。
孩子练琴的时间要合理掌握,过长容易引起他的烦躁和反感,认真而耐心的短时间练习比烦躁而敷衍了事的长时间练习效果好得多。只要是认真地练,学龄前儿童每天20~40分钟、小学生每天40~60分钟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打、骂、训斥、挖苦、嘲笑、羞辱是打击孩子学习兴趣和破坏孩子音乐表现力的刽子手,这种做法是决不可取的。

孩子学琴家长一定要陪练吗?
学龄前儿童是一定要家长陪同上课和练琴的,家长的陪同可以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和帮助他理解并纠正错误。如果家长不是从事音乐工作的建议每周上两次课而每次课时间缩短在半个课时左右。家长应较详细地给孩子做课堂笔记,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孩子学琴其实一半是家长在学,家长一定要有这个心理认识。
孩子上小学以后一般每周一次课,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家长可以逐步锻炼孩子独立上课和完成作业,尤其是十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学习、思考能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不应再让他有依赖性,要教育他把这项学习和文化课学习一样作为自己的学习任务来独立完成,这样能更好地锻炼他的学习能力和发挥他的创造力。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则应该坚决地要求他独立上课、独立练琴,但是家长决不能放手不管,而要经常关心、监督他的学习并和老师交流情况。

孩子学琴要参加考级吗?
乐器演奏业余考级施行十几年来,专家、教师、家长对此看法不一,究竟如何看待考级呢?
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制度的实行为乐器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规范化、对技术及艺术表现难度制定了统一的标准,经过考核对学生的学习程度、艺术技能和表现能力进行了认证,这无疑对乐器演奏教学的科学化、专业化是很大的促进,使教学质量、学生的演奏水平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通过学生考级展示教学成果、家长通过考级了解孩子的学习程度、一些学校也以考级的级别来作为收录特长生的标准,这虽然是目前唯一比较公正的标准却无疑给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学习压力。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考级制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音协和各音乐院校所制定的考级标准各不相同,所以相同的级别并不一定表示相同的水准。
乐器演奏和学习其它功课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有些技术难点是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于多次反复才能克服的,一项技术对于不同的人的掌握速度也有很大的差别,而半年或一年一度的考核制度会使学生和教师为追求进度而忽略这些问题而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音乐是艺术,同一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演奏得天壤之别,教师对乐曲的理解、要求评审观点也各不相同,考核对学生的视谱能力、音乐素质、音乐理论、合作(合奏、伴奏)能力等也缺乏详尽的规定,考核结论的准确性水份很大。
很多乐器都没能象钢琴、小提琴那样已经形成非常完善的教学体系,所以有些考级曲目并不是必学的经典作品,本不必学的曲目为考级去花很多时间练习它而影响正常功课进行就很不值得,劳民伤财。
由此可见考级不一定是学琴的必经之路,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不要由于考级的压力而影响正常学习。能有条件进行专业化学习的孩子尤其不必年年考、级级考,学到真本事比拿到级别证书重要得多。

孩子在学琴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常见问题?
孩子在学琴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问题,这时候家长要做他的精神靠和教师的助手,三方同心协力来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孩子从开始学琴时就要教他识谱,有些家长总担心孩子小不能识谱,而实际是小孩子识谱反倒较快,很多孩子甚至比大人还学得快。但是有的孩子比较聪明记忆力强,听老师示范两遍后就记下了,于是偷懒不去读谱,这是个很坏的习惯。认真读谱是孩子发挥孩子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然手段,也是掌握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的必然道路,绝不能忽视。发现孩子有这个毛病要及时纠正,在他不能自己视奏前不轻易给他做示范,以养成他自觉识谱的习惯、提高他的识谱能力。千万不要让孩子用在卡拉OK歌厅唱歌的方式来学琴,演奏了完了都不知道自己应该演奏的是什么音符。
孩子学习到一定程度时还应训练他的背谱能力,当把一首乐曲正确无误地视奏下来以后要想把音乐熟练完整地演奏下来不背谱是不可能的,背谱的过程就是让他心里歌唱、记忆的过程,心里歌唱了才能体会、理解音乐,演奏时用手中的乐器把心里歌唱的音乐表达出来才能优美流畅,并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
孩子学琴在初学阶段往往在节奏方面错误比较多,这可能是由于心理情绪的不稳定(整体赶速度或拖速度)、技术难易的差别(容易的地方就演奏得快、难的地方就演奏得慢)、对拍节理解的不准确(没有把节拍分析清楚)等因素造成节奏混乱或不平衡,在这种时候除了给他讲解、分析清楚乐谱拍节之外在他练习时可以帮他打拍子和使用节拍机,哪怕是最简单的音阶或练习都要有准确的拍子,节拍机可以打出均匀稳定的节拍来训练他的心里节奏,有了稳定的心里节奏对节奏感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节拍机使用一段时间后要停用一段时间,不要让孩子的音乐感觉完全被机械的拍节束缚住而失去表现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没有准确的音高和稳定的节奏就不成其为音乐,这一点要让孩子有深刻的认识。
练琴的方法有慢练、反复练、抽出重点单独练等等,让孩子做到慢练是最难的,要逐步养成习惯。任何新课开始一定要慢练,有慢才能有快,最后达到自如。慢练出来的技术才能准确,才能稳定持久。慢练的过程是最枯燥无味的,孩子最容易产生急躁情绪,这时一定要安慰、鼓励他,甚至全程陪伴他度过难关。
孩子们在演奏音乐作品时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乐器来表达音乐情感,就象有些小学生念课文平平淡淡,这时候除了按照谱子上的各种表情记号要求他以外,要经常告诉他表现音乐和说话一样,是要有语气、语调、抑扬顿挫的,把说话的语气、语调融入音乐中音乐就有了感情,让他先用嘴试着唱一唱,然后再一边在心里歌唱一边演奏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无论孩子是学习西洋乐器还是中国民族乐器,都要同样重视对欧洲古典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应偏重一方而忽略另一方。欧洲古典音乐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世界音乐发展的理论基础,学好它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音乐有很强的民族性,莫扎特作品的奥地利风格、贝多芬作品的德国风格、肖邦作品的波兰风格、柴科夫斯基作品的俄罗斯风格、……都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个中国音乐家不懂中国音乐又怎么行呢?教师要给孩子讲清楚中外音乐从调式(欧洲是七声调式、中国是五音为主的七声调式)、和声、曲式、……直到发音、演奏方法上的差别,使他们能科学、理性地演奏好中、外音乐作品。
有些孩子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兴趣转移,这对家长和老师都是很苦恼的事,这时一定不要烦恼、急躁而应冷静、理智地分析原因和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因有可能在外界环境、也有可能在家长甚至老师,不应都怪在孩子头上。如果孩子是由于遇到学习困难而产生兴趣转移,要鼓励他坚持、帮助他克服困难而不要轻易放弃。如果孩子的兴趣是转移到其他乐器上,要认真分析他的长处和短处权衡利弊,如果他换乐器更适合则应允许他兴趣转移。如果孩子的兴趣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转移到流行音乐上而就要慢慢引导他开阔眼界、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对比,认识到古典音乐经过几百年历史考验的艺术结晶、是一切音乐形式的基础,如要在流行音乐方面有所发展也应先学好古典音乐。如果孩子的兴趣已经转移到音乐范畴之外而不可挽回,则应权衡利弊后当机立断,应及早放弃而不要再耽误孩子宝贵的精力和时间,当然这种结果也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作者电子邮件地址:hjy1221@pub.xaonline.com

文章录入:wzyy    责任编辑:wzyy 




上一篇好的音乐课,需要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