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王安潮 来源于:艺术起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
黄翔鹏虽然自谦是一个不敢写中国音乐史的音乐史研究者,但他在中国音乐史学界的成就却是有目共睹、令人敬仰的:他在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的乐律学、考古学、音乐形态学、古谱学、曲调考证学等方面论著颇丰,有些甚至是开创性的贡献,如,在曾侯乙墓编钟的测音和铭文研究中,提出“钟律”;结合自己在古琴律制上的认识,进而提出“琴律即钟律”、“复合律制”、“同均三宫”等理论。他所策划和涉及的课题研究也多在进行中,如乐律学史、音乐考古学(成果体现在各省市的音乐文物大系)等。他一身的著作大多被收录在他的四本学术论文集中:《溯源探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传统是一条河流》(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山东文艺社出版1997年版)、《乐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版)。他还结合自己在史论和实践方面的认识,发表了《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从以上著作中可看出,他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是其留给我们整个民族的宝贵智慧遗产。他的学术业绩对于中国音乐、中国文化的宝贵价值,将得到日益深刻、广泛的认识,他的名字将发出日益明亮的光[1]。可以说,他是继王光祈、杨荫浏之后的又一位中国音乐史学大师。
二
对于他的仙逝,很多人表示追思。涉及到他学术研究及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本文的研究拟就此展开。
1、学术成果及思想的总论。黄先生的逝世,在中国音乐史学界引起震动,人们在追思之余开始反观其学术成就及贡献,并在总结其成果的同时,剖析其学术思想,进一步认识他的学术。
乔建中、张振涛的《待燃犀下看,高处不胜寒――音乐学家黄翔鹏和他的学术人生》[2]一文是相关纪念文献中较为全面地总结<?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冯光钰在《翔鹏乘鹤去问乐──黄翔鹏的治学精神》[3]一文中记述了黄翔鹏近50年的独特音乐生涯,对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勤奋踏实的学者品格,作了较全面的介绍。文章通过作者与黄翔鹏近20年学术交往的回忆,用大量的事例,赞扬他“系古今、辩名实、重实践”的治学原则和敢于坚持及维护学术研究成果的作风,评价他为“中国音乐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这些文章提纲挈领地概述了
思想决定行动的方向,因此,在黄翔鹏的学术成果研究上,总结其思想是
2、学术理论的评述。对先生学术理论的总结和发展是纪念他的重要方式,大量的文章是在细述各种成就的方面展开的。
“苦音理论”是
律学研究在
“同均三宫”理论的提出,振动了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之日起,一时间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反应,赞同、附议者有之,采用、发展者有之,怀疑、反对者有之。但在20世纪末,以“同均三宫”为基础理论进行科学研究并著书立说者颇不乏人,突出者有王耀华的《三弦艺术论》,杜亚雄的《中国民族基本乐理》等。丁承运认为,“同均三宫”理论确实推动了中国音乐基本理论的研究,成为20世纪末叶中国乐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10]。对“同均三宫”理论,李成渝也有“心得”[11]。他认为,
与其“同均三宫”理论密切关联的、黄翔鹏的遗作《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12]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这是一部中国传统乐调的谱例集,是作者生前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历时四十余年收集编纂而成。本书通过实例,试图对“同均三宫”的一百八十调理论,从内容上将不同音阶关系的一百八十种模式及其形式上对运用五线谱确定其记谱法的谱式等问题给予解决,系统展示中国音乐常用音阶及其不同宫调关系的各种形态。以阐明传统乐调完整系统为主,尽可能选用艺术性较高的优秀曲目及代表性曲目。对研究中国传统乐学基本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此作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童忠良在《从十五调到一百八十调的理论框架――黄翔鹏“同均三宫”学习札记》[13]、《一百八十调及其基因图谱》[14]等文中对
对乐律学史的构建,
“曲调考证”是
《乐问――中国传统音乐历代疑案百题》是
三
但“智者千虑,总有一失”,
“复合律制”是
冯文慈对黄翔鹏《“唯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乐问――中国传统音乐百题〉之八》中认为,黄文的“九歌为九声音列”、“八风为八声音列”、“六律为六声音列”均不正确,有悖于历史事实[34],冯文认为是
四
纵观
综上研究之后,对于我们后学者,我想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1、深入黄先生的学术研究精髓,对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的疑团要敢于去探究,排除万难,究其史实真相。2、正确对待考古的史料。要立足于事物本身,不可旁溢太多。黄先生在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研究方面的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即是明鉴。3、正确对待典籍史料。要遵循史料的本意,不可按照自己理论之需要乱生“解释”,对不懂的“史料”要勤翻工具书,多向学高者请教,并要联系史料的前后文去理解,不可断章取义,贻笑大方。4、正确处理现存之调查资料。调查研究过程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去采集乐例,记谱要忠实,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任意篡改、调整乐谱。
对
王安潮(1975~)上海音
[1] 《乐问》出版者言,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年第2页
[2] 参见人民音乐,1997年第9期;五年后,乔建中.一寸千思――纪念黄翔鹏先生逝世五周年.人民音乐,2002,(10)
[3] 乐府新声,19989,(3)
[4] 交响,1998,(2)
[5] 黄钟,1999(1)
[6]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1)
[7] 音乐艺术,1999,(4)
[8]《汉书・律历志》 :“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 ,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命人,使羲和刘歆等粤典领条奏,言之最详。”
[9] 主要有以下文章:李成渝.如何认识传统音乐中的“纯律”音程――学习黄翔鹏先生相关论述的心得.中国音乐学,1998,(3) 钟律与纯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1) 李成渝.如何认识传统音乐中的“纯律”音程――学习黄翔鹏先生相关论述的心得.中国音乐学,1998,(3) 李成渝.钟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黄翔鹏先生相关论述的心得之四.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2) 钟律的实证――兼谈田野工作.中国音乐,1991,(4)
[10] 丁承运.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瓶颈.音乐研究,2003,(4)
[11] 李成渝.“同均三宫”的理论与实践――学习黄翔鹏先生相关论述的心得之二.音乐探,2000,(1);李成渝.均、宫、调是三个层次――学习黄翔鹏先生相关论述的心得之三.音乐探索,2001,(1)
[12] 音乐研究,2003,(3)
[13] 音乐研究,1998,(1)
[14] 黄钟,2005,(4)
[15] 赵金虎.评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对“十二均”编目排序和“调头与调式”分目定序的初步修订建议[J].中国音乐学,2005,(3)
[16] 郑祖襄.从音乐实践中认识传统乐学理论――评黄翔鹏《中国传统音乐180调谱例集》[J].中国音乐学,2004,(1)
[17] 徐荣坤.一本舛误甚多的谱例集――评《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J].音乐研究,2005,(3)
[18] 徐荣坤.“同均三宫”是一种假象和错觉[J].音乐研究,2003,(2)
[19]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4)
[20] 郭树群,陈其射,王子初,李成渝.中国乐律学百年论著综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21] 王德埙.读《中国乐律学百年论著综录》[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4)
[22] 郑祖襄.把“没有音乐的音乐史”变为有可听作品的音乐史――谈黄翔鹏的“曲调考证”及其学术价值.中国音乐学,1999,(2)
[23] 黄翔鹏.逝者如斯乎……:古曲钩沉和曲调考证问题[J] .文艺研究,1989,(4)
[24] 崔炼农.关于《江南弄》和声的位置――黄翔鹏“曲调考证”文献补正一例.中国音乐学,2003,(3)
[25] 乔建中.《音乐周报》
[26] 陈其射.“乐问”对乐律研究的启示.中国音乐学,1998,(4);曹柯平.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黄翔鹏《乐问》读后谈.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2)
[27] “同均三宫”争论颇多,拟专文评述,此不展开。
[28] 陈应时.评“复合律制”[J] .音乐艺术,1996,(2);评《“琴律”研究》[J] .音乐艺术,1996,(4);再谈“复合律制”[J] .音乐艺术,1999,(1)
[29] 罗科昀.智者千虑 或有一失――关于黄翔鹏先生在《宋书》、《晋书》“荀勖奏议”文献上的失误.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1)
[30] 冯文慈.评黄翔鹏“‘九歌’是九声音列”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2)
[31] 徐荣坤.一本舛误甚多的谱例集――评《中国传统音乐一百八十调谱例集》[J].音乐研究,2005,(3)
[32] 陈应时. “同均三宫”三议[J].音乐研究,2003,(4)
[33] 陈应时.曾侯乙钟磬铭文疑难字释义述评[J] .音乐艺术2002,(2)
[34]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2)
[35] 乐问[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1
[36] 同上,第2页
[37] 冯文慈.评黄翔鹏“‘九歌’是九声音列”说[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2)
[38] 冯文慈.中国音乐史学的回顾与反思(冯文慈音乐文集)[C]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target="_blank">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287
上一篇: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细腰单面鼓资料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