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吴志武 来源于:艺术起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积跬步 至千里
读《先秦音乐史》(修订版)
吴志武
中国音乐史学界的治史著作中,断代史著作迄今仍寥寥无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一
与该著初版相比较,此次修订面较广,但主要集中于各章的“乐器”部分。修订版的“修订”特点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调整充实考古资料。上世纪20年代,
新增考古资料 | 修订版页码 | 调整删除考古资料 | 初版原页码 |
磨嘴子出土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 8 | 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商代特磬 | 41 |
二里头、东下冯出土夏代特磬二例 | 18 | 山西夏县东下冯出土的商代特磬 | 42 |
河南偃师二里头青铜铃 | 25 | 偃师二里头出土商铃二例 | 47 |
三里堆双翼铃、花形铃 | 52 | 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商埙 | 57 |
陕西扶风齐镇出土的西周早期特磬 | 76 | 西周晚期夔形大钟 | 80 |
河南三门峡虢季墓出土的兽面纹钲 | 94 | 嘴子前村出土春秋甬钟图 | 107 |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陪葬坑出土的春秋晚期鼓二例 | 114 | 山西临沂凤凰岭春秋晚期(?)墓出土的云纹铎 | 115 |
河南桐柏月河养国墓葬(M1)出土的养子白受铎、浙江绍兴印山越国大墓(M 1)出土的素铎 | 130 | 江苏高淳青山茶场出土编 | 118 |
山西平陆尧店虞国墓地出土九件编钮钟 | 190 | 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中期前段韩墓(M25)出土九件编钮钟 | 171 |
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战国中期铙 | 196 | 湖南溆浦大江口战国晚期巴墓出土的铙 | 177 |
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晚期秦墓出土竹简 | 217 |
这些新补入的考古资料主要起着如下的作用。
第一、使原有的论点更为充实、准确可信。如第196页战国“铙”,修订版用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铙取代了湖南溆浦大江口战国晚期巴墓出土的铙,因为湖北楚墓同出的遣策中还列出了此器,曰:“一铙,<?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第二,填补初版中留有的空白。初版第三节“春秋乐器”中有言:“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出现了若干新乐器,如琴、等,但均记载不详,所以本章还是想就这一时期的考古发现来略加论列。当然,迄今考古发现也不是应有尽有,如皮鼓、笛等就是空白,这只好期待将来新的发现来填补了。”修订版专列“鼓”项,并列举了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陪葬坑出土的春秋晚期蒙皮鼓二例,填补了初版中无“皮鼓”的空白。再如西周时期的乐器“钲”也是据考古发现而新加入。
第三、总结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特征。如修订版在论述春秋乐器“铜鼓”时,就已公布的考古材料对铜鼓的分布使用情况进行了归纳。“古代铜鼓的出土地点主要集中在云、贵、川和两广等省,而这一带是当时濮、滇、骆越等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因知他们当然是古代铜鼓的主人。”
(二)补充、修改初版中的各种数据资料。这是此次修订版中的一大变化。全书列表比初版有所增加,所有列表近一半的表格在数据上有新的补充和调整。在这些表格中,有的修正了初版中的数据,如表19中将初版中的耳测音数据改为精确的测音数据;有的填入了初版中空缺的数据(主要是测音数据),如表8、20、21、32等;有的调整为新的乐器数据,如表31将原山西长治分水岭战国中期前段韩墓(M25)出土九件编钮钟替换为山西平陆尧店虞国墓地出土九件编钮钟;有的对乐器各部分形制及测音数据进行了修正,如表12等。另外,正文中的许多数据也做了修正,或有新的补充,新补入的主要是一些测音数据。如第92页河南陕县上村岭虢太子墓(M1056)出土的九件一组编纽钟,首尾钟形制数据全部修正为新的数据。初版为“首钟钮高5.6、体高17.5、舞横12.3、铣间
(三)随着学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修订版修订了初版中的某些结论。如“战国乐器”中关于江西贵溪仙岩战国早期古越族崖墓出土的十三弦乐器。初版中说“该器本名为何,究竟是像琴还是像瑟那样弹奏发音,目前尚难考定,所以暂名为十三弦。” 1991年,在江苏吴县战国墓也出土了同类的十二弦乐器,经过研究,学者认为它们是“筝”。因而,修订版改“十三弦”为“十三弦筝”。
(四)修订版除“乐器”章节外的其它章节调整较少,所作多为行文、段落的调整。新增及调整的周汉文献也不多,此例可参见第二章“商代乐舞”,修订版将初版的《》舞替换成《那》舞。《》出于卜辞中的“戒”,作者据《说文》解及“戒”字象形,推断其为“一种持戈而舞的武舞”。作者这里选取《诗经・商颂》中的《那》舞,可能是考虑到《诗经》对《那》舞的记述更为详细,也更具说服力。
(五)初版中的部分插图在编排上与相应文字叙述距离稍远,阅读上稍显不便。修订版做了很大改动,图例编排与文字结合紧密,清晰了然。修订版将图版部分置于目录前,并重加编排,制图清晰美观。修订版在文字编排上也更为统一规范,如将初版中多处出现的繁体字改为简体字等。
二
先秦音
从上世纪50年代至2005年的修订版,
首先,集中精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史学家严耕望在《治史经验谈》中对“面”的研究有精辟言论。他说:“所谓‘面’的研究,就是研究问题,目标要大些,范围要广些,也就是大题目,里面包括许多小的问题。如此研究,似慢实快,能产生大而且精的成绩。”[②]先秦音乐史的研究如果从新石器时代算起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止,其时间跨度达数千年之久,目标大、范围广。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③]
其次,求实的治学态度。学者的治学态度往往决定一部著作的成功与否。观中国传统史学,“求实”一直占据主线。比如,刘知几所崇尚的“仗气直书”、贬斥的“饰非文过、曲笔阿书”;乾嘉学派倡导的朴实考据,“言言有据、字字有考”;梁启超的“求得真事实”等等,都反映出传统史学“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方法。
《先秦音乐史・序》中,
十二律最早出于《国语・周语》。《国语》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左丘明撰写,后代学者多认为系战国初年史官据各国史料编纂而成。作者在“西周乐器”“”中列举了扶风豹子沟出土宣王时期的南宫乎钟。此钟名 “无(射),其测音音高为B4-14,恰好与铭文中的钟名相合。作者据此认为,可间接证明《左传・定公四年》中追述周公辅佐天子时曾赐予康叔大吕钟、唐叔姑洗钟的记载是可信的。同时又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报告中七律与天象的关系大部吻合,推知,西周时“已有了十二律”。此处即是充分运用“地下之新材料”印证“纸上之材料”之体现。再如对贾湖骨笛的评判,作者认为:“因吹奏者还没有熟练掌握该笛,以致几次所得结果各不相同,还不能作为正式依据。”正因为得到的这些数据“还不能作为正式依据”,故作者对当时测音数据的分析结果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从中看出的是“大致音列结构倾向”,分析的结论“可以初步认为它是一支具有六声徵调倾向的骨笛”,依据发音不规整性及音列结构的复杂性与神秘性“推测它可能主要用来施行巫术的法器,当然也可能兼作乐器”。这种分析和结论是比较客观的,凸现出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再次,平和的心境与朴实的文风。读《先秦音乐史》,一个很深的印象是,我们几乎看不到惊世耸人的言论,也没有华丽炫目的辞藻,但透过平易朴实的语言,却能感受到著作内在的逻辑与作者独到的思考。这种朴实的文风与作者平和的心境是分不开的。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著作中方能体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之谦逊;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作者对学术方能饱含敬意,“但不是说这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绝对不是。因为有一些问题一下子还来不及或没有能力解决”(“跋”语);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著作中方能摒弃玄论却能时有独到见解。
关于乐悬的等级差别,
三
吴志武,上海音
[②]严耕望:《治史三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③]荀子:《荀子・劝学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页。
上一篇: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业十年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