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学苑英华,音苑大师


作者:王安潮       来源于:艺术起点

追忆已故之人,往往使人带上忧伤之情绪,尤其在这瑟瑟寒风的冬季。“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寂寥和凄惨令人心生悲情。但回想<?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丁善德先生音容和行迹、历数其作品和论著,却总使人精神振奋,催人奋起:他创造了不胜枚举的中国第一:是他,第一个在我国成功地举行了钢琴独奏音乐会(1935);是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钢琴组曲《春之旅》(1945)和第一首钢琴奏鸣曲《E大调奏鸣曲》(1946);是他,撰写了第一篇探讨民族和声问题的学术论文《关于中国风味曲调及民谣的和声配置问题》(1951);还是他,在我国率先运用中西音乐比较的方法研究肖邦的作品,并发表了学术论文《中国为什么能接受和理解肖邦音乐》(1960)……。这众多的“第一”,奠定了丁善德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①]

翻开历史泛黄的书页,有些事仿佛就在眼前。

学苑英华<?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丁善德自从事音乐活动以来,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为生、为师、或二者兼任,师生之情伴其一生。所以,要想了解他,不得不到他的校园里去“走一走”。

丁善德自幼学习琵琶、二胡、三弦、锣鼓等民族乐器,并参加中学生的乐队。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乐院时即是以琵琶为主课,师从朱英(李芳园入室弟子)、李恩科。由于其成绩优异,被推荐在校庆一周年音乐会上演奏《平沙落雁》。后经萧友梅推荐,转入俄罗斯钢琴家查哈罗夫(Bori Zakharoff)班上学习钢琴,直至本科毕业。改学钢琴后,每天四五点钟起来空着肚子翻窗进琴房练琴,其学习精神不仅感动了琴房管理员,也感动了挑剔的查哈罗夫,改变了他对中国钢琴教育的看法,甚至影响了他后半生的人生轨迹。查氏的严格要求加上丁善德自身的聪颖勤奋使其钢琴演奏技艺进步神速,于1935年毕业时,首开国人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之先河,曲目包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韦伯的《邀舞》、肖邦的《波洛涅兹》、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查氏亲自伴奏)、德彪西的两首《阿拉贝斯卡》、贺绿汀的《牧童短笛》等。后又应邀巡演天津、北平,均获成功。他还同时准备了第二套独奏曲目,包括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6、12首、齐尔品的《小曲》等。这些系列独奏会奠定了其作为中国第一代享誉大江南北的钢琴家的地位。

在其钢琴演奏与教学鼎盛时期,他深刻地认识到衡量一个国家音乐水平高低要看这个国家拥有多少高质量的作品。于是,他于1941年节衣缩食跟随侨居沪上的德籍犹太作曲家弗兰克尔(Wolfgang Frankel)学习作曲,而且从最基础学起,历时5年。成果体现在1945年创作的作品《春之旅》和《E大调钢琴奏鸣曲》上。前者是他的成名之作,后者是中国第一首无标题的钢琴奏鸣曲[②]。这显示出丁善德已具备了写作无标题、大型钢琴套曲的创作技巧和能力[③],这也是他作为一名钢琴家开始其音乐创作的极好切入点。为进一步学习作曲,他又于1947年排除万难、筹措经费、别妻离子远赴法国巴黎音乐学院跟随加隆(Gallon)、布朗热(Boulonger)、梅西安(Messiaen)、毕格(Bigot)、奥涅格(Honegger)等学习对位、作品分析、总谱读法、指挥、作曲等课程,以钢琴曲《序曲三首》《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双簧管与钢琴《双簧管奏鸣曲》(三乐章)、女声独唱《神秘的笛音》和《新中国交响曲》(“人民的痛苦”、“革命解放”、“秧歌舞”三乐章)等作品获得对位、赋格、作曲三张单科文凭,并在法国参加巴黎电台的“青年音乐家作品直播音乐会”,有两部作品入选,直播时亲自弹奏并接受采访,赢得了巴黎音乐界的好评。在新中国隆隆的礼炮声中,踌躇满志立志报效国家的丁善德回到祖国。

为师,他可谓桃李满门。在40年代国立音专时,培养了钱仁康(音乐理论家)、窦立勋(小提琴家)、陆洪恩(指挥家)、葛朝祉(歌唱家)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影响的音乐家。在其自创的“上海音乐馆”中(1941),又培养了朱工一、周广仁等钢琴家。50年代,指导学生刘施任、施咏康、海鹏、胡延仲、何占豪、陈刚等完成大合唱《祖国颂》和《幸福河大合唱》、交响诗《黄鹤的故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响彻中外的音乐经典。还有罗忠、陈铭志、胡登跳、王西麟、赵晓生、许舒亚等入室弟子现在都是中国音乐界的中流砥柱,仍活跃在中国当今乐坛。

为师,他撰写了5部教材和大量论文,硕果累累,填补了当时教学和科研上的空白。1957年,《赋格曲写作技术纲要》是应学院教学之需而作,1961年的《〈“长征”交响乐〉创作札记兼谈交响乐创作中的几个问题》、1963年的《漫谈德彪西的创作技巧及其如何借鉴问题》、1983年的《交响乐的创作思想、风格、技巧》、1984年的《交响乐队的形成发展和一般配器原则》《作曲技术中的若干问题》等论文也是应时代之需,是其学理的总结并作用于其教学之中。他还就中国作曲家及其作品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民族音乐和西洋技法的结合为发展方向。

为生,他品学兼优;为师,他诲人不倦。他是学苑之英才。

音苑大师

作为第一代的钢琴家,但他技术娴熟,影响很大。早在20年代,他就在电台弹琴,深得萧友梅和大众的赏识。在天津开独奏音乐会期间,媒体轰动,赞誉其为“青年钢琴家”,即使在其练琴时,也围有大批观众旁听,为其技术所折服[④]。他在钢琴演奏方面突出的成就,使其不仅在中国很有影响,还因此多次担任国际钢琴大赛的评委,如:1960、198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1964年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1984年利茨国际钢琴比赛等。在担当评委时,他不畏国际评委,敢说敢言,为中国钢琴家在世界上争得了应有的荣誉,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这正是他自身影响力的结果。

音乐创作方面,除去上述所列作品,还有大量作品在其工作之余完成,体裁涉及交响乐、大合唱、室内乐、器乐独奏、艺术歌曲等。如交响诗《春》(1984)、《bB大调钢琴协奏曲》(1986)、《e小调弦乐四重奏》(1985)、民歌改编曲《上高川望平川》、《想亲娘》、《玛依拉》等、艺术歌曲《山上的松树青青的哩》、《延安月夜》、《橘颂》等、钢琴独奏曲《儿童组曲》和《新疆舞曲》(1、2号)。其作品编号共有36种,大部分是在文革以后创作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首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胜利为题材的交响乐《新中国交响组曲》、第一首以中国民歌为主题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第一首以新中国儿童幸福生活为题材的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一首用托卡塔体裁写成的钢琴曲《喜报》、第一首反映上海历史沧桑变化的大合唱《黄埔江颂》、第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实为题材的交响曲《长征》等等力作都是出自他的手笔[⑤]。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音苑当之无愧的大师。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和声朴实,色彩丰富,结构清晰,注重民族风格和其新意境的开拓,并积极地借鉴“洋”技巧,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乐观、清新、欢愉、抒发、赞颂”是他的作品基调[⑥],兼“柔”并“刚”,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

音乐活动方面,他是历届 “上海之春”以及一些地方性、全国性音乐活动的策划者或领导者,并积极地投入到兄弟省市的音乐文化建设方面,如1985年至1987年间,先后巡学西安、成都、武汉、合肥、南宁、开封等地,受众面非常之大,泽慧国人之乐养。

追思丁善德先生,可以为我们的学习之途注入无穷的动力,他的学习方法、态度、精神可以为我所用,为我们照明前方之路,不致“迷惑而无所从”。翻阅丁善德先生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感受其技法变化的同时,更感受到他作品的民族化风格及产生的韵味,领会了民族音乐是我们的兴业之根本。他同时充分考虑到作品的“可听性”和“时代感”,反对极端“试验性”的作品,这种思路是值得当今之学仁借鉴的。

丁善德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本文从他在学院里做为学生老师、在乐坛作为音乐家两方面回顾了先生的业绩,对其艺术人生进行了史学考述。以此认为,他在这方面的影响将影响、泽慧当代中国音乐史。


参考文献:

[①] 王伟,《丁善德钢琴作品的调思维研究》,《音乐艺术》,2001年第1期

[②] 戴鹏海,《音乐家丁善德先生行状》,《音乐艺术》,2000年第4期

[③] 桑桐,《简论丁善德音乐作品的性格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④] 赵晓生,《饮水思源――丁善德教授访谈录》,《钢琴艺术》,1996年第1期

[⑤] 戴鹏海,《音乐家丁善德先生行状》,《音乐艺术》,2000年第4期

[⑥] 桑桐,《简论丁善德音乐作品的性格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上一篇陇菲《古乐发隐》有关“缶”的文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