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罗复常 来源于:艺术起点
修身如玉
――“琴”字上半部分双王为双玉的考证
罗复常
内容摘要 早期的文字构形的形象性是突出的,但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改革、更新,线条化,符号化,规范化,不断吸收新的养分,注入新的方法造出新字来的。“”字的上半部分的二王不是真正的王字,而是小篆中的“”字的一部分。通过对“”字出现在“”字上半部分的考证认为,“”字的产生与中国已有近万年历史的玉文化有关。
关键词 字 王字 玉字 玉文化 玉 德玉
引 言
唐健垣先生在1993年《中国音乐学》第四期《商代弦乐器及木制乐器》一文中说:“我认为,(琴、瑟)这两个字的上半部(注意:这上半部分是并列的两个王字)代表两个蘑菇状的柱,从柱安在乐器的尾部,用于缠绕长出来的弦。字的上半部分或许表明是从琴尾部观察的剖面形象――――”,唐健垣先生在这里把这个“”字上半部两个王字的字形与“瑟”上两个枘的形象特征联系了起来,作为“瑟”剖面形象的描摩。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象形,其象自身尾也……”说字是取自乐器器身尾部形状的一个象形字。唐先生据此根据汉文字的形旁是画成其物的特征,在“”的形上去寻找与“”字的联系。我认为汉文字的产生毕竟是复杂的,并非所有的文字都是以象形的方式造出来,特别是一些来历特别的,出现比较晚一些的文字。再说琴尾和瑟尾的差别很大,瑟尾上面虽然有枘,但典型的是四个枘,而两个枘的瑟是少数。琴尾的上面并没有枘,下面却有两个雁足。战国曾侯乙墓和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琴的琴尾下只有一个雁足。所以,这字剖面形象附会的描摩,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郭沫若先生在《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一文中这样说:“本来中国音乐之史的发展几乎始终是受着外来的影响。中国所固有的乐器不外是磬、龠、鼓、钟几种,连琴瑟都是外来的,琴瑟的输入大约是在春秋初年,因为来得过早,自秦汉以来的每一个人都视为‘国粹’了。其琴瑟字样,在卜辞和金文中毫无影响。”到目前为止,的确还没有发现卜辞中有琴瑟字样。但是,是否卜辞中有琴字的某一部分呢?正如唐健垣先生认为的“”字的上半部分并列的两个王字。它是不是两个王字?王字又为何出现在“”字的上面部分?它们和作为乐器的“”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字汇・玉部》:“,本字。饰以玉,故从玉,隶作琴。”)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上一篇: “啸”释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