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南昌市广南学校 夏雅婷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音乐课程也是如此。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将全体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作为音乐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不断自我更新与发展。
音乐的感受能力,即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一切音乐能力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生是整个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实现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聆听音乐,谈出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人是在有了情感后才要去歌唱的。当人们用语言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情感时,才有了用音乐来表现自己情感的愿望。当人们有了表现情绪的强烈愿望时,才开始让他们聆听音乐。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音乐让学生聆听。当我们快乐时,用高亢明快,节奏活泼跳跃的声音来表现愉快的情绪;当我们忧伤时,低沉阴暗,节奏缓慢的声音表达我们伤感的情绪。通过聆听音乐,使学生对音乐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诱导是打开学生感受音乐的心灵的钥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求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更为积极的思维过程。此外,此外还要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动作、歌声、乐声尽情的抒发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学生的语言越丰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就越深刻,体验音乐形态和音乐情感的音乐智能水平也就越高,表现音乐的能力也就越强。
二、通过歌唱抒发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教师在培养训练学生甜美圆润、清新流畅的歌唱的同时,更重要通过歌唱进行美感教育,通过歌唱抒发美好的情感。
1、指导学生理解歌词内涵
在学习歌曲时,教师首先抓住歌曲的讲解,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留有余地。因为歌词是抒发情感的基础,把握歌曲的主题基调、风格、情绪、能增强学生对歌曲的了解程度,培养感受能力。再就是从听入手,反复听赏歌曲,在反复听唱的基础上,逐步感知出歌曲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等,了解歌曲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指导,熟悉演唱的歌曲。唱会一首歌,并不等于唱好一首歌,歌曲的艺术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风格,二是要教给学生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新歌学习时,教师做到歌曲主题向学生讲清,演唱风格讲透,教师应富有激情的教态,有利鼓励学生的情绪,为演唱创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都产生跃跃欲试之感。从而使演唱达到艺术感染的升华。
2、分析音乐表现手段
首先教师要做到感性的示范。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歌曲教学时,我总是做到先范唱、后欣赏,为的是让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这样,即亲切又直观,有感召力,能沟通师生的情感,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美的教育,使他们身心感到愉快。第二欣赏增强美感,培养想象力。欣赏各类中外优秀声乐,器乐作品,对于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审美、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起决定作用,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各种联想的。从学唱旋律开始,就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随着旋律的起伏中感受与联想,然后引导学生以叙述性的口吻唱出第一段,用饱满、富有激情的声音唱结尾部分,把自己的感情充分的表现出来。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懂得音乐就象一幅幅会动的图画,从而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让学生听辨,通过乐曲速度、力度的变化,让学生辨别音乐形象,辨别节拍的不同等,为加深对音乐内容及情绪的理解,根据不同节拍拍手,以体现欢乐的情绪。最后根据欣赏曲目的特点,如以声乐出现的让学生唱唱,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并积极主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感受中寻求。如乐曲欣赏,让学生哼唱有特点的旋律,以加强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和记忆。
3、 指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
教师鼓励学生在对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中,要大胆地谈出自己的艺术构想。例如,在与学生探讨演唱歌曲《雨花石》的处理方法时,有的学生认为,整个歌曲都应该用稍快的速度唱;有的学生认为,第一段应该唱的稍慢一些,可以表现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唱第二段时再渐快、渐强。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由稍慢开始逐渐加快速度唱,越唱速度越快,才能表现歌曲的情绪。这样,把学生分成几组,一个组承担一个方案的演唱,让学生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处理方法尽情地表现出来。
三、通过体态律动,演出感受,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它是和舞蹈、动作、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对音乐作品产生某种情绪时,他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表情表现出来,无论是声调、身体、动作、语言等。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一些乐理知识时,不能用单调枯糙的说教,而应让学生主动的愉快的学习,从而掌握更多的乐理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选择旋律动听、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以教师生动的讲解和学生的体态语言来感受音乐形象,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时,让学生用轻柔的歌声,演唱“摇篮曲”,配上体态动作,轻轻摇晃,让学生体会“弱”记号,用“推车”动作来表现“强”记号。通过体态动作的对比,学生对强弱记号的不同表现有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
利用音乐教育图片、电视录像、幻灯等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了解背景的手段之一,更重要是提高学生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即直观、又能使学生记得牢、学得快。在音乐教学中,尽量多用教学图片,通过画面给学生新的感受。为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使用打击乐器,做到人手一件,让学生亲自奏一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增强了情绪的共鸣。更重要的是随着音乐的伴奏,培养了学生感知感觉理解节奏的能力,增强了感受的能力。
加强课堂环境的渲染也是提高感受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音乐教室的布置会给学生产生感知的第一印象,看到墙壁上的音乐家的肖像,会使学生产生崇敬之感,音符时值的比例图片,会使学生感知到音有长短之分,看到钢琴、电子琴,会使学生犹如听到优美悦耳的琴声。意识到音乐在人的生活中所产生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责无旁贷。
一 、激发兴趣,进行创造性教学。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情绪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因此,要带着饱满的激情上课,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共同享受音乐带给人们的愉悦。所以,课上,我安排的教学活动,都以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指导,创造性地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及爱好。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性,可以给人在广阔的想象天地中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美。同时, 音乐又是情感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形象地激发,培养直觉,发展创造。音乐教师在新授一首歌曲时,总要通过讲故事,放多媒体课件等方法把学生带入到一种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再让学生静静地聆听音乐,使学生感到这首歌好听。
三、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一切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学生自始至终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应有的主体意识。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常见的唱歌课就是教师唱一句,学生学一句。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更累,而且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欣赏课是老师怎么分析,学生就怎么理解。舞蹈课则是老师怎么跳,学生就怎么跳。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更谈不上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同时,解放学生的嘴,在音乐课中,老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多说“好不好”,千万不要硬性规定,一味让学生机械模仿、模仿、再模仿。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与抄袭。”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那些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向书本挑战,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的学生。
四、给学生留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尽情体验的空间。
奥尔夫曾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音乐体验,才能使他们获得审美的满足,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为此,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更丰富而开阔的活动空间自主并自由地寻找、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音乐活动来体验音乐的情感,并在快乐中更好地体验到了音乐创新的美妙。
创新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提供机会,发挥音乐学科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上一篇: 课堂器乐教学“教”什么――对课堂器乐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