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浅析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论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小学 谢燮
1.智力因素开掘价值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智障儿童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在教育活动中,智力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他们直接参与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具体操作。智障儿童由于大脑皮层功能的缺损,导致不同程度的智力问题。他们往往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在记忆方面,识记新材料缓慢且保持不牢固,再现或回忆不全面、不准确,有意记忆差,机械记忆较好。在思维方面,他们判断力差,分析能力也差,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同时他们的想象力贫乏,特别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改善智障儿童在这些方面的缺陷。
首先,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知能力。针对智障儿童的弱点,音乐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有科学试验表明:人的信息有80%从视觉中来,10%从听觉中来。因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看、听、摸、闻、尝的活动来训练感知能力。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本身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音乐感知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调动智障儿童的视觉、听觉和动作觉,使他们各方面受到刺激,眼、耳、身体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在一些音乐中,会出现小兔子、小花猫等一些可爱的小动物,音乐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带一些实物给他们看,让他们摸一摸,从而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其次,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记忆力。在智障儿童的学习活动中,记忆效果低下是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普遍指出:不能综合使用复述策略,特别是累计复述和组块这样的控制过程,是影响智力发育迟滞者学习和记忆的重要因素。如Ellis发现,智力发育迟滞儿童与正常儿童操作上的差异是前者不能主动地使用复述策略。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抓住“音乐语言”的典型性(或叫做性格化)的特点,选取接近智障儿童的素材或故事性强的音乐,一方面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加深他们的印象。智障儿童由于识记新材料缓慢(4-5岁要重复500~800次才能说一个汉字),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复述策略,帮助他们准确地再现或回忆。例如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第一遍音乐教师先让他们听,让他们辨别音色,第二遍让他们根据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开展讲故事比赛。再次让他们回顾时,让他们把自己讲的故事结合音乐表现出来。在一遍遍的反复中,智障儿童就能基本掌握这首作品了。经常让音乐教师感到困惑的是,很多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歌曲不能掌握,却能把流行歌曲唱得韵味十足,究其原因是音乐的旋律美、节奏感吸引了他们。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选材的艺术性,这才能更好的帮助他们掌握与记忆。正常人识记完材料2个小时后,大约会遗忘5%左右,24小时后大约会遗忘75%左右。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的遗忘速度比正常儿童要快得多,识记完材料1个小时左右遗忘60%左右,2个小时以后遗忘大约75%,24小时后遗忘90%。音乐教师要掌握好智障儿童的记忆规律,科学地安排音乐教学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借助音乐教育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音乐语言具有抽象性,给智障儿童的感情体验、形象思维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等。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智障儿童由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很薄弱,理解抽象概念很困难,所以要首先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例如:音乐教师在讲授“节奏”的概念时,智障儿童可能会毫无反应,但是当你边敲鼓边讲授时,他们马上就会被鼓声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控制打鼓节奏的快慢,让智障儿童走、跑、跳等,来感受不同的节奏快慢。通过反复训练,音乐教师逐渐加大难度,让他们感受节奏的魅力和音乐的美,这样不仅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到提高,抽象思维也逐渐增强。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可见培养智障儿童的美感,能够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地感受音乐。
最后,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想象力。智障儿童思维特点的单一性和呆板性使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要提高想象力,除了要开发他们的大脑,还应该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音乐课堂是有限的,但在课堂之外,音乐教师可以多组织他们开展大合唱、大合奏,甚至带他们观摩音乐演出,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增加他们的信息量。同时,音乐教师在训练中创设情景,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编小品,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地想象。
从生理学角度看,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对称的半球,一般左脑为优势半球,是主宰信号和功能的半球,即语言半球。右脑则是从属半球,主宰非语言形成的各种心理活动,如形象的感知、记忆、空间的认知和定向、音乐旋律、想象能力、颜色分辨等。在音乐教学中,要促进智障儿童右脑的开发,矫正他们的智力缺陷。
2.非智力因素发展价值
非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虽然它们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具体操作,但是对认识活动具有动力、维持、调控、补偿和定型的作用。很多特教工作者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略了音乐教育对于智障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价值。
第一,音乐教学游戏是提高智障儿童兴趣、吸引注意力、调动情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音乐教学游戏是指在音乐教师主导或指导下,与一定的教学目的相联系,使用相应的教学游戏材料,在预设的场地和情境中遵循一定的课题所进行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可以保持智障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轻松愉快的学习知识。例如开展穿针引线活动可以使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得到有效集中。在竞赛过程中,教师以击鼓作为游戏开始和结束的信号。第一轮游戏击4小节的4/4拍,能够在游戏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则可以进入第二关。第二关用4小节的3/4拍,第三关是4小节的2/4拍,通过最后一关的则为优胜者。在整个比赛中,调动了智障儿童的兴趣,获得了愉悦,同时也训练了他们对四四、四三、四二拍等基本节拍的感受能力。我国着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在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更应重视游戏教学法,以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矫正他们的思维与行为障碍。
第二,音乐集体活动能培养智障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智障儿童的性格极其孤僻,平时情绪易变化,多冲动,行为难以自控等,音乐教师应该多开展集体活动,使他们从自我封闭的世界里走出来,增进友谊。同时集体教学能够使智障儿童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相处,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在其他小朋友的模范带头作用下,再辅以奖励的策略,就能逐渐矫正不良行为。例如,音乐教师创设音乐情境,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音乐片断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景。第一个情景是表现某小朋友因为上课迟到,挨了老师批评,虽然心里有点不高兴但是成功抑制了自己情绪的情景,最终受到了表扬。这时的音乐是欢乐的,第二种情景仍然是学生上课迟到,受了老师批评后与老师顶嘴,竟然冲出了教室的情景,最后老师和家长都批评教育他。表现这种情景时,用上狂噪不安的音乐,这样智障儿童从听觉上就可以区分两种处理方式的不同,进而去模仿第一种情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三,音乐教育活动能培养智障儿童坚强的意志。智障儿童表现在心理发展上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意志品质相当薄弱。它是影响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音乐教师应多提供展示音乐才能的舞台,并且表演后多对他们进行鼓励,可以通过鼓掌、口头表扬、奖励实物等多种形式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建立自信。对于意志不坚强的智障儿童,音乐教师可以多播放一些军营歌曲,将听与讲解结合起来,让他们知道解放军是如何取得战争胜利的,在遇到挫折时又是怎样的坚强不屈,让智障儿童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的道理。音乐教师可以进一步开展讲解放军故事,做解放军游戏等,以促进智障儿童的意识发展,让“意志坚强”的种子深埋他们的心中。
可见,通过音乐教育发展智障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方面调节了他们的情绪、情感,提高了对音乐的兴趣,开辟了音乐视野,陶冶了情操,在音乐活动中协调了肢体动作,学会了与人相处;另一方面开启了他们的智力,发展了思维,增强了理解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对智障儿童的身心健康及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 聆听,让音乐更快乐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