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浅析律动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幼儿音乐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这种早期的音乐教育为幼儿提供发展其音乐才能的机会,是成人所能给予幼儿的最良好的关心和培养。”①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幼儿年龄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幼儿音乐教学时,显而易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是幼儿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学习音乐舞蹈奠定基础。律动虽然只是单纯的摆动身体,但是学习舞蹈之前的必经过程;舞蹈则是一种具体的身体表现。要学习舞蹈,必先进行身体律动的体验与学习,而且关系到孩子的肌肉发展与平衡感 ,至少要五岁以后才宜学习舞蹈,国外通常七岁左右才开始。提起“律动”与“舞蹈”的不同,专家表示,“律动”源自于诗歌,蕴含有节奏性、韵律性,“律动”是“舞蹈”的要素之一,包含动作、空间、时间、力量四个元素才能构成“舞蹈”,舞蹈是一种有组织架构、有主题,并有强弱快慢的肢体摆动。对幼儿来说,律动相对于舞蹈更符合其年龄特点,舞动身体是幼儿一种天生的自然反应,意谓着孩子对节奏、旋律的心神意会与融会贯通,比透过语言传达后所产生的动作更细腻贴切。因此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律动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增加幼儿感受乐曲的能力,体验音乐活动中美的情趣,提高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创造能力,使幼儿通过活动得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有关文献在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或幼儿律动活动对幼儿创造性培养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笔者认为组织律动活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是全面发展幼儿音乐才能的有力手段,本文尝试对律动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具体分析探讨。


  一、幼儿律动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感受力是幼儿学习音乐,发展音乐才能的最重要,最根本的能力。其中分清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是幼儿园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听的基础上,教师用简洁、准确、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图片、电化教具去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帮助他们认知和了解音乐。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在多年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我发现巧编律动来培养学生的乐感,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利用律动,感知音的高低。


  教学中我结合幼儿爱动,爱表演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利用律动来感受音的高低。我弹奏一段高低分明的旋律,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示旋律的高低,请幼儿高举双手轻轻拍打来表示高音,下蹲重重地跺脚来表示旋律的低音,先让幼儿用律动练习一些简单的旋律,然后由浅入深,直至到较难得旋律。这样是他们对音的音高有一个比较形象的对比感知。


  利用律动,感受音的长短。


  幼儿计算能力有限,如果从理论上给他们讲解音的时值比例,枯燥无味,难以接受,如果利用律动来感受音的长短,孩子就容易理理解和掌握了。例如:在认识四分音符时,让学生做小青蛙的蹦跳动作,一拍跳一次,并且每跳一次,叫一声“呱”。通过律动后,在在讲解四分音符,这样幼儿就容易理解四分音符的长短了。


  利用律动,感受音的强弱。


  在讲解音的强弱知识时,要求幼儿以动作来表示音的强弱,让幼儿随音的强弱做出相应的动作,音强时,做的动作幅度比较大的动作;音弱时,做幅度较小的动作,以此来加强幼儿生对音的强弱的感受。如:在《狮王进行曲》,请幼儿模仿狮王由远到近地走来,脚步声由弱到强。请幼儿动作随音乐的强弱由小变大。例如:幼儿按照敲鼓声强弱进行律动时,鼓声强时,要求幼儿拍手,双脚做小跑步动作,鼓声弱时,双手放后背,双脚不动,头随音乐左右摆动。再如: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让幼儿自己作相应的动作。强音时同座位的小朋友互相拍手,弱音时自己点手心,这样孩子既感兴趣,而且感知了音的强弱。


  二、幼儿律动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审美力的重要方法。


  笔者认为,律动是一项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是在音乐的感染下,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身体动态,它把音乐与身心的感应和运动紧密结合。幼儿音乐教学中组织律动活动,既有利于幼儿对音乐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又有利于激发欣赏的兴趣,积累音乐审美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开阔音乐视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正如园明先生所说的:“音乐学科是通过提供音乐自身所固有的特质,亦即带来人生充实感的审美体验――音乐体验,来实现其所承担的人格形成的一个方面的作用。”②


  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活跃的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在幼儿园律动教学中培养儿童敏锐的审美能力呢?


  1、从欣赏、引导入手,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


  首先,创设环境,熏陶感染。《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生活化。教师还要注意多提供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识记,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事实证明:如果识记的任务与有兴趣的活动及活动的动机相联系时,识记的积极性和识记的效果就可以大大提高。③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幼儿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我的做法是一日活动中渗透律动音乐,诱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例如:早晨当孩子们陆续吃完早餐时,我播放轻音乐,让他们边走边做一段轻快的律动进入活动室,当幼儿听到《簌口歌》这首歌时,就会兴奋地边唱边手装作拿牙杯的样子边表演,幼儿对歌曲产生了兴趣。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高度的注意力去听、去动,感受歌曲欢快高兴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巧妙地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如午睡以前,分餐、集中教学前等时间来播放或弹奏各种类型的音乐让幼儿表演一些优美的律动。久而久之,幼儿倾听兴趣慢慢地提高,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爱音乐、体会音乐,现在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听到音乐、歌曲,他们都会手舞足蹈,自得其乐。


  其次,加强作品选择,拓宽审美视野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因此,首先提供给幼儿的应该是一些最优秀的音乐材料。其次,要精心设计具有美感的律动动作。有组织有系统地组织律动教学,有助于孩子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2、迁移已有审美经验,诱发丰富的审美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音乐中的音乐形象是一种广泛的对音乐意境的生动想象,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形象,唤起幼儿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以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从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学唱歌曲,丰富了幼儿的口头语言;学习律动,发展了幼儿动作语言,“而幼儿的语言越发达,想象的有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就越发展”④。所以说音乐教育促进了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在音乐律动教学中,我们要使儿童感受到音乐中不同的节奏变化,有的是规律的,有的是不规律的,还有一些是特定的节奏,知道如何将长短不同的节奏加以组合,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使儿童亲身体验到音乐所表现出生命和动态感的一面。”节奏是由长短不同,但有系统排列的声音所构成的。它不是狭隘的存在于音乐中,而是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我们强劲有力的心跳声、走楼梯的脚步声、跳绳的声音等,就连说话时的抑扬顿挫也是有节奏的。这样一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就很丰富了:吃饭时,听听碗勺发出的清脆节奏;运动后,摸摸自己的脉搏感受心跳的节奏;睡觉时,感受轻轻地呼吸节奏。发挥了想象,渐渐地孩子们感受到了节奏的魅力,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了。每个人心中都有节奏与韵律,不论是来自于心中的旋律、现成的音乐、大自然的视觉律动或是欣赏画作中的韵律美感,都能帮助孩子激发想象,亲身体验 “律动”。因此,教师在开展律动教学时,应让孩子们迁移已有的审美经验,大胆地进行想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发展。


  情感入手,提高审美理解力


  幼儿对艺术的酷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所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积累、记忆储存、想象都不尽相同,在选择乐(歌)曲时,应考虑到是易于幼儿理解的,且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音乐。或表现宁静、安详的摇篮曲;或表现雄赳赳、气昂昂的进行曲;或欢快、活泼的舞曲等,以启发幼儿相应的情绪、联想和创造。如:用一段以跳音为主的乐曲,请幼儿表演,小朋友们能很快感受到音乐活泼、跳跃的特点,表现出小兔、青蛙、袋鼠等动物跳跃的形态。又如:在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中小朋友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表现蝴蝶飞舞、小鱼戏水、树叶柳枝随风摆动……孩子们会随着音乐而打开记忆的窗户,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倾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促进幼儿丰富联想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从而培养陶冶了幼儿的美感和个性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选择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充分挖掘其审美因素,然后根据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水平,设计出律动动作,激发幼儿情感,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


  三、幼儿律动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表现力的主要方式。


  律动教学的特点,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所以,律动和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律动的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突出抒展……;民族音乐就得根据不同的民族的习俗和风格来设计,应借助民间的舞蹈语言使律动渗透民族特色。幼儿在愉快的律动活动中,通过教师在律动活动积极创设的音乐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体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教《马跑》的律动时,我让幼儿扮演老马与小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大草原”的意境:“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一匹老马带着一群小马在草地上吃草”。随着欢快的音乐,我边做动作,边学老马的口吻来激发“小马”跟我学奔跑。熟练准确的动作,加上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话,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匹小马,在大草原上奔跑,为了让幼儿体会速度的快慢带来的动作幅度的变化,我引导幼儿设想种种情形,如快速的奔跑就表示有紧急的事情,就要用上全身的力气,动作重复交替的要快,有的幼儿就抢着说他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情景,自然而然的模仿起来,左手快速的拉住马缰,右手不停地拍打自己的臀部,睁大眼睛,盯住前面,个个身临其境,表现的自然逼真。速度慢,就表示马跑累了,要边走边休息,动作幅度要小一些。结合音乐节奏的变化,幼儿在丰富的想象状态下,自然地提高了音乐的感受力和对音乐的表现力。


  在学习律动《小花猫》时,有的幼儿在表现小花猫捉老鼠的情节中把地板踩得嘭嘭响,我便告诉他们:“小花猫捉老鼠的时候,走路可轻了,要是老把地板踩得咚咚响,老鼠早就逃光了,小花猫就会捉不到老鼠,饿坏的。”幼儿听了,很快地纠正动作,而且还象模象样地表现小花猫捉老鼠时警觉的样子,真是可爱极了。在一次次的引导下,一次次模仿中,幼儿一步步地学习着、感受着各种不同的音乐,学习用各种富有韵律的动作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来。


  通过基本动作和模仿动作的学习,幼儿逐步掌握用动作表达情感的一些方法,如高兴时拍拍手,着急时跺跺脚等。为了让幼儿真正投入到音乐中,使每个动作都表示出音乐的情感,用身心一起表演,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地放一些内容易理解、适合幼儿欣赏的乐曲,引导他们用形象的动作,合拍地反映他们的情绪。新年快到了,一次,我放了一曲《贺新年》,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表演,即兴做动作。歌曲的前奏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听到这声音,小朋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过新年。他们有的两手捂住耳朵,仿佛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有的两手前伸,像举着一串鞭炮;有的则蹲在地上点鞭炮;还有的幼儿拍手跳呀、叫啊!虽然动作还不够协调优美,但却充分表达出迎新年的欢乐情绪。  “动”是手段,“学”才是目的。通过 “感受”、“欣赏”、“表现”三个阶段的教学,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达到了“从听入手,动在其中,诱发情感,培养素质”的目的。同时,律动教学还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按阶段设计,循序渐进地安排,逐步发展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如:小班幼儿宜编排他们生活的内容――《梳洗》、《抱娃娃》、《娃娃办家家》、《我的身体》等;中班幼儿以小动物,做游戏等生动形象的题材为内容――《两只小青蛙》、《小兔子乖乖》、《小鸡出壳》等;大班幼儿动作、表演的能力有所提高,律动适宜、情感性强、动作难度较大的为内容如:《猴甩》、《瑶族舞曲》、《在北京的金山上》等。


  四、幼儿律动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必要手段。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相当于他的知识量与发散思维能力的乘积。也就是说:不依常规,运用想象、联想、直觉或类推,寻求多种方案的思维方式。在二十一世纪初,瑞士的达尔克洛兹创设了体态律动学,即让学生将身体作为乐器,再现音乐,他认为这种教学能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节奏感,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建立身心和谐。体态律动学让音乐回溯它的本原――律动节奏,让人类重寻自己的本能――以全身心感受音乐。一个世纪过去了,体态律动、现代舞、健身操已日益为人们所肯定,其精神得以发扬,自然律动也在其精神的启发、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所谓自然律动,就是人在音乐的感染下主动地体验音乐,身体随着旋律的起伏,自由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再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动态。幼儿期是幼儿创造力的萌芽,音乐活动本身也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幼儿园开展律动活动中,自然律动占主要部分,它是一种有利于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发展的活动。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是这样开展自然律动的。


  首先,要选择提供适当的乐(歌)曲,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鼓励幼儿进行动作创造。由于孩子的生活积累、记忆储存、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律动是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在选择乐(歌)曲时,也应考虑到是易于幼儿理解的,且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悠悠乐声响起,请孩子们表现鸭子戏水,我们眼前就会出现姿态各异、可爱的小鸭子,有摆尾、有浮游、有开闭嘴巴的……又如:我们用一段以跳音为主的乐曲请孩子们表现会跳的动物,孩子们就做出了小兔、青蛙、袋鼠等动物的跳跃形态。这时,有个小女孩却扳成公鸡跳,大家有点纳闷:公鸡可不擅长跳啊!小女孩却理直气壮地说:“我看到公鸡打架就是一跳一跳的。”又一段表现动物的乐曲,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逼真而又富于独创性的表现:一个男孩还随着音乐节奏匍匐前进。一只手则伸出五指在地上比画着,哦,这是一条边爬边吐舌头的蛇:一个女孩一只手叉腰,一只手五指分开放在头顶上,真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还有一个女孩打开双胯半蹲着、双手下垂,然后成八字脚慢慢行走,活像自以为是的大猩猩……孩子们会随着音乐而打开记忆的窗户,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常常令教师始料不及、为之惊喜的新颖独特的动作。在倾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促进幼儿的丰富想象和大胆表现,这对培养陶冶幼儿的美感和个性大有益处。因此,通过音乐律动,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激励幼儿音乐的创造力的发挥。  其次,创设特定的情绪氛围,引导幼儿联想、创作。在乐曲声中,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反应时,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正确反映,启发幼儿主动地以身体动态感受来表现音乐,并对动作迟缓的幼儿加以适当的鼓励,带动他们与音乐、同伴的交流,然后通过谈话、提示的方法,引导幼儿去现象,使他们互相启发。有时,也可以将全班的幼儿的联想、现象,以游戏的形式引向同一个具体目标。如:大象走、小鸭戏水等。有时又可以引向同一个主题,如:动物世界、游乐的情景等。心理学证明:“在游戏中不仅能发展注意的紧张性和集中性,而且能发展他的稳定性”。⑤例如:幼儿参与到角色游戏“小花猫和小老鼠”,随着音乐的变化,幼儿自由地创编出各种小老鼠和小花猫的动作、表情。这样音乐游戏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想象力,同时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在这种感受、表现音乐美的氛围中,幼儿的身心都融入这样的情绪中,达到和谐,从中萌发出创造的幼芽。  最后,对于幼儿的创作,应适时地加以评价。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投入的同时,更要注意,幼儿在参与律动时,往往是现象、联想、创作一气呵成,必须保持着一过程的连续性,若破坏了这一有序的运动,创作灵感的产生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具有独特表现的幼儿可以作为典型,以带动全体幼儿加以模仿,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启发,在此启发下,有可能还回创造出新的律动。


  总之,音乐教育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音乐它可以鼓舞人,给人以灵感和力量,虽然只是简单的律动,也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当幼儿表演一段律动时,他们要聚精会神的倾听音乐,节奏准确、配合默契的表演自己认为最优美的动作,他们随着乐曲的情绪,一会儿欢乐,一会儿恬静,仿佛整个身心都进入了音乐意境。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律动训练,幼儿会逐步熟悉音乐,理解音乐,在此基础上音乐将成为幼儿心灵深处的一种精神需要。幼儿也将在这美好的感受中增强了音乐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谈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教学的策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