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
--------综合音乐课程的技术和思想平台及研制模型
刘 沛
(本站注:由于网页的功能性原因,本文中的几个图示不能正常显示,请读者和作者见谅.)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综合课程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中的学科价值和对下一代发展的作用价值,提出了基于超链接的综合课程建构技术和思想,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关联课程研制模型,及其使用价值和前景。
关键词:音乐教育;综合课程;信息技术;超链接;核心学科;课程研制模型
综合课程的观念基础
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1]
分科设置的学科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现实,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出于学科自身体系建设的需要,把人类已有经验按照相近领域给予划分和总结,形成具备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技能体系;二是出于人类经验传承的需要,把这些知识技能体系分门别类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这样,分科式学科课程在科技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完成着两个主要任务 ――学科体系建设和知识技能的传承。
然而,随着人类经验的剧烈扩张,学科课程面临着两个严峻挑战。一是现代科技文化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学科交叉的产物,传统学科课程的学科边界正在走向崩溃和重组。二是由于人类经验以 “摩尔定律”(Moore’s Law)〔2〕所描述的更新周期迅猛膨胀,传统学科课程的分科制度,加上课程滞后原理的因素,不可能包容和归纳以爆炸般速率增长的新知识。故而,教育的任务必须从人类已知的传承走向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导目标。这种教育观点,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综合课程是迎接上述挑战,在课程论和学习理论范畴中观念和策略方面的进步。首先,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课程研制观念,综合课程要求在相对分科的学科形态现实前提下,关注分科科目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或关联。整合(Integration)的动作幅度较大,例如,把音乐、舞蹈、戏剧和视觉艺术,或把音乐与其他一门或多门艺术学科合并成为一门学科。关联(Correlation)则在保留传统学科的分科基础上,强调某科目与其他科目之间的相关。根据笔者的观察,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近年来,综合课程观念的强度有增无减。这里可举一例,典型地说明这个趋势。14年前,笔者研修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简称TC)时看到,该院音乐―艺术教育系(The Department of Music-Art Education)的教学和研究范畴,仅涉及艺术和艺术教育。当时,TC有25个系,人们似乎以此为荣,好像这种系科分立的数量象征着TC对教育科学涉及的广泛程度。到了20世纪末,情况翻转过来,音乐―艺术教育系先更名为“艺术与人文、音乐与音乐教育系”(原文很长:The Department of Arts and Humanities,Music,and Music Education)。最近,再次易名为艺术与人文系(Department of Arts and Humanities),把音乐、美术、舞蹈与教育和艺术管理;历史、哲学、宗教与教育和社会研究;应用语言学、英语、西班牙语与教育这三大部分统统纳入此系。这所享誉世界师范教育和教育科学的顶尖研究生院把教学系融合压缩至9个。这项改革是一个富有代表性的信号。它向教育学和学校教育实践宣布,综合是现代教育和现代课程论的基本信念。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代表成人社会的学科价值,以及代表下一代的人的发展价值,即学科本位和人的发展本位这两个方面,简要论述综合课程的意义。
从学科本位的角度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从观念上符合人类经验在现代社会的走势。比如,综合课程的观念体现着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思想,视自然和人类世界为具备内在联系的系统。实际上,人类在21世纪的某些主导思想和价值观,如生态平衡的观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都在强烈地反思人类视野狭隘、孤立片面搞发展带来的种种灾难和问题,呼唤用整体和关联的方法看待和处理人类社会及其与自然世界的统整关系。
从以人为本或下一代发展的角度看综合课程,其意义更加深远,就当前素质教育的主导目标,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综合课程的观念对下一代的学习理念和策略可以促成革命性的变化。分科设置的学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自然地造就视野和思维的封闭或孤立定势,与创新心态相悖。相反,综合课程的观念及其导向的学习过程,可以逐渐造就这样一种思维和行为倾向:学生面临的课程内容和任务,必然要求或者敦促学生在思维和行为上建构从聚合到发散,再从发散到聚合的循环过程。这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心理品质的建构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熟知,世界上的现象和事物是彼此关联的,继而形成善于在有联系的经验基础上,在创新任务驱动下,巧妙地重组经验,建构新的意义和过程,实现创新。显然,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和深远的想象力发展空间。
超链接:综合课程从观念走向现实的革命性技术和思想平台
用课程观念的眼光看,综合课程固然是一种代表进步潮流的好主意。然而,这个观念在以往课程研制的实践中却举步维艰,中外课程专家和教师都承认这一点。其要害在于,综合课程欲成为现实,必然要求在传统分科科目边界之间,实现原有各学科体系文本与文本的跨越和连接。令人棘手的问题恰恰是,分科设立的传统学科课程在追求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过程中所造就的固有属性,静态、孤立、封闭和排他,与上述要求构成最尖锐的对立,致使传统学科课程的文本承载形式(教科书)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于是,综合课程的理想要实付诸实施,呼唤学科课程的文本承载方式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走向联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排他走向包容。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教育的课程载体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讲,它直接受制于教育媒体或信息技术的水平。从印刷技术的发明到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之前,综合课程从本质上只能停留在观念之中。直至最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综合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关键的概念;“超链接”(Hyperlinks)。笔者呼吁音乐教育界关注这个表面看来与课程论相距甚远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潜在价值在于,它能够促成综合课程的研制技术实现跨跃式的发展和创新,为综合课程从观念迈入现实奠定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平台和思想平台。因为,超链接能够解决的,正是文本与文本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的联系。它把本来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量的信息点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超文本和超媒体的互联信息网络体系,使人们能够在数字化地球中获得几乎是无限的信息资源。
超链接为21世纪教育真正地启动综合课程工程提供了最佳的契机.
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综合课程研制模型
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对信息技术革命提供的新技术作出果断反应,迅速抓住这个机遇,看准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在事实上存在的丰富关联,充分利用这种关联,把音乐艺术置于核心学科的地位并作为关联的出发点,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建构起广泛的整合课程关系,使音乐艺术以“联展”人类文化全视野的面貌出现在21世纪的教育舞台上,从而把音乐艺术的学科价值和对下一代发展的作用价值发掘和提升到极至。
笔者坚信,这项动议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已经不是课程论的一场梦想。我们需要着手实施的,首先是在信息技术话语和环境中,设计一套课程研制的模型。本文提出的研制模型的关键词见下述(笔者同时杜撰了相应的英文名称,已便交流)。
1、 基于超链接(Hyperlinks-Based);
2、 以音乐为核心学科的导向(Music-as-Core―Subject- Oriented);
3、 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相关联(In Correlation to Humanities, Social Studies
and Sciences);
4、 全视野(Pan―Horizon);
5、 审美课程(Aesthetic Curriculum)。
上述关键词可以构成一项前所未有的综合性音乐课程方案:“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
心学科/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相关联的全视野审美课程”(A Hyperlinks-Based and Music-as-Core-Subject-Oriented Aesthetic Curriculum with a Pan-Horizon in Correlation to Humanities, Social-Studies and Sciences)。
这个课程命题的叙述似乎略有冗长之嫌,但是它的内在逻辑表达在课程研制模型之不
仅明快,而且可行和便于操作,适用面也是宽广的。
其一,基于超链接:超链接是这个综合课程研制模型在技术上的起点。我们可以从个
链接基点出发,建构起与若干个链接标靶相关联的基本链接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主链接和副链接,下同)。
图1.基本链接模型
其二,以音乐为核心学科,与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相关联:在上述基本链接模型架
内,把音乐和与其相关联的三类学科领域分别嵌入链接基点和链接标靶之中。这样,我们可以建构起两种层面的链接模型,(见图2.1和图2.2所示)。
图2.1所示的是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一般性互联原理.
图2.2所示相当于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一个互联网网站的主页面,在这个页面的背后,
们可以想像出与一首民歌相关联的学科领域,以及它们之间根据超链接的课程研制模型(图2.2省略了这些链接的表示)所形成的关联有多么丰富,这种关联模型能够包容的相关学科内容有多么广泛。而所有这些,是在完全成熟的技术保障基础上付诸实施的。与之相应,这套技术支持下的课程,在呈示和学生、教师使用时只需指尖点击即可完成基本的操作。
其三,全视野审美课程:超链接技术保障了以音乐为核心的关联式综合课程。它展给
学生、教师的,是跳出狭隘学科本位观念的广阔视野境界。其深层意义还有,它使音乐的教育过程融入并固化了音乐发生和发展的各类“语境”(contexts)因素。[3]例如,音乐的民族学语境、人类学语境、历史学和地理学语境等。语境的因素能够强烈地驱动学生形成普遍联系的和动态的认识论、方法论,有助于学生认识围绕音乐发展过程的人类整体文化背景,或立于这个大背景的广度和深度审视和赏识音乐。最后,这个课程方案确定了它的审美性质。强调它的美育归属范畴是必要的,否则,课程研制的过程和教学过程有可能脱离音乐艺术的美育功能,使音乐走到挂靠非艺术学科的边缘地位,丧失以音乐为核心的关联意义。[4]
适用价值
上述综合课程的研制模型是基于信息技术平台构思而成的。我们可以将其与综合性艺术课程近年在国际上最典型的尝试DBME和DBAE做一比较(Discipline-Based Music Education和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比较恰当的译名是“基于多学科的音乐教育”和“基于多学科的美术教育”)。[5]DBME和DBAE由美国格蒂艺术中心主持开发,是音乐和美术分别与历史、美学和评论的融合课程。国内一位艺术教育官员曾对笔者讲:“该课程令人大开眼界,但是难以行得通。”他的话不无道理。这个课程在师资培训中要求学校校长、音乐或美术教师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实属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教育生产方式。与之比较,基于超链接以音乐为核心的关联式综合课程,则可以实现类似现代经济和现代生产方式所倡导的跨跃式发展,通过技术和课程研制观念的创新,使综合课程略去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过程,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下实现高新起点的一步到位。这种高新起点的课程除了在研制时需要投入音乐教育思想和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智力外,其应用反而是简易的,这是现代技术(比如傻瓜照像机)投入市场消费方面的一个基本经验。笔者的意思是,它是适用的,可以解放现实课堂中大量低水平、高投入、低效益的重复劳动。(6)
这里讨论的适用价值还表现在,这个课程研制的基本原理和模型,可以用于基础教之
外的专业音乐教育之中。我们可以设想,音乐史论和音乐技术理论科目完全可以抛弃传统教科书的方式,用一张小小光盘虚拟出音乐专业的某一科目与本专业内外其他科目的有益关联。在教育改革呼声愈来愈高的今天,这项课题如果音乐教育界不予关注和参与的话,有经济头脑的音乐发烧友早晚会抢占这块市场。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1]关于学科课程及其分科形态,参见刘沛:《音乐学(师范类)学生能力素质发展标准与评价体
系――基于主体激励机制的课程观念》,《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4期。
[2] 1965年,摩尔预言集成电路块所含元件的数量将以每18个月的周期翻番增长。
[3]关于语境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哲学和美学意义,可参见B.雷默(刘沛译):《音乐教育的普遍哲
学是否存在》,《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专辑),1998年。
[4]国外音乐教育曾经有过课程关联简单化、庸俗化的教训,参见C.Kassell:(彭阳端译,刘沛校):
《音乐和“多重智力理论”》,出处同[3]。
[5]有关DBME和DBAE的情况,可参见潘杰夫:《以多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全面综合的音乐教育》,以及C.A.Goodson ,E . Duling(欧明炽译,刘沛校):《四种学科的整合性多学科本位音乐教学》,出处同[3]。或参见美国《音乐教育者杂志》(Music Educators Journal),1996年9月刊DEME的系列专题。
[6]最典型的低水平、高投入、低效益的现象是学校普遍信奉的教师自制课件。实际上,由教师单独制作的课件(Course Ware)仅仅体现着教师个人针对具体课堂的教学思想、目标过程和方法。教育技术界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自制课件是僵化和不可变的,不能适应教学的普遍需求和变通要求,继而出现了积件(Integrated Ware)等概念。
作者简况
刘沛,男,1952年生,教育学硕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教育中心教授(北京 100084)
全文发表于《黄钟》2001年第4期
上一篇: 基于身心和谐原理的音乐表演运动机能康复体系――“亚历山大技术”初探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