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作者:珠海市香洲区第十小学 王晓飞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然而,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常常听到音乐教师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抱怨:学生不懂得聆听的艺术;学生不会欣赏音乐;学生无法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欣赏课不好上等等。针对这些情况,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只重兴趣,而忽视了态度与习惯。


  在很多音乐课堂上,常听到音乐教师在抱怨学生不会欣赏音乐,那么,学生为什么不会欣赏音乐呢?纠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的培养。如果说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动力,那么学习音乐的态度就是兴趣的前提与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才能最大限度的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起来。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音乐课除了动口唱、动手跳、还要动耳听,听音乐是我们音乐课上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师生对话,学生首先在头脑中形成了“听”的意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也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时常忽略的一点。


  形成了“听”的意识之后,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欣赏习惯了。在进行新一单元学习的时候,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小图标来区分欣赏曲与演唱曲。确定欣赏曲目后,要求学生能够完整地将乐曲听完;听完以后再将听过的感受用语言、动作等形式进行表现;最后,再对作品的形式、体裁、作者等进行简单的了解。


  通过以上几个简单的步骤,实际上是培养了学生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把学生从最简单的“听”音乐逐渐提升到“欣赏”音乐的层次。在这期间,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从音乐欣赏中,既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与丰富情感,又能得到欣赏带给他们的成功感与成就感。这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一旦形成,会为将来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就不会再为学生不会聆听音乐而大呼头痛了。


  问题二:过分注重音乐的外在因素,而忽视了音乐本身。


  音乐教育是人文科学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是在于音乐本身,而与音乐的形式、体裁、作者、国界等种种外在因素无关。这也正是当前音乐教师们常常走进的误区。


  就以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例,许多教师就像讲述一堂历史课一样,把《义勇军进行曲》从创作到最终成为国歌的全过程介绍给学生,这本末倒置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到了音乐作品以外的东西。我的做法是力求让学生从歌曲的旋律及歌词中寻找答案――国歌的歌词是一首激昂奋进的散文式自由体新诗,鼓舞着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并不断激励着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奋勇前进;国歌的曲作者聂耳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 mi 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并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二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这样一来,学生首先从音乐的角度出发,了解了作品在词曲创作中的独到之处,然后,再将这首作品如何从最初的创作――到作品的完成――到广大群众的积极传唱――到最终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艰辛、复杂的过程讲述给学生。使学生明白这首作品之所以能从近千份国歌侯选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被广大人民群众而接受的真正原因。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例,充分说明了,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因素固然重要,但音乐教师要时刻谨记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审美体验。


  问题三:生搬硬套地使用教科书,不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重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的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择优选择,综合利用,优化组合,完善补充”,创造性、综合性、灵活性的使用教科书。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多数欣赏曲目是以不同的单元主题来划分的,如:“长鼻子”单元中有《大象》与《小象》、“大海的歌”单元中有《海上风暴》与《大海摇篮》、“时间的歌”单元中有《在钟表店里》与《调皮的小闹钟》等等。这种划分方式既形象,又容易被学生接受。然而,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不要只局限于这种划分方式,应该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与重组,这样会大大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从以下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划分教材,进行教学。例如:从同一部作品的角度进行组合――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公鸡与母鸡》、《袋鼠》、《狮王进行曲》;从作品的体裁角度去重新组合――《小狗圆舞曲》、《星光圆舞曲》、《加伏特舞曲》、《霍拉舞曲》;从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角度进行组合――《阿细跳月》、《在北京的金山上》、《我是人民小骑兵》;从中西乐器以及乐器的不同演奏形式等角度进行组合――《百鸟朝凤》、《单簧管波尔卡》、《老虎磨牙》、《鸭子拌嘴》等。


  通过以上这些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使欣赏作品的针对性得以加强,学生不但可以从欣赏中得到审美体验,更可以学到音乐知识与社会知识,加深了学习的印象,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大大的增强了欣赏课堂的实效性。


  问题四:只重欣赏音乐,而忽视音乐表现与音乐实践。


  学生从最初的“聆听”音乐,逐步提升到“欣赏”音乐“,是不是就完成了欣赏教学的全过程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小学低年级的欣赏课,并不等同于专业院校的欣赏课。小学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在音乐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积累审美的经验,体验成功的自信。如此看来,学生如何将自己从欣赏中得到的感受与体验加以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在《我是人民小骑兵》一课中,将结合乐曲中小骑兵骑着马由远至近,又由近到远的两个段落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学生先模仿马蹄声,再探究如何表现由远至近、又由近到远的过程,最手进行渐强与渐弱的二次创作。通过这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完成了学生从体验――到模仿――到探究――到创作的全过程。


  以上就是笔者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广大音乐教师能够重视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并能教之有法,和孩子们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自由遨游。




上一篇在音乐的意境中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