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宜昌市第二十二中学 李劲
【内容提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语言替代型、单一听赏型的教学已步入误区。新课程标准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教学。学生参与体验、参与创造的音乐欣赏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欣赏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运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单一听赏型 语言替代型 信息技术
音乐欣赏教学是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和音乐鉴赏力起着重要作用。
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片面理解,出现了各种各样有悖于音乐欣赏教学规律的现象,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是单一听赏型,二是语言替代型。下面就这两种常见的“误区”及其对策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的两个误区
1、单一听赏型
单一听赏型,即教师仅凭音响资料,整堂课以一种听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死气沉沉,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发情感,不符合普通中学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
我们将这种教学视为一种主客体无交流的教学。主体,即我们的学生,客体,即我们欣赏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视听条件再好,我们可以强化认知,主体会受到一定的感受,但是主客体无法交流情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语言替代音乐的现象往往以师生,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形式出现。音乐教育的实践证明,主客体无交流欣赏教学的教学效果甚微,其原因是客体(即作品)对主体(学生)仅仅是通过音响或媒体图象产生单向的情感影响;由于主体(学生)受到年龄、文化、社会生活的体验等等的限止,而音乐艺术是时间艺术,瞬间即过,因此音乐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是模糊的;情感方面的震撼是浅层次的、短暂的。尽管如此,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主客体无交流欣赏教学仍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主要是教师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性质,目标不甚清楚,一见教材中有音乐欣赏的内容,就将其用整堂课单独上听赏课。此外,有些教师因为不具备音乐教师的全面能力结构,如自己在音乐专业上有多方面的能力缺陷,于是,采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所谓“扬长避短”的方式。
单一欣赏课型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单一欣赏型的产生,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而且在造成他们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后,拒绝音乐课就成为这种课型的必然结果。
音乐教育是具有丰富内容的综合性课程,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的基本能力和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和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到教学对象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2、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 ,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犹如语文课一样,与上面的单一听赏型形成两个极端。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尽管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但它是诉之于流动的音响中,依靠听觉来感受的特殊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也是非语义性的。音乐是由音响通过听觉,产生联想、表象、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音乐在流动的音响中以音的高度、长度、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音区、音色、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曲式和织体等表现手段、才能塑造出艺术形象。由于听觉感受到的音乐信息是非语言义的,它对现实的反映比较间接,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诚然,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教师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或依据教学参考书来解释音乐只能有限地、定向引导学生的想象,而音乐艺术的某种不确定性,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
形成语言替代型的原因较为复杂,有的教师具有很好的条件,如: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教师在忽视了音乐的非语意性的前提下,常常会形成一种习惯,以语言替代音乐。
二、走出两个误区的对策举隅
欣赏音乐的关键是倾听。怎样培养学生倾听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是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在参与的情况下进行倾听,是训练学生具有音乐耳朵的一条有效途径。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1、用音乐故事开课引人入胜
学生都爱听故事,针对这个特点,可在倾听乐曲前讲一下关于这首乐曲的奇闻佚事,如贝多芬的《月光》的故事,学生听完故事后就有了想听这首曲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们欣赏这首乐曲,一定是屏息静气的聆听。
2、用听音乐取曲名一类方法启迪创新
学生都有表现欲和被认可的心理,教学时可以采用为听到的乐曲起名字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欣赏音乐。如欣赏圣桑《动物狂欢节》时,边听边提示他们,听到了些什么声音?有哪些乐器可以模仿发出这些声音呢?音乐给你的感受是快乐的?紧张的?还是悲伤的......由此逐步引导学生,达到让学生主动欣赏音乐的目的。
听音乐取曲名仅仅是启迪创新教学中的一种。课程标准中的“创造”章节里有丰富的表述,这里就不多谈。我们把“听音乐取曲名一类教学” 也视为“主体进行音乐创作的自我欣赏”,它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音乐作品的产生是一度创作,演唱演奏是二度创作,音乐艺术丰富的创造,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无法体验的。从“审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创造是审美教育的中心”的理论来看,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很难有真正意义的音乐教学。因此,主体进行音乐创作的自我欣赏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参与了音乐的二度创作,体验了音乐审美活动必然产生的赏心悦耳的心理效应,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欣赏。显然,这种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参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真正有效的教学。
3、以讨论式教学激活学生思维
放开讨论,畅所欲言,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其要求,即改变过去由老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提倡思想“亮相”。通过师生多感官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和情感的交流和相互激活,利于学生学习主体的自由发展。
在音乐欣赏课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有自己主观色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反应,尊重他们的想法,不忽视他们一点一滴的音乐感受,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称赞。例如:有一次欣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刚听一会儿有学生就说是催眠曲,老师此时就不能批评他,而是应该积极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催眠曲带给你的情绪是怎样的?当乐曲进行时力度突然加强,带给人的情绪体验还是催眠的感觉吗?在我做这些评价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因为他们在关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小细节控制课堂气氛,创造环境,吸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
4、运用类比与对比法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对港台流行歌曲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知道的却是少之又少。怎样吸引他们对老师介绍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呢?在讲中国民歌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几首重新改编过的中国民歌,这些民歌由通俗歌手表现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学生特别喜欢,然后我再把原汁原味的没有被改编过的原唱放出来让学生对比,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来介绍中国民歌的知识,就可以达到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了解音乐的目的。
常言道,旁类触通。要运用好类比与对比法,教师就得注意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由于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熟悉、积累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还要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对音乐的基本要素、体裁、形式、风格和流派等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因此音乐欣赏的曲目选择必须统筹考虑,精心选择。在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可接受性原则的统一。
(2)欣赏作品应该尽量选择经典音乐作品。即古今中外最具典型性、最有代表性、经过长期检验脍炙人口的作品。
(3)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应占一定的比例。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音乐宝库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选择过程中不可忽视。
(4)要注意欣赏曲目的数量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运用欣赏课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5、应用电脑软件开展立体式教学
电脑音乐软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音乐教学活动更具开放性、互动性、更富创造性。它能使抽象的变得直观,呆板的变得更生动,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更活跃。有效挖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课程整合,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为音乐教学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运用这些资料可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涵。例如:我在介绍歌曲《we are the world》时利用新浪网搜索引擎搜索功能查找“Michael Jackson”,结果找到多个相关主题,有的介绍其生平,有的介绍其代表作品,有的介绍《we are the world》创作的时代背景,所有这些资料都为学生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把握这首作品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既拓宽了学生视野,让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了音乐作品内涵,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又开拓了思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笔者认为利用电脑音乐进行音乐欣赏教学,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为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提供方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众所周知,感受美、鉴赏美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音乐欣赏教学,电脑音乐系统有其用武之地。例如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前奏速度较慢,表现的是一种轻柔优美的音乐情绪。我们把它输入电脑后,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播放(这在电脑上十分方便),我们会发现速度变快后,音乐情绪就会变得明快、热烈。通过对比,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从电脑提供的音色库中,选择不同乐器音色,来引导学生进行听辨,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色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影响。这样一来,音乐欣赏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满堂灌,而是一种富于启迪,富有情趣的艺术欣赏活动。音乐课堂从此生机盎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
应用电脑软件开展立体式教学,也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中的一种。我们认为,丰富的软件资料源为学生尝试作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活用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以及创造精神大有裨益。目前众多的音乐网站大多数都提供一些免费的软件下载。例如:在乐音(http://www.eyesong.net)可以下载乐音midi音乐制作软件进行音乐制作,该软件同时支持五线谱和简谱,全中文界面,因此学生很容易上手。在该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的写作,并能即时播放。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因此用好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创造精神大有益处。
其次还可以运用各具特色的网站开展探究性学习,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热情。在网上学生可以利用各类网络资源自主进行探究性音乐学习,如歌唱、器乐、乐理、音乐知识、音乐史以及世界音乐文化等。网络信息社会为学习者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类音乐网站、信息库等。同时有些网站还提供免费主页空间,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网页,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几个同学一组共同创建和维护自己的网页,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对于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热情而言,它具有普通欣赏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特殊效果。
【参考文献】
<<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 吴文漪着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 张淑珍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上一篇: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探究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