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马俊燕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是挑战、是责任、更是机遇,世界公认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挖掘和唤起学生的创造潜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奥尔夫音乐教育曾在八十年代后期与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依教学法,以及美国综合音乐感受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教学法等引进我国。但由于缺乏与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的衔接环节,而未能得到很好的吸收和推广。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是已故德国大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先生创立的,它的内容很丰富,好比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的主根是“元素性的音乐”。这个“元素性音乐”可译为“原始性的音乐,”“原本的音乐”、“初始的音乐”、“基础的音乐”“富有活力的音乐”等等。对于这些概念奥尔夫亲自作过解释,他说,那就是“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开端的音乐。”又说它“是先于智力的......自然的、肌体的、能为每个人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音乐”等等。他认为,“原始性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以及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创造的音乐。”


  在教学方法上,奥尔夫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并强调结合语言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因为音乐节奏的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身即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


  值得指出的是,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特别适合于我们中国。我们民族民间音乐节奏非常突出,还拥有发达的、易于儿童操作的打击乐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我们采用奥尔夫体系的可能性。那么,怎样才能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思想、原则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呢?我提一点粗浅的想法。


  一、改变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让音乐教育从“双基”咏叹调中走出来,把音乐还给音乐教育。


  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早在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了《音乐教育总体规划》,其任务之一是致力于推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近年来,还不断通过教师基本功比赛、评课、说课等活动,来推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学水平的提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主要的“双基”教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已降至次要地位,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则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仍有许多教师未能转变观念,还在高唱“双基”的咏叹调。认为识谱是学习音乐的一把钥匙,不在乎学生是否愿意、是否感兴趣,只看重这节课所授的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是否在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是否在参与。也有教师认为,以调动兴趣为主的课堂教学是玩玩闹闹,不正规,事实上是太传统,缺乏新意,往往出现不以识 谱和乐理知识、唱歌为主就不知道该教什么,更不知道怎样评价学生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这一切也反映出我们的老师还缺乏创新意识或创新能力。时代呼吁小学音乐教师应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思想,吸取适合国情和实际的先进经验,使我们的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从而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奥尔夫指出,“音乐的本性是快乐的”,那么,让我们把音乐还给音乐教育。


  二、音乐教师怎样才能应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使音乐教育获得相对更高的价值。


  1.运用舞蹈中的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和一切有一定含义的、有节奏的身体动将孩子带入音乐世界。


  奥尔夫认为,“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以及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只是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间”。尤其是青少年。


  现今使用的音乐教材是已经改编过(据说还会有变化,包括教学大纲)。有许多内容可以使学生“动”起来。如:模仿动物的走、跑、跳,模仿飞机、蝴蝶、小鸟,模仿大自然的山和水、花和草,模仿成人劳动等等。这就是我们舞蹈中的律动。而这些简单的模仿动作又有谁不会呢?所以这个活动完完全全是全体学生,只是需要教师去鼓励学生,看谁做得更好,更有 新意。这就是创造性的组织课堂教学。


  许多欣赏曲目是典型的民族风格,教师可以让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体现奥尔夫的师生平等和谐的思想),在他们中间带头做相应的民族舞动作,可能的话还可带上典型的饰物,帮助学生不出校门,也可了解民族风情和特点,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爱家乡教育。这种方法类似印度的儿童大学中的民族园,它是将全国各地的最有特色建筑或服饰,按比例缩小后安置在儿童大学,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


  诸如此类,唱歌教学可进行歌表演的活动、集体舞则可以使学生们笑口常开,其乐融融的同时,还蕴含着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做人宽容、接纳的人格。这样音乐教育价值可不只局限于音乐本身的价值,却更适合于我们的儿童和谐发展。


  为了进一步理解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这里有一个奥尔夫理论专家在我们中国进行的动作教学活动的课例:


  一上课,学生安静后,教师用一组哑剧动作来表现一首叫《雾》的小诗意境,并要求在自己表演完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地猜测和想象老师的动作表现了什么。这首小诗是这样的:


  “雾悄悄地落到了猫的爪子上,


  静静地看着巷口和城市,


  然后,悄悄地升起又慢慢退去。”


  这种想象可以从动作音乐到情境、情绪或形象的,也可以是从情境、情绪或形象的到动作音乐。这是一种较抽象的表现方式,就象中国的水墨画,它只是一片淡淡的墨迹,并不明确地告诉人们具体的东西,而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有的扮演雾中的教堂、有的扮演雾中的高楼、教堂、桥梁和船泊,还有的用纱巾来想象和扮演雾。这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情境。第二步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情境创作。请学生选一些类似刚才“雾”的小诗,自己设计音乐和动作并把它表现出来,而这时的学生早已跃跃欲试。其结果,有的选用纱巾象征海浪,和海鸥的翅膀,并选用竖笛前端部分来模仿海鸥的叫声,有的选用手鼓象征月亮、选用音条琴(这种琴是奥尔夫专为中学生设计的一种类似钢琴的微型键盘乐器,非常易演奏)模仿水声表现“猴子捞月亮”,有专家给这种各式各样的尝试和改进起一个动人的名字,把它叫做“实践的惊吓”,最后就进入音乐给构的体验,请学生们一听到音乐就开始随意的走,听到这首旋律起来时就赶快回到自己的座位,由于大家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要求大家一边走一边注意听(这是训练学生认识乐段的活动),老师启发学生并问:音乐结束时,有什么特征?学生很快回答出:旋律结束时,最后一个音是很长的。老师又问:这个旋律有两个长音,请注意第一个长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现在已开始进一步认识乐句和终止了。)


  在这个课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儿童建构音乐的一切校正要素的认识和发展,都是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倾听,特别是身体动作反映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这样学生自己构建的音乐又愁记不住呢!


  1.自制挂图激发兴趣。许多内容可以借助美术利用画画或挂图,使听觉的东西视觉化引起和促使学生“多通道参与”,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符合奥尔夫的多通道参与理论。


  1.提供氛围,提供创造的机会


  奥尔夫十分强调让孩子在快乐、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我们必须努力减轻学习者的心理承载的技术负担,必须摒弃教学中的强制性。奥尔夫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每个孩子都具有参与音乐活动,并有探寻音乐、创造音乐的潜在能力,人的音乐才能的高低,只是他们先天的音乐本能在教育培养中或被充分诱发 ,开掘出来,或是遭到抑制湮没的不同结果。


  我们完全可以想方设法地提供元素性的东西,使孩子从创编节奏到创编旋律、歌词、一直到表演自己的作品。


  1.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微格教学”也是吸引和刺激学生参与和表现的好方法。如:利用摄像机将学生的创造过程记录下来,再经过放像机、电视机将这个生动亲切的画面展现出来。使每一个创造者都成了电视“明星”。提高了学生参与兴趣。教师亦获得了教学的信息反馈以便改进方式方法。


  利用现代化手段制作的课件,使我们的学生好像置身于美丽的草原,浩翰的大海,淙淙的小河,还有多姿多彩的未来世界。




上一篇“音乐”细无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