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泰州市高港中学  张 萍


  [摘  要]本文从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对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原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旨在更好地把美育贯穿于音乐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同时,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审美能力,情感体验,美感,.兴趣,表现力,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美的艺术,是培养人的高尚品德,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艺术是以最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直接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组织方式,因此,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审美体验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等方面的感受、理解和学习,可以体验音乐的美,能不断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力、创造力和表现力,还能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如:生活情趣积极乐观的态度,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这些正说明音乐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科学的美育教学原则,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美育渗透,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


  一、情感教育原则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给人以各种形式的享受,体现人的各种思想和情感,是人内心深层感受的反应。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主要就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教学“审美化”的主要标志,情感教育原则最能体现音乐美育的性质。我国美育的积极倡导者蔡元培先生明确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的者也。”当代着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因此“感情体验”、“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然而现在许多学生在音乐课上只局限于学会唱几首歌,了解一些音乐知识,本身缺少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能够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从情感上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喜爱上这门艺术,要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1.创设教学情境


  人类各种感官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感官会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沟通。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把一种感官引起另一种感官的现象称为联觉。如创造一种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适当环节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设计的特定情境氛围不仅可以触景生情使学生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熏陶美的心灵,陶冶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他们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同时对音乐本身的内涵了解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西南风情》单元教学中可以把绚丽的西南自然风光和人文风俗风情的录象和具有西南民风格的音乐作品相结合来导入。在《奥林匹克风》单元教学中除了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有关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及运动健儿们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的英姿,还应充分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激发学生情感。在歌曲《故乡的小路》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可通过歌曲旋律,充满乡情的画面进入意境,使学生沉浸在美感中。


  2.思想情感培育


  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歌曲演唱活动时教师应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欣赏歌曲范唱或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可以让学生感受旋律、节奏的美,体验歌曲情绪,拨动其心灵的琴弦;有感情地朗诵歌词品味歌曲的深刻涵义;介绍歌曲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故事有助于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并能受到深刻的教育。例如:在学唱《你是这样的人》这首歌曲时,教师要注重结合音、诗、画及周总理相关的故事背景来让学生理解“这样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人”。在学唱《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悟人生哲理“青春易逝,时光一去不复也,要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积极进取”。长此以往,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祖国、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情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3.审美情感培育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情感是最核心的心理因素,通过音乐情绪和情感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与音乐的情绪和谐的沟通与交流,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要注意的是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停留的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境界。教学中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以听赏为主,教师的讲解、提示、力求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尊重学生独立的感受见解,给予适当的评价。只要坚之以恒,学生便可逐步养成聆听、感受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例如:在《草原放歌》单元中欣赏腾格尔的蒙古民歌《天堂》时,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并想象歌曲描述了怎样的画面,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跟随范唱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来感受歌曲风格特点,体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情感共鸣。


  大量心理卫生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如冲动、嫉妒、焦虑、忧郁的情绪自卑、娇弱、攻击、任性等性格,这种感情世界、精神世界的贫乏会对他们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应充分发挥美育的功能作用,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音乐的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建立完美的心理结构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二、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教育特征,它是一种自由的教育方式。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行动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倾向,。兴趣则是一副催化剂,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强大动力。兴趣的产生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大大增强学生兴趣,消极的情绪体验则会降低学生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们常常因抽象的的音乐知识,单调的技能训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就特别要注意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进行兴趣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要他学”变为“他要学”,“苦学”变为“乐学”,更好地从实践中感悟到艺术的魅力,在美感中享受并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要想做到“寓教于乐”重点就在怎样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 教师言行和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说话的影响力1=0.07(言辞)+0.38(语调)+0.55(面部表情)。因此,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优雅的仪表,亲切的问候,清晰的谈话,充沛的精力,和蔼的笑容等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愉快,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爱护和诱导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无论条件好坏都不应指责,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应多用鼓励性语言,你对学生每个智慧火花的赞许,对学生上进表现的激励都能成为学生努力吸取知识的动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同行者”和“引路人”,应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共同参与课堂中的各项音乐活动,共同感受音乐的美,共同在音乐中成长。当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时两者才真正投入到教学中,这样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氛围怎能不佳呢?


  2.多种方法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的教育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途径。


  (1)    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并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要使学生进入歌曲意境用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注重把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尽可能融入一体,结合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人物、词语等来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


  (2)    乐器伴奏,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歌曲演唱或欣赏作品活动中选择性地加入各种小乐器(如:铃鼓、三角铁、串铃、沙锤、鼓、钹等)进行伴奏,可以渲染气氛,活跃课堂氛围。如在体验京剧中的“锣鼓经”等这种需全班都加入的活动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制打击乐器。这样在愉悦的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做表演,增强学习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相联的,它不仅能启发情感还能表现情感。因此,有时我会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根据歌词内容去设计一些有助于记忆歌词和表达情感的动作来配合歌曲演唱。有时会准备一些舞蹈动作来让学生模仿。在这其中还可适当加入彩绸、扇子、手绢、花等道具。如:在《西南风情》单元中体验傣族舞、跳竹竿舞;在《丝路驼铃》单元学跳新疆舞;在《梨园漫步》单元中模仿京剧里人物的简单形体动作;在学唱歌曲《感恩的人》时配合哑语动作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首先应启发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即兴表演,再进行讲解、纠正或示范练习,最后让全体或部分学生展示成果。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还增强了学习兴趣。


  (4)    竞赛引入,增加学习兴趣


  把竞赛引入音乐课堂中,通过学生的独唱、合唱、舞蹈、表演、音乐知识或人文地理知识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小竞赛,如:在《西部放歌》单元中,我认为就可以先设计个小竞赛让学生了解西部的人文地理和音乐风格特点;在《亚非拉掠影》单元则可以分版块模拟“青歌赛”中知识问答环节的形式来进行小竞赛等。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充分展示自己,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性的竞赛意识。


  (5)    画面、讲解、表演结合,诱发欣赏兴趣


  对于音乐欣赏,不仅需要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还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知体验,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短片画面、故事、启发性语言、思考、讨论、对比等形式或方法,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


  (6 )  扩展延伸,引发学习兴趣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教授学生书本内容,还应该根据各单元的情况进行一部分音乐或知识的扩展延伸,或者有选择地开展主题音乐会,如:在《故乡的云》单元可以举行“故乡情”音乐会;在《雨花石》单元可以举行“雨花随想”专题演唱会;利用各种材料设计京剧脸谱等等。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创编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表现力,增强自信心。


  三、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所有教育的基本原则,对音乐美育来讲,它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表达个人情智。因此,教师要注重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有天生的差异。要使不同先天条件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他们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循序进行地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并多给予关怀和鼓励。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应注意挖掘其内在潜力,多提供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在技能掌握、表现力、心理素质和音乐文化素养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无论对于何种条件的学生,教师切忌不能操之过急,否则适得其反,会使学生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对于较“安静”的班级,教师就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和“煽动性”,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去努力营造课堂氛围,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各项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较“活泼”的班级,教师要具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能力,要学会利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充满艺术性的语言来控制整个课堂,做到既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课堂秩序井然有序且氛围轻松愉悦。


  四、注重实践原则


  音乐美育的教育媒介是音乐艺术,这就决定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要想获得“音乐的耳朵”,就必须多听,通过听多思考的实践,久而久之就能锻炼出对音乐品味的能力。而对音乐技能和良好好表现力的获得则需通大量的视唱、读谱、演唱、演奏、表演等实践活动。因此,在强调“寓教于乐”的同时,还必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音乐技能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愉悦和丰富,还可慢慢培养出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和综合能力,如:耐心、爱心、恒心、自信心、观察力、感悟力、自学能力等等 ,这就是音乐美育对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旋律是乐思的灵魂,心理学研究发现,声音比视觉形象更能迅速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因此,音准尤为重要。对于听觉训练是越早越好。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⑴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音像资料让学生多听音乐。⑵有计划地在课上巧妙安排短时间听音练习。⑶围绕音准开展一些小游戏。⑷提高识谱能力。


  乐感来源于节奏,节奏是生命的韵律。音乐美依赖着充满生命活力的节奏而得到展示。音乐是动态的艺术,掌握好节奏的律动方式,有助于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因此,节奏感的培养很重要。在学习中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遵循律动的理性认识,要利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把握节奏,比如:⑴经常让学生分辨不同的节奏型并比较和总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⑵边念边用手拍打节奏。⑶为了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增加趣味性,训练时可适当要求学生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代替不同时值的音符。⑷提供随音乐合拍节奏的机会。⑸利用小型打击乐或边唱边拍打节奏。这样不仅感受旋律节奏美,还能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受到美的愉悦。然而,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表现。要克服学生的依赖心理,就必须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尽可能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避免过分的“指点”,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歌曲演唱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范唱感受歌曲、歌谱;学唱歌词时,教师可演唱或弹奏旋律让学生自己填词演唱;在音乐欣赏中,积极体验并乐于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真实感受;在音乐表演活动(如:演唱、舞蹈、音乐小短剧、诗歌朗诵等)中,充分展现自己,对于他人的表演能作出适当的评价。教师应提供学生说话的空间,让他们乐于向你提出意见或建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鼓励他们踊跃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比赛,以此来锻炼、提高和激励自己。


  五、创造性思维培养原则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地灌输创新意识,启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创造的热情和积极性,多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获得音乐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对于这一点,我 认为,首先,要注重美的创造力的培养。在审美体验阶段,欣赏主题逐渐变被动状态为主动状态,反过来作用审美客体,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物我交融,就产生了“共鸣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美的鉴赏过程中把对美的形象感知和情绪上的体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新的形象来。第二,鼓励学生审美创造意向。一方面应当予以鼓励,推动审美意向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积累审美经验,选择显现的方式,进行美的创造。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家庭、社会都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第三,要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掌握收集和整理审美经验资料的能力,创造美好事物的本领和能力。对于学生的演唱和欣赏体验,只要情感抒发与乐曲相符,教师就应让学生尽情发挥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技能的提高有助于更好地表现音乐,但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忽视了音乐核心的把握并对音色的变化和旋律线不敏感,缺乏想象力,对音乐形象的阐述和表现苍白无力。因此,要通过音乐美育来有效地为学生构建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通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想象力使其富于创造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形象就是通过音响表现作曲家的艺术构思,塑造艺术形象,从而使欣赏这产生联想。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欣赏乐曲的强、弱、快、慢,以及音乐的基本情绪并展开想象,音乐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什么情景等等。由于每个人的着眼点和理解能力有所区别,联想的内容也不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有一种再创造,对音乐的感受就会不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最后再加上教师的评价和讲解,学生就更能够正确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意境等,也就能通过作品更好地寻找美感悟美。


  2.利用课堂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多种多样的创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调动学生开动脑筋创作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如:在欣赏学习过《红旗颂》和学唱了《那不勒斯舞曲》旋律的基础上,根据作品旋律特点和作品内涵创编歌词并演唱;根据《音乐之声》中的音乐片段和相关故事情节创编音乐小短剧;根据音乐情绪的不同特点,利用各类节奏型创编与其相符的节奏并尝试配合演奏;根据所学单元内容确立相关主题来组织创编音乐会……这些创编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表现音乐。在进行这些创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参与,并作好“导演”的角色,适当时也可作“演员”,对于学生的创作应以鼓励为主并提出适当建议。教师要利用好课堂创编活动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利用肢体语言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本身是非语义性的,其本质与价值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而且音乐的高低、强弱,以及音乐情绪的喜、怒、哀、乐,是能够通过身体形态的肢体语言来表达的。因为肢体语言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能够培养乐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注重音乐与动作、舞蹈、语言的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学生以最自然简单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我除了十分注重和学生们一起给歌曲和乐曲创编动作或舞蹈,还和学生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固定”的肢体语言和“音乐”语言。“固定”的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们在我的指引下又快又好地处理歌曲的强弱、快慢,调动他们的情感。“音乐”语言是指利用钢琴弹奏不同情绪的音乐,这是为了及时向学生们传递我对他们的鼓励、赞扬、生气等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就和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默契。


  4.学科多元化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它虽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音乐与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一个是浪漫的形象思维,一个是严谨的逻辑思维,但它们的思维过程是相通的,都离不开想象。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它学科(如音乐与语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政治、美术、物理等等)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从学生自身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引发学生将各科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学科多元化的特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结  语: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自身应先不断补充新知,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汲取其他各科知识,要勤奋进取、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有能力去教导和培育学生。丰富的知识必将有助于教学,它会使教学融知识娱乐于一体。严谨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原则,活泼的教学方法,充满爱的心灵,这一切都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音乐为生活带来的乐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进行多层次的美育渗透,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通过美育所培养和提高了的审美能力,不但能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结合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还能使美感渗透到感情认知,道德和造型活动中,促进情操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追求和创造,让学生的心灵之花朵朵绽放在祖国大地上,让音乐教育成为真正美育意义上的一种教育,去发挥他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论纲》,作者:龚妮丽,1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2)《心理学》,作者:章志光, 3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6月。


  (3)《教育学》,作者:王道俊、王汉谰 ,3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4)《美.艺术.审美》,作者:杜东枝 ,1版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0年。


  (5)《教师职业道德新论》,作者:张炳生、邓之光、陈德华,1版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


  (6)《音乐美学教程》,作者:张前,1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年2月。




上一篇音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