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启蒙网

欢迎访问中国艺术启蒙网!

中国艺术启蒙网(中国艺术教育网)开启艺术启蒙之路!

音乐教学随笔:有感于《 最想念的季节 》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有感于《 最想念的季节 》

文峰学校     周蓉蓉

                          

汽车在九曲回肠的山路上盘旋,三十分钟后弯到了一个偏僻的村落,最后停在了村落中一座平直的石桥上。这里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宁海一市镇中心小学的大门口。见学校周边风景如画:四面群山环绕,前后小桥流水,别具风味。桥是学校四周的典型建筑,学校和村落隔着四座石桥两两相望,由于石桥的存在,使石桥成为村落有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桥的前方高低不同地竖着几幢古老的两层阶梯式的瓦片旧屋,这马上让我欣喜地想到了石浦的老街;桥下水中卵石,依稀可见;鸭群扑翅引吭,嬉戏之声不绝于耳。那多少有点像从诗人笔下流淌出来的诗情画意,让我产生了流连于山水之色的美好情愫中。

一面沉浸在山水之色的乐趣中,一面又开始了此番听课的神圣职责。随着张越琼老师《最想念的季节》的开始,我原本舒悦的内心变得愈加丰盈起来。这节课具有极强的内在感染力,她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均流露着教育的真情和智慧,其教学境界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来形容。她有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利用到为学生创造出无穷的学习兴趣上来的能耐,听她的课让我再次悟出“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效率”的真理。经细细咀嚼揣摩总结出了下面几点特别有价值的教学特色:

一、“南风式”的情感交流方式

唤起学生对教师、对音乐、对课堂的美好情感是每位教师要追求的教学目标之一,它是支撑师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精神食粮。张老师在课堂中就始终贯穿着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情感主线,用具有民主、亲和力的态度和幽默大度的举止和学生作着平等的交流,如南风徐徐,吹开了学生的心扉。现列举其中一部分如下:

1、开头部分的交流  

通过玩游戏,在游戏中插入自我介绍,对自己个性形象作直截了当的表述这三个步骤,让学生唤起对教师的美好情感,为学生消除对教师紧张陌生的心理,为接下来心甘情愿听课作好了情感铺垫。

2、主体部分的交流  

我引用一些张老师讲话的片段:“刚才我们是用视唱法来学歌的,那假如有同学问要是我家没有钢琴,只有录音机,该怎么办呢?不要着急,老师有办法……”;再如“师:现在能不能把刚才的旋律变成‘想念’的情绪唱出来。想念,比如我们马上要放假了,可以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了,可是越是可以见到他们就越想念;放假了,也意味着要和好朋友暂时分开了,也会产生想念的心情,所以对于想念的感觉同学们还是比较熟悉的哦。”……

3、结束部分的交流

“愿同学们很快可以和你想念的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温馨甜蜜的气氛。最后祝同学们在期末考试取得好成绩。”

诸如此类的话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句话都结合着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她适宜的语气语调来打开学生的心扉。她和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体现在言语上,而且还体现在范唱中。她的范唱不光为唱而唱,而是将音乐中特有的情绪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所以她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眼神,往往会擦出师生间情感的火花。正是由于老师这一次次设身处地为学生服务,才一次次燃起了学生对课堂、对教师、对音乐的无限向往。

     二、形象化的音乐语言运用

音乐性的语言包括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语调,用有音乐节奏的语言表情达意,用形象化的手势语辅助教学等。这种语言运用得好能产生一种出人意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教学效果,为课堂增添不少色彩。当张老师在说“快慢强弱”的音乐要素时用相应的音量和速度配上她夸张的动作给人一种特殊的体验;当介绍完三拍子后,请全体同学用三拍子的节奏表扬那个回答出“肯定不是三拍子”问题的同学时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当学生唱谱时,她每次右手弹琴、左手划拍,这种方法在帮助学生唱准音高的同时又形象地揭示了节奏的特点;当介绍三拍子时,师一边在琴上左手弹三拍子的节奏型,一边将“你听这是几拍子”这几个字用带三拍子节奏念出来时,马上呈现了该词语鲜活的律动;当请学生聆听自己演唱的两句不同处理的乐句时(前一句用连音唱法,后一句用前断后连法),运用了两种符合乐句形象的手势语,使学生产生了视觉与听觉的高度统一,从而准确地领会了其意图。

三、多样化的声音技巧指导

歌唱的声音之美是师生在课堂中要重点追求的目标之一。声音美的产生需要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张老师擅于结合歌曲的词曲特征进行有效巧妙地点拨和指导,在她的指导下学生的声音可以发生瞬间变化。她采用的方法总结起来有联想法、比较法、示范法、比喻法、讲解法。1:比较法,用不同线条和力度的手势语请学生领会连唱和断唱的不同效果。2:示范法:通过范唱《最想念的季节》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的整体美。3:讲解法:师:“刚才我们的声音是不是挤到喉咙去了,所以才这么生硬,其实唱歌唱得好是不需要喉咙的,现在让喉咙休息一下”。4:联想法:在唱“窗外飘着雪……安慰……”时,师:“现在能不能用刚才一成不变跳跃的声音来唱呢?生:不能。师:你从哪个词想到了不该用跳的感觉来唱?”生:“飘。”这样学生马上改变了先前的风格。在唱“安慰”两字时,教师则温柔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小脑袋,使全班同学马上改变了唱“安慰|”时生硬的声音。5:比喻法:“师:同学们的下巴是不是又睡着了,来拍一拍让它醒过来。”通过以上这些方法的运用和每次唱前的叮嘱,唱中的修正,最后学生的音色便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画龙点睛式的音乐知识点拨

让学生享受音乐、体验音乐、参与音乐的同时能获得一定量的音乐知识,也是音乐新课程的要求。然而过于追求花哨的课堂形式往往会忽视对知识的渗透。在张老师的课中既没有花哨的形式又适当地渗透了知识:如听唱法和视唱法是一般音乐教师在上课时惯用的方法,但往往唱过则已,长此已往会导致学生音乐知识薄弱,产生音乐课只不过是玩玩唱唱的肤浅认识。而张老师则在每进行完一次不同形式的演唱后会主动地告诉学生我们刚才是用哪一种方法在学唱,学唱的步骤和方法是怎样的,同样在唱好第二部分时,教师又渗透了该部分为“副歌”的概念,除此以外,结合歌曲演唱的“音乐要素”的设计更是本节课的亮点(将在下面谈到)。总之张老师这种先感性后理性的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可谓“画龙点睛”之笔,这一“点”没有半点牵强和多余,而是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流露,这一“点”将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对音乐本质的思考。

五、高超的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处理

课堂的问题在不断地生成,随时会发生跟教案相矛盾的地方。这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聆听、观察、组织、语言和临场应变等综合性教育能力随时处理课堂中出现的矛盾,教师能否根据课堂的现实状况作出恰如其分的调整乃至取舍事关教学的成败得失。在该课中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学生该知道的音乐知识不知道,音准、节奏不好,声音喊叫等现象。为此张老师好几次停下脚步把学生的状况调整到自己满意的要求上来。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的调整是显得那样不露声色、从容不迫,她调整的部分总能与原先设计的部分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张老师没有教完整首歌,但正是由于她明智的取舍才真切地掩饰了学生的弱点,体现了一个教育者民主、高贵的教育品质,也正是因为张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才保护了发展中的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有效巧妙的教学环节设计

1、巧用“音乐要素”

是什么让学生从一开始的喊叫声音向最后的柔美的音色转变呢?除了前面讲的注意演唱方法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音乐要素”这一环节的设计。它是通向学生唱好歌曲的“交通枢纽”。该课的结构可以分成开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游戏),发展(视唱《铃儿响叮当》),高潮(唱《最想念的季节》)和结束语四个部分。而音乐要素在前三部分中经历了一个有意引入、分析并个别运用、全面灵活运用的过程。张老师把音乐要素当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参照物(制作一张幻灯片),使学生在唱歌聆听中有意无意地想着这个通向成功之路的法宝。可以说如果没有“音乐要素”作垫脚石学生的声音有可能也会唱得好听,但有了这个“音乐要素” 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课堂和自学带来理性的思考,课堂也会因此而显得更加有深度。同时,让我们听课教师也得到了一个启示:在音乐欣赏中,我们要运用 “音乐要素”的作用引领学生达到欣赏音乐的某种境界;在歌唱教学中,同样可以拿出“音乐要素”这个秘密武器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巧设游戏

上课开始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游戏在实际课堂中至少产生了一举三得的教学效果:一是活跃了课前气氛;二是促进了情感交流;三是涵盖着相当于“音乐要素”的因素。这个游戏方法是:请四个学生在同一时间独立地写出其中的一项内容(会产生符合逻辑或不符合逻辑的意思)当时产生的一个句子是:“早上刘涛和韩应在学校里看了一本书。”表面上是一个游戏,实际上它不是为游戏而游戏,也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它蕴含着一个教育机智。因为张老师好几次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用过这个游戏。如“师:老师黑板上的词语是构成一个句子或表达一个意思必不可少的几个要素,对吧?语文就是用这种语言文字的方式来表情达意的,那么音乐呢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音乐语言来抒发情感的。”又如“同学们要选择适当的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来表现歌曲,否则就会产生上面游戏中异想天开、不合逻辑的笑话了。”所以这个游戏在本堂课中有着延续性的作用,是一个和整体巧妙结合着的玄机。

3.巧觅相似旋律

本节课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视唱《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中的某些旋律与《最想念的季节》副歌部分是具有相同节奏、旋律模进的关系。张老师将歌曲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让情绪从欢快活泼的“铃儿响叮当”到深情想念的“铃儿响叮当”转变,这是对该歌曲进行了一次小小的创作改编。然后引出师的过渡语:“现在老师送给你们一首歌曲,同样是用“铃儿响叮当”的旋律再创造的歌曲,听一听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想念呢?它用到了哪些音乐要素”?由于学生在学唱该部分谱子时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正式歌曲学唱时会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主要是相同的节奏),从而很快乐地抓住了演唱的风格学会了歌曲。这一环节看似铺垫积累,其实还具有“拓展在先”的感觉,让学生提前体验了一次创作探索的乐趣。

再次回味张老师的课:热情洋溢、活力四射;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师生平等、水乳交融。她的成功透露着教育的真情和智慧,彰显着独到成熟的教学风格和个性魅力,隐含着对课程价值观的正确定位,体现着对一个全面发展中的学生的正确把握。她带给我今后要向着“广泛阅读、丰富理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和“课后反思,不断成长”的路径去攀登的启示。

离开宁海一市镇中心小学,张老师美好的形象在我心中久久伫立,种种细节久久在我心中回味,我带着在以上提到和没有提到过的零零碎碎的感受,连同那山水之乐,一起融入到了颠簸归程的旅途中。




上一篇音乐总结:高中组“器乐模块”说课活动后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中国艺术启蒙网